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自我性格的矛盾冲突中挣扎消亡

2014-09-11赵佳李琳

躬耕 2014年8期
关键词:于连侯爵野心

赵佳+李琳

于连是世界名著《红与黑》中的主人公。《红与黑》是法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1783-1842)的代表作,作品于1828-1829年间完成,1830年出版。是法国第一部内容丰富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代为背景,以平民知识分子于连与贵族资产阶级为代表的上层社会曲折顽强的斗争为主线,着重描写了他从18岁到德·瑞那市长家当家庭教师开始到23岁因枪伤市长夫人而被送上断头台为止短短5 年间的生活历程。作品取材于报纸上的真实案件——“一八三○年纪事”。小说引用法国大革命领袖丹东的一句话:“真实,严酷的真实。”主要反映了复辟王朝最后几年的阶级斗争。

司汤达在其中塑造出的于连是一个野心大,极虚伪的极端个人主义者,有时也充满英雄主义复杂性格的人物。他是一个在自我性格的矛盾冲突中不断挣扎的一个人,最后终于走向寂灭与死亡,这也正是现实主义作家所追求的那种更接近生活的人物。

一、多变而复杂的人物性格

小说最初就以《于连》为名,排版时才改为《红与黑》,引起读者广泛的兴趣。“红”象征热情、鲜血、军人的红制服;“黑”象征阴谋、丧服、教士的黑衣。这样的象征说明于连的追求,暗示于连的结局。

于连平民的自尊心体现在他自我规定的责任感上。他的追求表现在他自命的责任,他的一切言行都以这个责任为宗旨。“我为自己规定的责任,不论正确与否,它好比是一根坚实的树干,在风暴中我总是依靠它。”

责任感最早出现在第八章,于连与市长夫人爱情的开始:有一天在花园喝茶的时候,傍晚天色有点黑了,于连不小心碰了一下德·瑞那夫人的手,夫人立刻把手抽回去。对于一个贵妇人,这是修养使然。但对于于连,市长夫人手的缩回,使得他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和侮辱,于是马上产生一个念头:德·瑞那夫人瞧不起我,我的手一碰到她,她一下子就抽回去了。他想:“无论如何我要抓住她的手。”经过一系列激烈的、痛苦的思想斗争,他下了很大的决心,把德·瑞那夫人的手抓住了。这是一种自尊受到伤害时,引起的维护自我尊严的反抗。

于连的自尊心强烈到可笑的程度:市长夫人由于贞洁观念所以回避他,他却以为是她因为固有的地位高贵而回避他,这伤害了他的自我尊严。他感到抓住市长夫人的手是他的责任,他认为他的责任是要市长夫人的手放那里不收回,他要征服市长夫人,维护自己的尊严,从而也获得胜利的满足感。当天晚上德·瑞那夫人非常兴奋,觉得自己的生活揭开了新的一页,甜美的爱情降临了。而于连只是感到一种胜利,一种胜利的满足,因为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所以和德·瑞那夫人的兴奋完全不同,他那天晚上睡得很香。

当于连踌躇满志时,贵族阶级与反动教会狼狈为奸,利用市长夫人的嫉妒心,用宗教权威逼迫她写信揭露于连,致使侯爵取消了于连与玛特尔的婚约。于连美梦破灭了,盛怒之下,他选择到教堂去枪杀市长夫人,这种异于寻常的暴力反应,很明显是出于要维护自己受损失的名誉,是要回击教会的诬陷。

强烈的上升欲望和野心。于连出身普通,并且,从小他的父亲就不喜欢他,他经常遭受父亲的毒打,但是他志性高扬,从小就不安分,想要当上将军、主教,有强烈的上升欲和野心。

他的家乡,他所出生的这个地方,于连嫌它太小、太俗气,并且憎恨它;小市民的小康日子不是他的理想。于连不要与自己地位相当的女仆的婚姻,他要得到贵族妇人的爱,他认为:自己的才能上流社会该能接受他。

在巴黎,自担任侯爵的私人秘书以来,他所处的地位骤变,他所生活的环境巨变,在都市风气严重腐蚀下,虚荣心恶性膨胀,个人的雄心壮志开始向个人野心逐步转化。

于连的野心也体现在他与玛特尔小姐的交往中,虽然他们两个人都有英雄主义,所以他们互相尊重,但是两个人的英雄分属于两个阶级,玛特尔的英雄是她自己的一个祖先,这位祖先因救亲王而牺牲了自己。于连崇拜卢梭,接受启蒙思想家自由平等观念和无神论思想;他喜欢读拿破仑的《圣埃伦岛回忆录》,这使得他狂热地崇拜拿破仑,觉得拿破仑为自己树立了一个榜样:出生低微的年轻人是可以凭自己的聪明才智打拼出一番事业的。两个人找不到一个共同的方向,所以导致两个人一再绝交。但是,非常可惜的是拿破仑的时代已经过去,于连不得不放弃穿上拿破仑军队红军装的理想,而改穿上教士的黑道袍。

伪善与伪恶。于连是生不逢时的,内心有着仇恨,小说中描写过于连在一转瞬间目光里常常显出一种仇恨的情绪,但在波旁王朝复辟与反复辟斗争中他必须掩盖住自己的仇恨。在表面上表现出很虔诚的笃信基督的样子,把他的聪明才智用于背诵拉丁文的《圣经》。在贝尚松神学院,他为伪装自己而刻苦学习,博得院长和大主教的欢心,自信不久就能当上主教,野心萌发,在伪善的道路上迈上一大步。

他之所以追念大革命时代,是因为那时像他这样有才干的青年有数不清的机会可以在公共事务的广大场合大显身手,

另外,于连心中也有一些不很光明的东西,把周围的人看成敌人,除了因为于连认为他们的本性丑恶之外,还因为这些人是他向上爬,往前进的道路上的对手。这些人压制、限制、阻止了他朝自己理想前进,敌对关系因此形成。

他依靠自己的沉稳、聪明和善于谄媚,得到了侯爵的器重;以渊博的学识与优雅的气质,又赢得了侯爵女儿玛特儿小姐的爱慕。尽管不爱玛特儿,但他为了抓住这块实现野心的跳板,竟使用诡计占有了她。得知女儿已经怀孕后,侯爵不得不同意这门婚姻。于连为此获得一个骑士称号、一份田产和一个骠骑兵中尉的军衔。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于连向他为自己定的老师答尔丢夫学习,不择手段和假仁假义。为了实现自己并不高尚的目的,于连就要伪装自己不甚光明的方面,这就是伪善,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伪君子。

当然,实际上,对于于连,我们很难确切地、肯定地说他是一个伪君子。

于连认为人必须虚伪,他把答尔丢夫(法国作家莫里哀的名著《伪君子》的主人公。是17世纪法国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的化身,假作虔诚,口是心非,嘴里说着圣洁的话语,实际做尽贪婪之事。答尔丢夫已经成为“伪善者”、“伪君子”的代名词。)当作自己的老师,决心对别人只说虚伪的话、不说真话。他评价自己所说的话“不过是一连串的虚伪”。endprint

于连的这种虚伪我们可以看作是一种伪恶。实际上,于连很有真情实感,这体现在与市长夫人的爱情中。他有着热情的火花,终其一生爱着这个女人。他自我剖析过自己:“我有一颗容易受感动的心,最普通的语言,最真实的声调说出来,可以使我的声音变柔和,甚至可以使我落泪。”他不喜欢缺乏热情、缺乏真实的生活;他对外界的丑恶很敏感,对自己的丑恶也很敏感。他蔑视贵族阶级“合法的权威”,憎恶教会的虚伪卑鄙,鄙夷资产阶级的“污秽财产”。并且能意识到自己的卑劣、丑恶,知道钻入政界的自己还会做出不公正的事情。

小说中侯爵第一眼就看出于连不是传教士。于连做事很干练,但不是精明狡猾的律师的天才。于连想伪装虚伪,但不像,才情时刻流露出来。那么为什么要自扮虚伪呢?于连的虚伪是为了战胜敌人而把自己伪装成的丑恶。

革命性与妥协性。于连是王政复辟时期受压抑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形象。他一生的遭遇,他的希望、追求、奋斗、失败,都反映了这一时期小资产阶级的命运。他的性格中,既有反抗的一面,又有妥协的一面。

小说的故事情节发生在法国酝酿七月革命的时期。深受拿破仑影响的于连崇拜个人力量,他幻想将来像拿破仑一样建立功勋,飞黄腾达。于连具有一身傲骨和超人的精力,这种人处于这样的要发生革命的时代,难免要跟革命发生联系,这些使得统治者害怕。小说43章的标题就是:“他是一个丹东吗?”玛特儿在向自己的哥哥夸奖于连时,她的哥哥提醒她说:“一旦发生革命,他就会把我们都送上断头台!”其他人也都认为于连是一个革命者。

但他的反抗性产生于社会对他的压制,基于个人向上爬的野心。

这种反抗是不彻底的,在面对贵族、教会和大资产阶级的共同打压时,于连的这种对统治阶级的反抗意识和行动就有所动摇,为实现个人的目标,又有他的妥协性。

总的来说,于连的个人奋斗中,既有反抗又有妥协。他对社会的反抗与妥协是结合在一起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两个方面:

首先,于连的矛盾来自与时代的矛盾。于连成长于拿破仑帝国和王政复辟交替时期,一方面,于连接受了启蒙思想,不满自己低微的社会地位,所以,对复辟王朝的贵族阶级充满仇恨,反抗他们对有才华青年的压制。另一方面,复辟时期,政治上的动荡不安,封建贵族的堕落,资产阶级暴发户为了自身利益,与贵族教会狼狈为奸,为了获得权力、金钱,不择手段地专营。整个社会风气空前腐败,在这种风气的包围下,渴望能够大显身手的于连,他只能扮演“一个叛逆平民的悲惨角色”,成了“一个跟整个社会作战的不幸的人”。 他对社会进行了绝望的反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法国人民对复辟社会的抗议情绪。

其次,于连的矛盾也有个人原因。他的反抗、妥协都是出于个人动机,当他受到统治者重用时,妥协性占据上风;当他受到统治者压迫时,反抗性占据上风。这也就注定了于连最后的悲惨结局。并且,历史也告诉我们:单单凭借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战胜统治阶级的,只有融入到集体中去,走群众路线,个人的能量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历史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也主要归功于群众的力量。endprint

猜你喜欢

于连侯爵野心
小车辙里的大野心
鼻子
浅论《染血之室》中的意象
喂靴子吃饭
千年五战:一个岛国的野心
德·雷纳尔夫人的性格分析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美学研究方法论的反思
东汉列侯推恩分封问题辨正
——东汉侯爵继承制度研究之一
文化三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