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芬兰教育,让每个孩子享受平等

2014-09-11

甘肃教育 2014年15期
关键词:多动症芬兰儿童

芬兰总人口只有500多万,平均每平方千米有15.7人。芬兰曾连续数年成为全球识字率最高的国家;芬兰的中小学教育被联合国评选为世界第一;在经合组织的能力评估测验“国际学生评估计划”中,芬兰青少年曾连续在阅读、数学与科学三项评比中名列前茅。本报记者日前就芬兰教育议题走访了当地的教育局官员、老师、校长、学生、家长等,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说到一个词:平等。

不放弃每一个人

在芬兰艾斯堡的一所学校,教室里有十几个孩子,都是多动症学生。一位老师在弹钢琴,学生们跟着旋律自由打鼓。每打10分钟,就休息几分钟。这样的课每次1小时,每周3小时。经过几周训练,超过80%的孩子治好了多动症,回到正常课堂上课。而这些孩子并不知道自己是“问题儿童”,还以为打鼓就是一次课外活动。只有老师和家长知道,他们曾经接受过一点儿“特殊帮助”。

芬兰的中小学大多为公立学校,地方政府免费提供教材、铅笔、午餐,学校分六年初级阶段和三年高级阶段,儿童入学年龄为7岁,16岁完成义务教育。中小学在校学生约有60万人,每年入学新生约6万。一般每20~25个中小学校划分为一个教学区;特殊需要学校和医院学校直接由区教育署管理。所谓特殊需要,是指对于学习有困难、有先天障碍、学习习惯有弱点、难以达到同龄孩子平均智力水平或学习能力的儿童,学校给予特殊帮助,直到他有正常学习的能力,比如多动症儿童。在“特殊需要”学校,尽管孩子们的个性、智力水平、身体状况千差万别,但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

一位芬兰前政要说,对于500多万人口的芬兰来说,放弃任何一个人,都是国家的损失。

“要让移民的孩子受到平等的教育,虽然移民仅占芬兰人口的3%,只要这个孩子来到芬兰,不管其肤色、母语和种族是什么,都必须享有和所有芬兰孩子一样的教育。”刚刚卸任的芬兰前教育部长古斯塔夫松这样对本报记者说。

“平等教育,是确保每个孩子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教育这份权利。”邓理明对本报记者说。芬兰各地存在贫富差异,哪里条件差,政府的教育投入就越多。比如芬兰的北部地区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因此教育部的投资就向北部倾斜。

不区分好差学生

赫尔辛基教育局局长玛柔·凯罗尼对本报记者说,孩子的自尊心最强,最需要保护。老师们从来不会用“好学生”和“差学生”来区别对待学生,只有需要特殊帮助和普通帮助的不同。比如上数学课,当发现有几名学生感到吃力时,就分配该班两个老师,一位正常教学,另一位专门陪伴学习吃力的学生分析、解题。

一位名叫安娜·玛丽亚的学生家长对记者说,我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想象一下一位7岁的孩子,如果看到自己的成绩排在后边,他的心灵会受到多大伤害?如果他排名很靠前,孩子会是多么容易骄傲?从小就出现心灵扭曲,以后怎么会有健康的身心去完成良好的教育?如果儿童没有健康的心理、积极的心态,再优异的成绩都没有意义。玛柔·凯罗尼说:“决定一个人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最重要的阶段,就是他在中小学阶段所接受的教育。这几年间的教育经历,几乎决定其人生。”芬兰强调的是“无竞争”教育。相对于很多国家对教育的“垂直式”管理,芬兰的教育管理、教学设计是“扁平式”的,所有学校,从不排名。

不规定统一教材

教师是芬兰的热门职业,但工资不高,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不过,考取师范学校难度很大,录取率仅1/10。早在1979年,国家就明确规定,教师属于研究型人才,必须具备硕士或硕士以上学历。

芬兰是世界上最早取消教师监督机构的国家。玛柔·凯罗尼说,我们完全信任每一个教师,他们的工作不需要监督。正是这种信任,让每位芬兰教师都有高度的责任感,也激发了他们对职业的热爱和成就感。

1998年芬兰的基础教育法规定,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给儿童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芬兰的国家教育委员会负责制定核心教学大纲,大纲内容和规定非常宽泛。

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统一的教案,选什么教材、教什么、怎么教,都由教课老师自主决定,但要符合教育大纲的基本要求。至于学校内部管理、教师聘任,全部由学校自行决定。

人人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教育注重公平、诚信、平等,对教师的充分尊重,尤其是教育体制设置、管理和创新一直都遵从人性和科学性合一的理念。可以说,正是这种理念的引领,帮助芬兰从“人口小国”成为“人才大国”。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编辑:王金梅endprint

猜你喜欢

多动症芬兰儿童
芬兰学校能治愈“厌学症”
在芬兰坐火车
多动症不一定是坏事
Herrmans对芬兰工厂进行扩建
留守儿童
房子犯了多动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