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开放型滨水景观设计探析
2014-09-11周明亮
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对人类生存空间产生了巨大冲击和影响。城市滨水空间由过去的物资集散、工业制造和商业贸易等职能转向信息流通、服务、旅游、休憩等多元化发展。本文意在阐述城市滨水区功能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功能定位、整体规划、延续文脉及生态植入等方面探析解决的方法。为滨水景观的开发建设提供可供参考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定位;规划;文脉;功能;生态
1、 国内开放型滨水景观发展现状
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使城市开放型滨水景观的开发建设愈发活跃。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国内诸多沿海滨水城市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规模进行了一大批城市开放型滨水景观开发建设,引发了滨水回归城市的开发热潮。
通过以上数据不难发现,我国尤其是东部沿海城市已十分注重城市开放型滨水景观的规划及开发建设,并以此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使城市建设逐步与国际接轨。
近年来,城市开放型滨水景观虽然得到了注重和开发,但国内仍有不少城市,尤其内地城市因制造业占用滨水区、滨水区环境质量差、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或经济基础薄弱等条件的限制,城市开放型滨水景观尚待开发。
2、 我国城市开放型滨水景观面临的问题
2.1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城市开放型滨水景观的开发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起步较晚,城市整体经济水平仍不发达,难以为大规模的滨水景观开发建设提供充沛的资金保证。
2.2 理论基础薄弱
滨水景观是涉及社会学、经济学、哲学、建筑学等多学科的系统科学,国内虽有许多成功案例,但基础理论方面并无系统的理论研究可供参考,理论评价体系亦不健全,方案设计及项目建设只能以景观、建筑等大学科理论体系为指导和评价依据,难免造成城市开放型滨水景观的开发建设内容缺失或发展方向偏离。
2.3 缺乏文化内涵
在我国多元文化竞争与并存的大环境下,开发者或设计师在无明确文化导向的状态下,极易忽视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和城市文脉的探析,使城市开放型滨水景观工程的最终产品失去了城市文化背景,造成城市文脉缺失,失去城市性格。如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东北缘、嘉陵江中游,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是中国古代建城选址“天人合一”完备的典型范例。而在近现代城市发展中,因缺乏整体规划和文脉致使新城与旧城之间空间形态脱节,造成文脉缺失,破坏了城市形象。(如图3)
2.4 缺乏整体规划
城市滨水项目由于规模庞大,涉及面极广,通常需要几个阶段,花费多年时间才能完成。各地块因不同时期建设、不同的设计团队设计都可能破坏滨水区的整体性。
目前我国滨水区的开发建设多注重滨水区自身的功能和形式,忽视了滨水开放空间与城市整体开放空间的联系和整合,使水体自身整治、滨水绿地建设和土地功能转向内容匮乏,滨水景观内容单一,城市景观线及城市空间形态脱节。(如图3)
2.5 缺乏生态意识
城市开放型滨水景观兼容了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两种景观类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为人居环境的生态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缺失导致城市开放型滨水景观的最终产品在使用过程中需面对诸多后遗症。如生态失衡、水体污染甚至消失。
3、 对城市开放型滨水景观开发建设的几点建议:
3.1 准确定位
亲水性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种本能,亲水空间的营造可以重建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提升城市水文化。因此,大多数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规划多采用旅游为导向的开发策略。笔者认为,以旅游为导向的开发策略亦适合中国现代城市建设。此外,目前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大国。在特殊地区依经济模式的允可,建议以养殖业、捕捞业和旅游业相兼容的模式开发城市开放型滨水景观。由此,既可以满足城市发展旅游业的需求又可带动养殖业和捕捞业的发展,即可满足异域旅游者的需求又能为本城市居民的公共活动和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城市开放型滨水景观的开发定位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城市发展,赋予人居生活空间以重要意义。居住、办公、零售、娱乐等各种活动把城市与滨水空间连接起来,使游客和城市居民共享。
3.2 整体规划
滨水区是城市重要的开放空间,是城市的门户,起到展现城市形象的窗口作用。城市开放型滨水景观的设计一定要结合城市开放空间,站在城市整体规划的层面上,依托城市现有结构,加强自然资源与城市的融合,将滨水绿地与城市公共空间的面状、点状绿地想结合,形成系统的城市开放空间结构,在保持原有城市肌理的基础上,把市区与滨水景观区连接起来,从而有效的为不同层次的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
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一样,城市开放型滨水空间的合理开发建设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亲水空间,反之,则给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甚至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这就要求开发者和设计师要有前瞻的思维、良好的协调和掌控能力。同时,在整体规划阶段要注意堤岸与市民生活空间的融合,使亲水空间与防洪功能得以兼顾。通过植被、景观小品等设计元素保持水岸线的连续性。通过广场、公园、步道等不同功能区解决滨水景观不同地段、不同时期地块功能不同的问题。并将这些点、线、面向城市扩散、渗透,与其他城市绿地元素构成完整的城市系统。如青岛的五四广场通过广场绿地将滨海空间与城市空间打造成整体的城市开放空间(如图6)。
3.3 延续文脉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地域特色文化在社会多元文化并存的大环境下越发具有挖掘和传承的价值。城市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城市的沧桑巨变都为这个城市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一堵围墙、一条马路、一段铁轨都是人们认识历史的重要媒介,都是未来城市极具意义的部分。
文脉传承对一个城市的作用主要表现在:endprint
3.3.1 识别功能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有意或无意保留下来的历史遗迹,留下了代表当时的文化印痕,是可以直接读取的“历史年轮”。正如吴良镛所言:“历史城市的构成,更像一件在生活中永远在使用的绣花衣裳,破旧了需要顺其原有纹理加以织补……这样,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即使成了一件百衲衫,但还是一件艺术品,仍蕴含着美。”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些“历史年轮”表达的文脉内涵更加丰富,价值也更突出,并与当代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或形成城市文化标志,或融入居民日常生活。
3.3.2 定位功能
一个城市具备什么样的定位是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城市文化决定的。明确城市的文化定位是每个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城市文化定位科学准确,就会符合其历史传统和现实状况,就能形成居民共同的价值观。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紧紧抓住这一主题,通过文脉来表达和延续。特别是一些具有灿烂文化的历史性城市,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来定位,必将引发全体市民对历史的追怀和城市美好未来的进取。
3.3.3 发展功能
文脉对城市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城市文化凝聚着城市发展的功能要素,是城市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作为文脉体系的重要载体,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最为宝贵,最为独特的文化优势。作为一种不可复制的稀缺资源,文化遗产所表达的优雅文脉关系,为城市繁荣提供不竭的艺术营养。
城市开放型滨水景观作为城市母体的一部分,作为城市形象的窗口,其设计首先要解读本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历史文化,尤其是地域特色文化,在其真实历史的基础上,依“历史文化延续”为原则,创造出记载历史发展,传承地域文脉的滨水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城市性格,促进城市发展。
3.4 完备功能
滨水区的开发多为公共开放型空间,其功能需满足城市和公众日常生产生活的多种需求。功能完备的城市滨水空间在使用过程中可持续发挥效应,延长其作为产品的使用寿命。城市开放型滨水景观的功能完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4.1 空间内容多样化
城市开放型滨水景观自身功能定位所涵盖功能区的多样化。如养殖、捕捞和旅游兼容模式的旅游定位涵盖养殖区、交易区、餐饮区、休闲区等。
3.4.2 空间形式多样化
城市开放型滨水景观的不同功能区所需的空间尺度不同,即功能的多样化必然引发形式的多样化。
3.5 生态植入
现代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日益凸现,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对绿色生态城市的向往日趋增强。城市开放型滨水景观的设计应注加强对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利用,加强自然材料、人工环保材料及节能工艺的研发和使用,降低滨水景观在建设及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结合作为自然元素的水元素打造宜居的人居滨水空间。
通过对城市开放型滨水景观准确定位、整体规划、延续文脉、完备功能和生态意识植入等方面的研究,可为城市开放型滨水景观设计的发展动向和基本观念提供理论依据。准确的功能定位可有效的实现滨水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整体规划可使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有效融合,创建城市综合性开放空间。延续文脉可正确反映城市性格,体现城市良好形象。完备功能可实现滨水景观的综合性发展,降低使用过程的能源消耗。生态意识的植入可实现滨水景观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春侠著.城市跨河形态与设计[M].上海: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5
[2] 俞孔坚.城市河道及滨水地带的“整治”与“美化”.现代城市研究[J],2003.5
[3] 李麟学.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的整合[J],时代建筑
[4] 张庭伟、冯晖、彭治权编著.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5] 吴良庸、吴唯佳著.“北京2049”空间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4
作者简介:周明亮,2010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同年指教于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为美术学院教师,南充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特聘专家。endprint
3.3.1 识别功能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有意或无意保留下来的历史遗迹,留下了代表当时的文化印痕,是可以直接读取的“历史年轮”。正如吴良镛所言:“历史城市的构成,更像一件在生活中永远在使用的绣花衣裳,破旧了需要顺其原有纹理加以织补……这样,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即使成了一件百衲衫,但还是一件艺术品,仍蕴含着美。”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些“历史年轮”表达的文脉内涵更加丰富,价值也更突出,并与当代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或形成城市文化标志,或融入居民日常生活。
3.3.2 定位功能
一个城市具备什么样的定位是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城市文化决定的。明确城市的文化定位是每个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城市文化定位科学准确,就会符合其历史传统和现实状况,就能形成居民共同的价值观。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紧紧抓住这一主题,通过文脉来表达和延续。特别是一些具有灿烂文化的历史性城市,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来定位,必将引发全体市民对历史的追怀和城市美好未来的进取。
3.3.3 发展功能
文脉对城市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城市文化凝聚着城市发展的功能要素,是城市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作为文脉体系的重要载体,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最为宝贵,最为独特的文化优势。作为一种不可复制的稀缺资源,文化遗产所表达的优雅文脉关系,为城市繁荣提供不竭的艺术营养。
城市开放型滨水景观作为城市母体的一部分,作为城市形象的窗口,其设计首先要解读本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历史文化,尤其是地域特色文化,在其真实历史的基础上,依“历史文化延续”为原则,创造出记载历史发展,传承地域文脉的滨水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城市性格,促进城市发展。
3.4 完备功能
滨水区的开发多为公共开放型空间,其功能需满足城市和公众日常生产生活的多种需求。功能完备的城市滨水空间在使用过程中可持续发挥效应,延长其作为产品的使用寿命。城市开放型滨水景观的功能完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4.1 空间内容多样化
城市开放型滨水景观自身功能定位所涵盖功能区的多样化。如养殖、捕捞和旅游兼容模式的旅游定位涵盖养殖区、交易区、餐饮区、休闲区等。
3.4.2 空间形式多样化
城市开放型滨水景观的不同功能区所需的空间尺度不同,即功能的多样化必然引发形式的多样化。
3.5 生态植入
现代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日益凸现,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对绿色生态城市的向往日趋增强。城市开放型滨水景观的设计应注加强对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利用,加强自然材料、人工环保材料及节能工艺的研发和使用,降低滨水景观在建设及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结合作为自然元素的水元素打造宜居的人居滨水空间。
通过对城市开放型滨水景观准确定位、整体规划、延续文脉、完备功能和生态意识植入等方面的研究,可为城市开放型滨水景观设计的发展动向和基本观念提供理论依据。准确的功能定位可有效的实现滨水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整体规划可使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有效融合,创建城市综合性开放空间。延续文脉可正确反映城市性格,体现城市良好形象。完备功能可实现滨水景观的综合性发展,降低使用过程的能源消耗。生态意识的植入可实现滨水景观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春侠著.城市跨河形态与设计[M].上海: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5
[2] 俞孔坚.城市河道及滨水地带的“整治”与“美化”.现代城市研究[J],2003.5
[3] 李麟学.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的整合[J],时代建筑
[4] 张庭伟、冯晖、彭治权编著.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5] 吴良庸、吴唯佳著.“北京2049”空间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4
作者简介:周明亮,2010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同年指教于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为美术学院教师,南充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特聘专家。endprint
3.3.1 识别功能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有意或无意保留下来的历史遗迹,留下了代表当时的文化印痕,是可以直接读取的“历史年轮”。正如吴良镛所言:“历史城市的构成,更像一件在生活中永远在使用的绣花衣裳,破旧了需要顺其原有纹理加以织补……这样,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即使成了一件百衲衫,但还是一件艺术品,仍蕴含着美。”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些“历史年轮”表达的文脉内涵更加丰富,价值也更突出,并与当代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或形成城市文化标志,或融入居民日常生活。
3.3.2 定位功能
一个城市具备什么样的定位是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城市文化决定的。明确城市的文化定位是每个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城市文化定位科学准确,就会符合其历史传统和现实状况,就能形成居民共同的价值观。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紧紧抓住这一主题,通过文脉来表达和延续。特别是一些具有灿烂文化的历史性城市,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来定位,必将引发全体市民对历史的追怀和城市美好未来的进取。
3.3.3 发展功能
文脉对城市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城市文化凝聚着城市发展的功能要素,是城市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作为文脉体系的重要载体,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最为宝贵,最为独特的文化优势。作为一种不可复制的稀缺资源,文化遗产所表达的优雅文脉关系,为城市繁荣提供不竭的艺术营养。
城市开放型滨水景观作为城市母体的一部分,作为城市形象的窗口,其设计首先要解读本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历史文化,尤其是地域特色文化,在其真实历史的基础上,依“历史文化延续”为原则,创造出记载历史发展,传承地域文脉的滨水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城市性格,促进城市发展。
3.4 完备功能
滨水区的开发多为公共开放型空间,其功能需满足城市和公众日常生产生活的多种需求。功能完备的城市滨水空间在使用过程中可持续发挥效应,延长其作为产品的使用寿命。城市开放型滨水景观的功能完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4.1 空间内容多样化
城市开放型滨水景观自身功能定位所涵盖功能区的多样化。如养殖、捕捞和旅游兼容模式的旅游定位涵盖养殖区、交易区、餐饮区、休闲区等。
3.4.2 空间形式多样化
城市开放型滨水景观的不同功能区所需的空间尺度不同,即功能的多样化必然引发形式的多样化。
3.5 生态植入
现代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日益凸现,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对绿色生态城市的向往日趋增强。城市开放型滨水景观的设计应注加强对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利用,加强自然材料、人工环保材料及节能工艺的研发和使用,降低滨水景观在建设及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结合作为自然元素的水元素打造宜居的人居滨水空间。
通过对城市开放型滨水景观准确定位、整体规划、延续文脉、完备功能和生态意识植入等方面的研究,可为城市开放型滨水景观设计的发展动向和基本观念提供理论依据。准确的功能定位可有效的实现滨水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整体规划可使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有效融合,创建城市综合性开放空间。延续文脉可正确反映城市性格,体现城市良好形象。完备功能可实现滨水景观的综合性发展,降低使用过程的能源消耗。生态意识的植入可实现滨水景观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春侠著.城市跨河形态与设计[M].上海: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5
[2] 俞孔坚.城市河道及滨水地带的“整治”与“美化”.现代城市研究[J],2003.5
[3] 李麟学.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的整合[J],时代建筑
[4] 张庭伟、冯晖、彭治权编著.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5] 吴良庸、吴唯佳著.“北京2049”空间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4
作者简介:周明亮,2010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同年指教于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为美术学院教师,南充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特聘专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