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社会治理的基层创新样本

2014-09-11杨江

新民周刊 2014年35期
关键词:托班天平街道

杨江

群众工作无小事,家庭无后顾之忧,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因此,在社区工作中,一“老”一“小”两个人群是重要的抓手。近日,记者走进上海市徐汇区天平街道,强烈地感受到这个社区在社会治理方面所作的创新努力。

天平社区居住着10万居民,虽处于中心城区,但分为东西两个差异显著的区域。西部以欧式老洋房为主,东部以老式石库门里弄居多,东西两块居民的平均收入、职业构成、受教育程度等大不相同。在这样的条件下打造生活共同体,难度不小。

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交往方式与传统社区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个街道创造性地利用好了社区网络,2011年8月正式上线运行的天平社区门户网站,三年的时间浏览量已超160万。社区网站群培养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将年轻人重新拉回了社区,也由此成为基层政府加强社区管理的重要载体。

用好了网站这一新平台,基层政府与居民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居民生活共同体”日渐成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街道干部发现了影响居民们安居乐业的两个最重要的问题:养老和育小。经过近几年坚持不懈的摸索,终将爱心暑托班与社区养老办成了群众满意的“民心品牌”。

这是加强基层治理的一项有益探索,彰显了社区治理工作主动性与专业性的重要。

暑托班大提升

今年是天平街道引入第三方机构运作爱心暑托班试水第四年,招生规模便达到了史无前例的120人,位居全区首位。8月26日下午,爱心暑托班结业典礼暨汇报演出如期举行,记者注意到,居民们在社区网络平台上对社区党工委、办事处纷纷点赞。

蒋女士是社区的一个普通居民,夫妻俩是双职工,双方老人都已年过七旬,因此每年暑期孩子的看护便成了大问题。她告诉记者,社区爱心暑托班不仅“价廉”——每月收费只有800元,不及社会机构收费的四分之一,而且“物美”,课程设置一点也不比社会机构逊色。

其实,早在十多年前,天平街道就开始举办暑托班了,但在今天看来,当时还有点“小打小闹”——为期只有两周时间,招收小朋友只有20多人。因为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居民曾多次呼吁扩容。从2011年起,这样的呼声在社区网站上更趋频繁,因此天平街道当即决定从当年起将暑托班从两周延长到两个月。

政府办暑托班不外乎两种途径——全部抛给社会组织承接,或由主办单位全权自管。但弊端显而易见——完全外包的,资源有限,价格偏高,演变成“精补班”;全自管的,承担部门责任大、积极性不高,沦为“看护班”。

天平街道却成功地从机制上创新,开辟出了一条新的路径。在2011年至2013年的三届爱心暑托班项目中,天平社区采取了“社区学校统筹-社会组织承接实施-政府(街道)购买服务”的暑托班项目运作模式。

因为从社区网站、入户走访调研等渠道了解到的情况是困难家庭与双职工家庭这方面的需求更为迫切,爱心暑托班便定位为主要针对这两类居民。

2014年,爱心暑托班列入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天平社区(街道)党工委领导有了另一番思考,将爱心暑托班提升到社区治理“新抓手”的高度,不仅要克服各种困难继续开办,而且要办得更好、更贴近居民需求。这番思考落实到实处,体现在2014年暑托班的“两个不变”与“三个变化”。

两个不变:一是运行模式不变,仍是政府购买服务,民办非学历机构等第三方承接管理;二是面对学生的低收费标准不变,每个孩子仍是每月800元。

三个变化则是:一是地点变,得益于高安路第一小学的大力支持,办班的地点改到了设施更配套、更适合办学的高安路第一小学;二是规模扩大,天平社区今年原计划扩招至80人,但信息刚一在社区网(报)上公布,短短20天报名人数就达到了197人,最终社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拍板招收了3个班120多名学生。

天平街道并不满足于此,他们通过社区网站更深入地了解到了居民们的需求,于是又有了第三个变化——课程与师资力量更为充实了。经过反复比选和严格的资格审核,街道最终选择了具有15年办学经验的上海青少年科学社骐骥分社作为合作的第三方,并在社区网站上公示。为搞好爱心暑托班,区、街道各有关部门都理顺了关系,整合资源,积极主动参与了进来。

记者注意到,在课程设置上,天平社区爱心暑托班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课程设置更专业,更具社区特色:一方面,注入了骐骥分社的科学教学特色;另一方面,又注重孩子们的德育引领。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引导少年儿童从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精神,让身边的好人好事和真善美感染青少年、教育青少年,天平社区将第三届“天平好人”故事会暨“最美家庭”事迹巡讲引入暑托班课程,由社区志愿者绘声绘色地讲述“天平好人”的故事,给孩子们幼小心灵注入满满的正能量。记者在现场看到,课堂氛围十分热烈。

社区养老新模式

养老,是上海正面临的一道世界性难题,近年来,为应对养老问题,上海已经逐渐形成政府主导、机构参与、社会协同的基本模式,各种尝试、新兴社会组织应势而起。作为上海中心老城区,徐汇区目前60岁以上户籍老人已达25.47万,占户籍总人数的27.77%,老龄化比率位于上海前列。

这一点从天平街道的社区网络平台就可以看出,为老服务是这个社区网站内容的重要板块,居民们的讨论也更为热烈。那么,了解到居民的需求后,结合社区实际,天平街道经过多年的摸索又建立了怎样的一套新颖的养老模式?

记者在一个弄堂里遇到了70多岁的退休老人唐龙森,看到他马不停蹄在弄堂里穿梭,你恐怕很难想象他居然是一名社区养老志愿者。

这天早晨7点不到,他就拎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走进了独居老人陈忠义的家。陈忠义腿脚不灵、眼睛看不清,只能躺在床上,生活起居多亏有了老唐的帮助。帮陈忠义做完简单的家务后,老唐下了楼,穿过狭窄的过道,又来到了86岁老人邵光宙的家中。邵光宙也是一名独居老人,每天上午8点到8点半是老唐和他固定聊天的时间。

老唐要照顾的对象还有好几个,都是社区里急需要养老帮助的老人,这也让他整个上午的脚步没办法停下来。

唐龙森忙忙碌碌,却觉得自己的养老生活因此充实而富有意义起来。退休前,他曾是天平社区嘉善居委会的主任,这也让他对社区养老工作更为了解,退休后,老唐就加入了社区“晚晴关爱”组织,成为一名志愿者。记者了解到,在天平社区像老唐这样的志愿者共有454名,结对帮扶了772位高龄、孤寡老人。

“晚晴关爱”核心是以稍年轻的老人来照顾年纪大的老人,相互帮助,这也是上海第一批老人互助组织。2012年起,上海市政府倡导 “老伙伴计划”,亦类似于“晚晴关爱”。

上海一直贯彻着9073养老格局——为90%在家庭自我照顾的老人提供社会化支持的社区服务,为7%的老人提供政府福利政策支持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3%的老人提供机构养老。“7”与“3”中,大多数或是高龄、独居,或是经济收入低,是老人中的困难群体。

天平路街道2.68平方公里内,社区居家养老中心、老年日间服务中心街道早已具备,此外还设有4个老年人助餐点、一个助老服务社、一个特需服务社、一个民办公助养老院,为社区内的老人提供完善的社区养老、日间托管、送餐助餐、理发、洗浴、助浴等服务。然而,养老需要的不仅仅是硬件建设、专业化的体系框架,更需要的是情感的介入,远亲不如近邻,在这方面,老人们或许更能理解彼此的需求。

有了老人们之间的互助,天平街道的社区养老工作变得更细致也更有温度。老唐的“黄金搭档”张志荣是居委13名志愿者的“头儿”。两位老伙计处理了不少附近老人的突发状况。有人在家摔倒了,老唐先赶过去,队长则给120打电话、引导救护员进小区。若老人子女不在,日后去医院挂水、陪护,两人就全程接送,一手全包了。

居民蒋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评价,有了社区网站,社区工作变得更透明,更接地气。群众的需求多了一个表达的渠道,孩子暑托与老人养老这两个困扰蒋女士多年的难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这个暑期,孩子进社区爱心暑托班,老人进老人日托所,还有“晚晴关爱”老年志愿者的陪伴。

蒋女士欣慰地说,她很安心。endprint

猜你喜欢

托班天平街道
南京江宁区开展送安全进“爱心暑托班”活动
办好“暑托班”是一项民心工程
热闹的街道
天平的平衡
热闹的街道
街道等
简易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