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那些“奇葩”电影
2014-09-11陈晓雯
陈晓雯
娱乐当道,这两年,我已经大开了好几次眼界。
第一次,是五月天把《诺亚方舟》演唱会开进了电影院,史称“演唱会电影”。
第二次,是《爸爸去哪儿》从综艺节目变成了大电影,史称“综艺电影”。
第三次,是《小时代》拍到了第三部,史称“粉丝电影”。
第四次,是AB站活跃的弹幕射进了影院,史称“弹幕电影”。
时代翻篇太快,仿佛一朝一夕间,都可以著史。
周围的朋友听说“弹幕”一事,见怪不怪,无非是争票房、抢眼球,把平民百姓的观影场所改装成迪斯尼香喷喷的喷水主题影院而已。弹幕的核心是吐槽,而槽点最多的,非烂片莫属——比如我永远也无法想象,如果在《归来》的播放现场,男神女神深情相对之际,银幕上忽然飘过一句“爸,你走后,妈就没锁过门”,会造成如何灾难性的后果——所以眼下,一听说哪部影片的片方,为了哗众取宠提出要放弹幕场,我马上将之归为烂片行列。一边庆幸不用浪费票钱,一边感叹片方的自黑能力。
话说回来,电影史洋洋洒洒一百多年,什么样的“奇葩”我们没见过?3D、4D,加香味、加暴风雷电雨滴……往前倒数几十年,好莱坞还勇敢地尝试过“互动结局”:事先拍好N种结局,观众进场前,先每人领一个遥控器,在电影播放的前一个小时,可以选择不同结局,一小时放完,接着播票数最多的那种结局……可惜观众“进入一部电影”是为了体验另一种人生,感受另一种情绪,这种美其名曰“互动”的东西,并没能赢得用户的心,很快就不了了之,退出了历史舞台。
其实当下国内电影事业如此空前辉煌,市场购买力强劲,如果真有富于创意的“电影商品”,对于本土电影的文化传播,还是很有好处的。在此,不妨向大家介绍一些英国流行的创新电影播放方式。有时候,“奇葩”不一定是贬义,一些古灵精怪的点子,会给从业者带来启发和思考。
神秘电影院俱乐部
“Secret Cinema”神秘电影院,大概是伦敦历史上最具创意的“奇葩”电影播放方式了。它首先是一个俱乐部,当你注册成为会员之后,便会收到俱乐部每个月发来的活动信息。这些活动,很多时候更像是一场游戏,规则如下:
你不知道自己将会看到什么电影,也不知道自己会在哪里观看电影,只能通过邀请邮件获悉活动时间。到点之后,观众按照约定,在伦敦的某个地方,等待接送巴士。巴士的遮光帘让大家非常“盲目”,直到到达目的地之后,才会渐渐从播放场地的布置,猜出他们将要观看的电影是什么。
而说到活动的选址和布置,每次都会根据播放的电影而不同,有时候是废弃的工厂,有时候是教堂、大学、天台,甚至还有地牢,很多地方你想也想不到。拿最近热门的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来说,俱乐部按照剧情,选用了一座旧式酒店作为电影的播放场所,还专门请人来扮演电影里的角色,在进场前与观众作交流互动。观众从登记处一直走到播放厅的路上,都会有各种不同的表演:乐队演唱,场景重演,杂技,照相馆……每次活动的布置与设计水平都是一流的。身在其中,你能感受到创办人和他的团队,真是花尽心思,绞尽脑汁。而他们的真实身份,都是一群热爱电影的艺术家,希望通这种独特的方式,让观众更加近距离地感受电影。
歌剧、芭蕾走进戏院
与“演唱会电影”相比,欧洲更流行“歌剧电影”、“芭蕾电影”。前些年我在牛津凤凰文艺电影院(Phoenix Picturehouse)打工,电影院里最受欢迎的便是美国大都会歌剧院(Met Opera)的现场转播节目。
这种新形式的播放,是通过卫星接收现场演出的录像信息,然后链接上数码电影投影,把录像在银幕上实时转播出来。每次当这种类型的播放开始预售,票很快就会卖光。
观众告诉我们,能在家里附近的电影院,看到世界顶级歌剧表演,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大都会歌剧的票非常昂贵,而电影票相比之下就便宜多了。
自从“大都会歌剧走进电影院”的项目成功以后,很多剧团、乐团、舞团也纷纷学习这种与电影院线独特的合作方式。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完善,现在,英国的各大院线除了播放电影以外,通常都会纳入歌剧、舞台剧、芭蕾、古典音乐演奏会等文艺节目的直播与回放。最常见的包括:美国大都会歌剧团,英国国家剧团,英国皇家歌剧院,英国皇家芭蕾舞团,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俄罗斯波修瓦芭蕾舞团等等,都是世界著名的艺术团体。
这种把文艺演出引进电影院的做法,是英国公司 Picturehouse 的一项重要投资,而这家公司在英国拥有19家文艺电影院,是重要的艺术院线之一,还参与电影的发行。其运作模式和创业理念,值得中国业界参考。
烂片俱乐部
听起来和弹幕电影差不多,也许更为奇葩,但这种奇葩就像金酸梅奖一样,带着批判和思考。最近,烂片俱乐部在英国非常流行。组织者会与观众一起“欣赏”一部他所认为的烂片,并在观影过后,一起讨论电影的烂处。这种观影方式,不仅锻炼了观众的批判性思维,也给了观众一次影评人的工作。
其实,烂片也有其艺术价值。美国著名影评人Pauline Kale曾经说过:“一部烂片,当它已经到了烂无可烂之际,物极必反,也可被看作一部好片。”但我祈祷,这句话千万不要被国内的“烂片制造机”看了去,又拿来断章取义成为“负面营销”的资本。(作者为英国卡迪夫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博士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