APP下载

系统经济学名词解释(Ⅲ)

2014-09-12昝廷全胡雅梅

关键词:经济学尺度战略

昝廷全,胡雅梅

(1.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系统经济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24;2.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44 )

(37)短期与长期

昝廷全教授(2002)根据系统经济学中的特征尺度概念给出区分经济学中的长期与短期的一个客观标准。所谓短期,是指小于特征尺度的时间范围;所谓长期,是指大于特征尺度的时间范围。经济学中首先区分长期和短期概念的是经济学大师马歇尔。马歇尔将是否更换固定资产(设备)和生产要素作为区分长期和短期的标志。从本质上讲,马歇尔这样所定义的长期和短期并非时间概念,而是指企业的一种状态,企业不更换设备,一般意味着企业的特征尺度不变(对应于马歇尔短期),更换设备往往会导致企业的特征尺度发生变化(对应于马歇尔长期)。但是,无论是否更换设备,在小于特征尺度的范围内,实际上都属于短期的范围,只有在大于特征尺度的范围内才能称得上是长期。根据昝廷全教授的特征尺度理论,我们可以将经济学中的长期和短期定义如下:

所谓短期,是指小于经济系统特征尺度的时间范围;所谓长期,是指大于经济系统特征尺度的时间范围。短期和长期是相对的,相对于国家经济系统的短期,对企业经济系统而言可能就属于长期的范畴,其判识标准就是特征尺度。由于特征尺度是由经济系统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因此特征尺度的概念给出了经济学中的长期与短期的一个客观标准。

与此相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问题。其实,所有的规划都只有在大于特征尺度的时间范围内才有意义。我国借鉴前苏联的模式,每5年制定一个五年计划,同时还制定十年发展规划。根据昝廷全教授(2002)的研究,不难看出这两种规划的应用范围。五年计划适用于特征尺度小于5年的经济系统活动,十年规划适用于特征尺度小于10年的经济系统活动。例如,核电产业的特征尺度至少为15年,因此,为了制定核电产业的发展规划,至少应放在大于15年的时间范围内来考虑国家对电力的供需预测。再比如,对于三峡工程来讲,其所对应的特征尺度更长,因此,三峡工程的论证应当放在更大的时空框架内来讨论。

这也提示我们,国家除了认真做好“五年计划”和“十年规划”外,同时还应制定跨度时间更长的发展战略规划,例如20年或30年的战略规划等,以满足国家层次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潘苗 整理)

(38)经营管理(战术)与战略

昝廷全教授(2002)根据系统经济学研究从时间的角度来论述经营管理(战术)与战略之间的关系。为了阐述特征尺度与经营管理(战术)和战略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区分宏观经济系统与微观经济系统的概念:宏观经济系统和微观经济系统是相对的,对于不同层次的经济系统来讲,高层次的经济系统相对于低层次的经济系统而言,称为宏观经济系统,低层次的经济系统称为微观经济系统。对于企业经济系统和产业经济系统来讲,企业经济系统是微观经济系统,产业经济系统是宏观经济系统;对于产业经济系统和国家经济系统来讲,产业经济系统属于微观经济系统,国家经济系统属于宏观经济系统;对于国家经济系统和全球经济系统来讲,国家经济系统属于微观经济系统,全球经济系统属于宏观经济系统。设微观经济系统的特征尺度为L1,宏观经济系统的特征尺度为L2,如图-1所示,则有如下三种基本情况:

图1 特征尺度与战术和战略之间关系

情况一:当t

情况二:当L1

情况三:当t>L2时,不仅微观经济系统的战略发挥作用,同时,宏观经济系统的战略也开始起作用。微观经济系统的绩效不仅主要取决于其自身战略,同时还取决于宏观经济系统的战略决策和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宏观经济系统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系统的绩效具有决定作用。如果取微观经济系统和宏观经济系统分别为企业和国家,则在大于国家特征尺度的时间范围内,企业的绩效不仅取决于企业战略,在一定条件下,更取决于国家战略和国家变化。

可以将这三种情况统一表示为:

(潘苗 整理)

(39)企业发展战略及其层级结构

从时间维度上讲,企业发展战略是一种长期的规划。如果用L企业表示企业经济系统的特征尺度,我们可以对企业的长期和短期给出如下定义:

定义(长期和短期):相对于企业经济系统来讲,当时间t>L企业时,称为企业经济系统的长期;当时间t

企业战略具有全局性和长期性。严格讲来,企业战略是对于t>L企业的时间范围而言的。当t

图2 企业发展战略层级结构及其与学科对应关系示意图

(潘苗 整理)

(40)规模经济的一般定义

昝廷全教授(1998)根据系统经济学方法给出规模经济的一般定义:从本质上讲,规模经济是“系统经济效应”,或称为经济系统的“系统效应”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或实现方式。所谓“系统经济效应”,是指以经济系统方式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它符合系统经济学的三大基本公理的要求,具体内容包括:①经济活动的广义代价趋于最小可能值(世界最经济原理);②经济系统的社会福利水平趋于最大可能值(社会福利原理);③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指标和祸合度指标不减(持续发展原理)。

传统经济学中规模经济的核心是为了节约生产成本、从系统经济学观点来看,其本质是为了满足世界最经济原理,这也会带来经济系统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但与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没有固定的联系。根据经济系统的层次性特征,企业是一种特殊层次上的经济系统。在系统经济学中,我们把传统经济学关于规模经济的定义推广至所有经济系统,即任何经济系统都存在一个规模经济问题。我们给出规模经济的一般性定义如下:所谓经济系统的规模经济,是指经济系统在制度环境、制度安排和投入要素质量不变的情况下,仅仅增加投入要素数量的过程中,产出增加的比例超过投入增加的比例,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降低。这个定义不仅适用于企业,而且适用于任何其他经济系统,如区域经济系统、国家经济系统、农业经济系统和工业经济系统等,由此不难看出,企业规模经济是我们关于规模经济的一般定义的一个特例。

在上述规模经济的定义中,“制度环境、制度安排和各投入要素质量不变”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如果这些前提条件不满足,例如制度环境有了改善,或者制度安排有了变化,或者发生了技术创新,在这种情况下,不仅随着投入的增加产出增加的比例会超过投入增加的比例,即使投入不增加,产出也可能大幅度增加。在相反的情况下,如果经济系统的制度环境恶化、管理水平下降,在投入增加的过程中,即使经济系统的产出增加的比例没有超过投入增加的比例,规模经济在其中也可能在发挥作用,只不过规模经济的效应被制度环境的恶化和管理水平的下降所抵消了。

(潘苗 整理)

(41)规模经济的层次性

根据昝廷全教授(1998)系统经济学观点,层次性是经济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企业是一个特殊层次上的经济系统。根据昝廷全教授对规模经济的一般定义,经济系统的层次性内在地包含了规模经济的层次性。

经济系统层次划分的一般方法是所谓的分类相对性准则:(f,D)准则。这里f为经济系统的经济元之间的关系,为分类准则,D为经济关系f的权重水平。(f,D)准则中任何一个发生变化都会导致不同经济系统的层次划分,因而也会得出规模经济的不同层次划分。如果把分类准则取为经济系统的组织水平,则可以把经济系统划分为家庭经济系统、企业经济系统、区域经济系统、国家经济系统和全球经济系统。因而,也就导致规模经济的五个层次:家庭规模经济、企业规模经济、区域规模经济、国家规模经济和全球规模经济,这五个层次的规模经济也是在实际中最重要的五种规模经济。

现在,我们转而讨论不同层次的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讲,它取决于不同层次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我们从规模尺度和功能两个方面来论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首先从规模尺度的角度论述不同层次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前面已经指出,经济系统的特征尺度客观地决定了经济系统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临界规模。对不同层次的经济系统而言,高层次经济系统的特征尺度大于低层次经济系统的特征尺度。设Li(i=1,2,···,5)分别表示家庭、企业、区域、国家和全球经济系统的特征尺度,则有:

Li

假设用L0,i(i=1,2,···,5)分别表示家庭、企业、区域、国家和全球经济系统取得规模经济效益的临界规模,则有

L0,i

也就是说,高层次经济系统取得规模经济效益的临界规模大于低层次经济系统取得规模经济效益的临界规模,这就是不同层次经济系统的规模经济之间的规模尺度关系。

其次是不同层次规模经济之间的功能关系。根据不同层次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高层次经济系统对低层次经济系统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和影响,其构成了低层次经济系统的制度环境,也是高层次经济系统本身的制度安排,从另一方面来讲,高层次经济系统的功能要靠低层次经济系统作为载体。不同层次经济系统之间的这种关系也适合于不同层次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低层次规模经济是高层次规模经济的载体,高层次的规模经济对低层次的规模经济具有一定的约束和影响,例如,为了实现区域规模经济就要求区域内的经济系统要实现行业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等。

(潘苗 整理)

(42)临界战略

1)临界战略的概念

根据昝廷全教授(2002)系统经济学观点,经济系统具有非线性和非平衡特征,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存在临界点和分岔。根据经济系统的非线性和非平衡特征,当控制参数达到某一阈值时,经济系统将发生分岔。在临界点上的经济系统面临多种选择途径。其典型结构为,在分岔点上,经济系统面临三种可能的分支:原分支、机会(分支1)和危机(分支2),如图3所示。在经济实践中,经济系统在分岔点上所面临的选择可能很多,但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上述三种类型。经济系统在分岔点上具体选择哪一个分支取决于经济系统所掌握的知识、信息,偏好和对未来的预期。我们把经济系统在分岔点上的选择称为临界战略。

图3 经济系统的分岔与临界战略的典型机构

根据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把经济系统的战略分为两种类型:临界战略和非临界战略(常规战略)。临界战略是指经济系统在临界点或分岔点上的道路选择;常规战略适用于经济系统在每两个分岔点之间的范围。因此,在企业管理中,首先要对企业所处的状态进行宏观评判,判断它是否处于临界状态。如果处于临界状态就必须采用临界战略而不能使用一般的企业管理模式。

2)临界状态的特点

在经济系统的非线性和非平衡区域,随着环境和控制参数的变化可以把经济系统驱动到处于分岔点上的临界状态。在分岔点和临界状态上,经济系统具有三个典型的特点:

A、在临界状态,很多传统的经济学规律都不再成立

在临界状态,经济系统遵守非线性动力学规律,这时,传统的经济学规律不再发挥作用。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股票市场的暴涨与暴跌,对股市的这种现象,利用传统的经济学词汇显然是无法准确刻划的,它是非线性系统的一种初始敏感现象,即初始条件的一个微小变化可以导致用其幅值无法衡量的结果。再比如,萨伊定律在临界点上不起作用,消费者是否购买一种新产品并不完全取决于价格。

B、经济系统在分岔点上的选择没有普遍遵循的规律,主要取决于经济系统所掌握的知识、信息、偏好和对未来的预期

对于企业来说,正是这种分岔点上的选择体现着企业家才能、智慧和眼光,这也是企业家和一般员工的区别之一。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随着环境的变化会存在很多分岔点,这种分岔点上的选择从宏观上决定了企业的命运,日本公司和美国公司比较优势的交替变化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对于个人来讲,这种分岔点上的选择就从总体上决定了人生的整体价值。

C、分岔点和临界状态的出现与更替,对特定的经济系统来讲,主要取决于环境的变化

一个经济系统是否存在分岔点和临界状态,首先要求经济系统是一个非线性经济系统。因为对于线性经济系统来讲,它的每一个特定的相互作用组合都对应一个且仅对应于一个状态。我们可以通过确定经济系统的两个状态在状态空间中画出一条直线。据此,可以追踪经济系统的过去,也可以预测其将来。因此,这类经济系统从本质上讲是简单的。只有非线性经济系统在非平衡区域内,随着环境的变化才有可能被驱动到一个具有多种可能途径的分岔点和临界状态。从数学上讲,就是随着参数的变化,经济系统的演化方程出现多重解。在这里,环境的变化,即参数的变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约束条件。例如,中国加入WTO使得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这就有可能把中国的很多企业驱动到一个具有多重选择的分岔点和临界状态。目前中国的企业面临的正是这种状况,这就要求中国企业必须做出临界战略选择,而不是常规性战略选择。

在经济实践中,如何判断一个经济系统或一个企业是否处于临界状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数学上讲,判断一个经济系统是否处于临界状态十分简单,关键是看原来的解是否稳定、有没有开始出现多重解。从实际操作上讲,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聚集了大量资本的同时却找不到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在这种状况下企业往往处于重要的分岔点和临界状态。

(潘苗 整理)

(43)层级战略

昝廷全教授(2003)运用系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针对新制度环境的基本特征,把系统分析引人不完全信息和有限理性的经济学研究,从而提出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层级战略思想。

1)层级战略的定义

层级战略的提出源于经济系统所具有的层次性。经济系统的层次性是系统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在经济系统中,根据组织水平的不同,可以把它划分为家庭经济系统、企业经济系统、产业经济系统、区域经济系统、国家(国民)经济系统、全球经济系统6个层次,如图4所示。

图4 不同组织水平的经济系统

不同层次的经济系统和学科的对应关系如图5所示。

图5 经济系统层次性和学科对应关系

战略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过程中,各层次经济系统谋求长期可持续发展必然面对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根据经济系统的层次性及其与经济学科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自然地诱导出战略的层级结构:家庭战略、企业战略、产业战略、区域战略、国家战略、全球战略,如图6所示。

图6 战略的层级结构

战略的层级结构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战略是多层次的,在现实中存在不同层次的战略,典型的战略形式包括上述6种类型。第二层含义是,各个不同层次的战略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讲,高层次经济系统的战略对低层次经济系统的战略安排具有决定性作用。它为低层次经济系统的战略安排规定了一个基本范围,或者说设置了一个基本框架,在这个框架范围内,低层次经济系统可以自由地选择和安排经济战略,但不能超出这个框架,更不能与其相抵触,这就是不同层次战略之间的一般关系。

从时间和空间尺度上讲,高层次经济系统的战略所涉及的时间尺度和空间范围要比低层次经济系统的战略所涉及的时间尺度和空间范围更大。这是由高层次经济系统的特征时空尺度大于低层次经济系统的特征时空尺度这一客观属性所决定的。相对于企业战略来讲,国家战略要稳定得多。一个企业的战略可以根据情况随时修改,这样可以增加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是一个国家的战略就需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2)层级战略基本思想

层级战略思想是在系统经济学特征尺度的有关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其基本依据是“宏观少变,微观多变”的科学规律。具体来说,层级战略是从新制度经济学的不完全信息和有限理性等基本假设出发,将系统经济理论引人经济学分析当中,通过粗粒化和宏观化的处理方法,将某一层次的经济系统放置在更高层次上进行观控的经济学思想和分析方法。

不完全信息和有限理性是新制度经济学在进行理论分析时的基本假设。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表明,这一假设更为合理和切合实际,它是展开经济学分析的理论背景和内在前提。

粗粒化和宏观化是处理不同层次经济系统问题的重要方法,也是层级战略思想的核心部分。简单地说,它是一种忽略局部复杂性、将局部事物进行宏观化处理的分析研究方法。

将低层次经济系统放置在更高层次上进行观控是层级战略思想的关键所在。由经济系统的有关论述中不难看出,每个层次的经济系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和规律。一般来说,高层次的经济系统是以低层次的经济系统为其载体的。高层次经济系统的功能通过低层次的经济系统来体现。低层次的经济系统是高层次经济系统的子系统或经济元,高层次的经济系统制约和支配着低层次经济系统的状态和行为,也就是说,低层次经济系统的发展和变化是以高层次的经济系统作为其背景来展开的。

从研究程序上讲,每个层次的经济系统可以单独研究,也可以同时进行研究,没有哪一个层次的经济系统更为优越。但是,当研究某一特定层次的经济系统的动态机制时,就必须深人到相对较低层次经济系统。这一方法在低层次经济系统存在大量信息不完备、有限理性和不确定性条件下尤为适用。

(潘苗 整理)

(44)竞争力的系统经济学定义

昝廷全(1991)根据系统经济学观点,将竞争力的概念一般性地定义如下:一个经济系统的竞争力是指它与其他经济系统竞分相同广义资源的能力。根据这一定义,竞争力只有在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中才能表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竞争力与以下三个方面有关:

1)一个行为主体(ai)的竞争力(Fai)不仅与自身有关,还与参与资源竞争的其他行为主体(aj,j≠i,j=1,2,…,m)有关,包括其他行为主体的数量、类型、特征和能力等有关。例如,对于一个企业的产品竞争力来讲,如果生产同种产品的其他企业的数量较少,市场营销能力较差,则该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就较高,反之则反。

2)竞分规范。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竞争力是一个与博弈论有关的概念。任何竞争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竞分规范(游戏规则)下进行的。竞争力可以分为相同竞分规范下的竞争力和不同竞分规范下的竞争力两种情况。

①相同竞分规范下的竞争力。假设在某种竞分规范(g)下,竞分者a1,a2,…,am的竞争力的大小分布为Fai>Fai+1(i=1,2,…,m-1),则在另一种竞分规模(假设为g’)下,其竞争力大小分布一般来说会发生变化而不再满足Fai>Fai+1,甚至刚好倒置,即满足Fai

②不同竞分规范下的竞争力。公平的竞争应当是同一规范下的竞争。但是,现实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不同竞争规范下的竞争。特别是目前我国处于转制时期,不同竞分规范下的竞争尤为突出,双轨制问题和二元经济问题等都是这类现象的典型表现形式。我们在讨论企业兼并问题时论述了“容忍度”的概念。在探讨不同竞分规范下的竞争力问题时,这里的“不同规范”之间也存在一个容忍度问题。容忍度的最大值决定了“双轨制”的最大区间范围。

3)广义资源。竞争力的大小分布与行为主体所竞分的资源有关。假设一组竞分者(a1,a2,…,am)在竞争某种资源Ri时竞争力分布为正态分布;但同样一组竞争者在竞分另外一种资源Rj(j≠i)时,其竞争力分布一般来讲会发生变化,也许会变成泊松分布或其他形式的分布。例如,一个企业在电子产品市场上竞争力可能不强,但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上其竞争力就可能大为增强,这也就是所谓的“比较优势”。

(林怡君 整理)

(45)竞争相对性定律

昝廷全(1999)在系统经济学研究中提出了竞争的相对性定律:

竞争是相对于两个以上的经济系统而言的;

两个经济系统在一种意义上竞争,在另一种意义上不一定也竞争,甚至协同;

竞争是相对于某一价值观而言的。

一般来讲,当两个经济系统所需要的广义资源相同时,竞争就出现了。例如,在两个人同时竞争一个行政职位时;在两个企业同时追求同一个市场时;在两个地区同时争取国家的有限资源时;在两个国家同时争夺对世界的控制权时,等等。

两个人,两个企业,两个产业,两个区域,两个国家在一种意义上相克和竞争,在另一种意义上不一定也相克和竞争,甚至相生和协同。

事实上,竞争行为是两个经济系统为了达到各自的目标而竞争广义资源所发生的相克现象。也就是说,竞争是和目标密切相关的。由于人的目标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因此,从本质上讲,竞争具有动态特性。所有的目标都受价值观的支配和影响,因此,我们说竞争是相对于某一价值观而言的。这正是所谓的“没有永恒的敌人,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国家利益”。

(林怡君 整理)

(46)系统经济效应

昝廷全(1998)在系统经济学研究中指出,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企业兼并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系统经济效应。所谓系统经济效应,是指企业以经济系统的方式进行经济活动更加符合系统经济学的三大基本公理。这三大基本公理是:①世界最经济原理:经济活动的广义代价趋于最小可能值。②社会福利原理:经济系统的社会福利水平趋于最大可能值。③持续发展原理: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指标和耦合度指标不减。

根据世界最经济原理,兼并企业应当发生“成本节约”(cost saving),即兼并企业的总成本要小于兼并前每个企业的成本之和。从效益的角度来讲,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设兼并企业的效益为S,兼并前每个企业的效益为Si(i= 1,2,…,n),则根据世界最经济原理应有:S>∑Si。如果用△表示由于兼并所产生的系统经济效应,则有:△=S-∑Si。

为了使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经济系统的系统经济效应具有可比性,我们引进“系统经济效应水平”的概念,将其定义为系统经济效应与经济系统的总效益的百分比用ρ表示,则有ρ=△/S×100%。

从这个意义上讲,兼并企业的系统效应水平越高越好,但不论如何,不能为负。也就是说,ρ>0是进行企业兼并的基本条件。

企业兼并如果满足了世界最经济原理,也就自动地满足了社会福利原理的部分要求。兼并企业的效益的提高有利于其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当然,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不仅与兼并企业的效益有关,还与其收入分配有关。设Sw表示社会福利水平,则社会福利原理对企业兼并的约束为Sw兼并后-Sw兼并前>0。

兼并企业的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两个内容:其一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包括资源的代际配置和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即最优积累率)问题;其二是耦合度问题,即兼并企业的经济过程与生态过程的耦合程度问题。这有三种情况:一是兼并企业的经济过程与生态过程完全没有重叠,即耦合度为0,这是人们最不希望看到的情况。二是兼并企业的经济过程与生态过程完全重叠,即耦合度为1。在这种情况下,兼并企业的生产与生物链循环完全重叠,是一种没有“废料”的生产。这是一种理想情况,在现实中一般很难实现。三是兼并企业的经济过程与生态过程部分重叠,即耦合度大于0小于1。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所发生的基本上都是这种情况。兼并企业为了实现系统经济效应就要尽量提高其耦合度指标。设Is和Io分别表示持续发展指标和耦合度指标,则持续发展原理对企业兼并所提供的约束为Is兼并后-Is兼并前>0,Io兼并后-Io兼并前>0。

(林怡君 整理)

(47)容忍度

“容忍度”概念是昝廷全(1998)在讨论对策论和跨文化管理问题时所提出的一个概念。容忍度与企业兼并密切相关。每个企业在兼并前都有自己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包括价值观念)等,所有这些都会在新形成的兼并企业中有所反映和交汇。所谓兼并企业的容忍度概念,是指在兼并企业中,每个成员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兼容”问题,准确一点来讲,就是当发生冲突情况下的兼容问题。在合资企业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一种典型情况:由于合资双方都知道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与对方有所不同,因此,当对方做出某些不符合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行动时,可以予以理解和容忍。而如果这些行动发生在同一方人员之间时往往不能容忍。当然,双方对“非规范”行为的容忍有一个最大限度,这个临界点或临界值就称为“容忍度”。

从博弈论的角度来讲,容忍度的本质就是,在一个“游戏”中,由于每个当事人行为规则的差异所引起的行为冲突能被各方理解和容忍的最大限度。在兼并发生以前,不同企业的管理理念和价值观念存在差异,虽然在形成兼并企业后会制定统一的“游戏”规则,但这些差异依然会影响他们各自的行为方式,甚至导致一定程度上的行为冲突。能够被各方所容忍的行为冲突的最大限度就是这一族企业的容忍度。不同企业之间的容忍度是决定能否进行企业兼并的一个重要因素。

(林怡君 整理)

(48)系统营销的三个基本原理

昝廷全(2002)在系统经济学研究中提出了系统营销的三大基本原理。所谓系统营销,是指一个经济系统向其他经济系统推广或推销自己的广义商品,包括物质产品、服务甚至某种价值观念。

系统营销第一原理:首先完备地列出各种相对独立的可能营销手段,以这些营销手段作为元素去构建一个营销系统,然后采取系统优化理论找出这个营销系统的最优营销功能,由此决定实际营销手段及其组合的选择。

案例:郑州卷烟厂是年产值达16亿元人民币的国有大型企业,2001年要向市场推出一种新型香烟“新世纪”,需要为其设计营销方案。

案例分析:根据系统营销第一原理,我们首先列出各种可能的营销手段,并考虑到烟草行业的特殊性,有些营销手段,例如电视广告和直接的路牌广告等营销手段不允许使用。然后,利用余下的各种营销手段去构建一个营销系统,进而找出这个营销系统最佳营销效果时所对应的营销手段及其组合。

系统营销第二原理:应当尽量在营销主体和营销对象(目标客户)之间建立起某种(些)特殊关系,使得营销对象(目标客户)和营销主体大系统化,把营销客体(目标客户)自身变成营销主体的一部分。

案例:一些歌手在举行演唱会时,邀请台下的观众和他(她)一起演唱。

案例分析:当歌手单独在台上演唱,观众在台下观看时,观众是评价主体,歌手是评价客体,这时观众对歌手的演唱效果会相对比较挑剔,如果台下的观众与歌手一起演唱,观众和歌手在一定程度上“大系统化”,观众自身的表现构成了演唱效果的一部分,这时观众对歌手演唱效果的评价同时也包含了对自身表现的评价,其评价结果自然要好于歌手单独演唱的情况。

系统营销第三原理:在个人经济系统、家庭经济系统、企业经济系统、产业经济系统、地区经济系统和国家经济系统的层级结构中,较低层次经济系统的营销是所有较高层次经济系统的函数,即

个人营销=f个人(个人,家庭,企业,产业,地区,国家,参数)

家庭营销=f家庭(家庭,企业,产业,地区,国家,参数)

企业营销=f企业(企业,产业,地区,国家,参数)

产业营销=f产业(产业,地区,国家,参数)

地区营销=f地区(地区,国家,参数)

国家营销=f国家(国家,参数)

案例:两个完全相同的企业,一个位于经济发达地区,例如位于广东沿海地区,一个位于经济落后地区。在企业营销过程中,虽然客观上这两个企业的自身情况完全相同,人们往往还是会首选位于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这是企业营销取决于地区经济系统的典型例子,其对应于以下情况:

企业营销=f企业(地区,参数)

(林怡君 整理)

(49)产业分类的(f,θ,D)相对性准则

昝廷全(2002)在系统经济学研究中提出了产业分类的(f,θ,D)相对性准则,这里,f表示各经济元之间的原始经济关系,θ为所选定的产业分类准则,D为f的权重水平,DW(W表示不同权重的集合)。对于一个经济系统G,产业分类的(f,θ,D)相对性准则是指:f,θ,D三个变量中任何一个发生变化,都会导致不同的产业分类。

用分类准则θ去商化经济系统的硬件A,自然得到A的一个商集(A/θ)

A/θ={A1,A2, ,Am}

这里A1,A2, ,Am就代表m个不同的产业,与之相对应的产业经济系统可以表示为

G1=({A1,A2, ,Am},{f⊂(A/θ)2×W})

这里f代表不同产业之间的泛权经济关系。

一般来讲,产业分类准则θ是半等价关系(相容关系),θ满足如下条件:

①自返性,即经济元ai自己和自己属于同一产业。

②对称性,即如果经济元ai和aj属于同一产业,则aj也和ai属于同一产业。

由于分类准则θ是相容关系,则从数学上可知,由θ商化A所得的不同产业A1,A2, ,Am之间往往有交叉,即

Ai∩Aj≠ (i≠j)

只有在θ为等价关系时,所得出的产业划分才是“非此即彼”的,且不同产业之间没有交叉和重叠,即满足

Ai∩Aj= (i≠j)

这正是传统产业分类的情况。由于等价关系是半等价关系的特例和进一步限定,因此,我们选择产业分类中的(f,θ,D)相对性准则中的θ为半等价关系,这就使得我们的产业分类方法自然包容了传统的产业分类方法。

另一方面,由于(f,θ,D)相对性准则允许所划分出来的产业之间存在交叉和重叠,这就从数学上解决了传统分类方法所面临的“非此即彼”的困境,这样,就可以解决克拉克在把采矿业划归为第一产业还是第二产业时所面临的问题,并且给出了严格的数学描述。

对于给定的经济系统(f一定),和给定的产业分类准则θ,选择不同的权重水平D所划分的产业分类也不相同。对于经济系统G,令H=A2,则f⊂H×W。令D⊂W,则fD⊂H=A2(如图7所示),于是fD即为权重控制在D水平以内的所划分出的一个产业。这里D称为权重水平,因此,不同的权重水平就可以划分出不同的产业。

图7 权重水平与产业划分之间的关系

(林怡君 整理)

[1]昝廷全.特征尺度理论:经济学中的短期、长期与可持续发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6):64-67.

[2]昝廷全.特征尺度理论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层级结构[J].中国工业经济,2002(5):86-90.

[3]昝廷全.系统经济学研究:经济系统的基本特征[J].经济学动态,1996,11:10-15

[4]昝廷全.临界战略初探[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0):65-67.

[5]昝廷全.层级战略[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4):105-108.

[6]昝廷全.规模经济的一般理论:中国范例[J].中国工业经济,1998(4):44-47.

[7]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8]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史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经济学尺度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简明经济学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战略
战略
宇宙的尺度
经济学
9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