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布且拉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

2014-09-11袁仁华赵鹏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含矿北东热液

袁仁华++赵鹏

摘要:在充分分析了西藏布且拉矿区成矿地质背景和控矿因素的基础上,近几年的地质勘查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认为在西藏永珠—纳木错蛇绿岩带上实现以铜多金属为目的的找矿突破是可行的。

关键词:西藏永珠—纳木错蛇绿岩带;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布且拉矿区位于岗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之措勤—纳木错初始弧间盆地永珠—纳木错蛇绿岩带上,火山及岩浆侵入活动强烈而频繁,不同构造层次的变质、变形作用普遍发育,地质构造极其复杂。永珠—纳木错蛇绿岩带为一残留板块消减带,属成矿条件有利地带,西藏布且拉铜多金属矿区位于该成矿带上。

1地质特征

1.1地层。

1.2构造。矿区内构造较发育,其性质以断层和褶皱为主。

1.2.1断层。矿区内断裂发育,局部沿断裂发育有小型褶皱,按其展布方向可分为北东向和北西向,带状展布。北东向断裂为区域上大断裂派生的次级构造,在矿区较为发育,具成组出现、多期活动的特点,规模较大。F3、F5、F6、F7、F8、F10断层为北东向展布的逆断层,F3、F6、F10断层面北倾,F5、F7、F8段层面南倾,其中F6为矿区的主要控矿构造。F4为北西向展布的逆断层,断层面倾向北东。F9为北西向展布的左旋平移断层。上述各类型断裂把矿区地层切成大小不等菱块状,给含矿热液或岩脉向上运移并充分萃取有益元素富集成矿提供良好导矿通道和储矿场所。

1.2.1.1北东向断层。

5矿床成因分析

5.1控矿因素。(1)构造因素:布且拉矿区位于班公错—怒江结合带中段南部,冈底斯板片北部,构造极为复杂。构造形变以强烈的褶皱、冲断层及断块推覆为主要特征。褶皱构造多为对称型复式褶皱或倒转倾斜复式褶皱,主要构造线呈近东西向展布,与断裂构造平行或近似平行展布,反映了测区主应力方向为南北向。断裂构造以近东西向的逆断层为主,且规模大,切割深,一般倾向南,倾角较陡。沿断裂岩石挤压破碎,多期性和继承性活动明显。其次是近南北向的张性断裂及北东向和北西向的共轭断裂。为铁多金属矿的沉积改造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导矿和储矿空间。伴随多期次的构造作用和热液活动,使带内次级断裂及两侧的岩石遭受强烈的蚀变迭加,致使破碎带发展成为含矿破碎带。在矿区,矿体主要出现在次级断裂F5、F6以及F7附近的前震旦纪念青唐古拉群(AnZNq)区域变质岩下岩组(AnZNq1)地层中,主构造方向北北东,在本区对矿体形成后产生了破坏矿体形态和加富矿体品位双重作用。

(2)岩性因素:目前所发现的矿体均产在前震旦纪念青唐古拉群(AnZNq)区域变质岩下岩组(AnZNq1)斜长角闪片岩和绿泥绢云片岩中,化探分析表明:前震旦纪念青唐古拉群(AnZNq)区域变质岩下岩组(AnZNq1)地层中的Au、Ag、Cu、Pb、Zn、Fe元素丰值较高,高于克拉克值几倍~几十倍。说明该地层本身富含矿质元素。(3)矿床成因:根据以上各种特征,控矿因素主要为为断裂,蚀变所需热液来自于石英~硫化物含矿热液。构造破碎带为矿液的储存提供了容矿空间,岩浆活动形成铁、铜的高含量区,为铁、铜矿的形成提供了最原始的矿源层。后来的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和广泛的变质热液活动使矿源层中的铁、铜活化,并随变质热液迁移,在有利的构造空间得到初步富集,多期构造及热液活动使已经初步富集的铁、铜进一步活化、迁移、富集,形成含铁、铜热液,在构造破碎带及构造裂隙中由于温度、压力、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给含铁、铜热液的迁移和聚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场所,并在其中沉淀富集形成铁铜多金属矿体。

5.2成矿作用。铁铜矿的形成与深部地质作用有关。由于地幔热流体的作用,层圈中地幔块体运动和热的增生,形成软化程度高、深度大、热动力影响范围大的区域。富铁的上地幔发生部分熔融。印支~燕山早期的强烈构造挤压活动,使贯通上地幔的深部断裂紧密闭合。地幔熔体被封存于上地幔中。此时地壳物质重熔。岩浆随构造隆起而上侵形成隐伏的花岗岩体(未出露地表)。燕山晚期强烈的扩张、拉张作用;一方面形成断陷盆地,另一方面使原有贯通上地幔的断裂复活。导致处在高温高压下的熔体上升。使富含Sb、CO2、CH4、H2O、H2S等成分的大量上地幔热流体与熔融体分离,沿深部断裂向上运移。使其中成矿元素发生活化迁移并淬取围岩中的成矿元素。与下渗的碱性富含HCO3-、Ca2+、Si等大气降水混合,形成含矿流体。含矿流体沿主干断裂运移过程中,火山碎屑在海水中蚀变彻底分解不留痕迹,后期富SiO2的热液活动,(喷流活动)导致可溶性SiO2增高,交代较粗的火山碎屑,使饱和的SiO2发生沉淀,同时有粘土矿物形成(成岩作用),并受阻于不透水层页岩、粉砂岩、结晶灰岩,在接触界面附近发生强烈交代作用,形成构造硅化蚀变岩带。伴随大规模的硅化结束,流体的温度、SiO2浓度大幅度下降,含矿流体在H2S作用下,析出金形成浸染状矿石。

燕山晚期—喜山期构造伸展、断块活动,构造硅化蚀变岩带(碎裂作用)被拉张破碎,导致矿液再次充填。随着含矿流体温度和PH值的进一步降低,含矿热液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富集、沉淀,形成铁铜矿。通过以上分析表明,矿床中铜和硫化物沉淀的物理、化学条件为中温、低压、弱碱性和弱还原环境。

结语

通过对矿区矿体化学分析发现,矿体中伴生的铜与铁矿化关系密切,相关性好,一般铁矿化较好地段,铜的矿化也较好,反之亦然。类比国内同类型矿山地质特征,初步认为布且拉含铜金磁铁矿床成因类型属沉积变质-构造热液改造型。在本矿区,主矿体的上下盘多可见构造角砾岩和角砾岩型铜铁矿体,且矿石品位由两侧向中心逐渐变富。这说明矿体与断裂系统密切相关,断裂系统既影响了矿体的后期形态,又促进了成矿热液的活化,对矿体有再次的富集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杏花;朱谷昌;刘欢;李智峰;郑纬;徐文海.祁漫塔格矿带虎头崖多金属矿矿床特征和成矿作用分析[J].地质与勘探.2011(02)

[2].《西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地质出版社

[3].《矿床学》地质出版社endprint

摘要:在充分分析了西藏布且拉矿区成矿地质背景和控矿因素的基础上,近几年的地质勘查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认为在西藏永珠—纳木错蛇绿岩带上实现以铜多金属为目的的找矿突破是可行的。

关键词:西藏永珠—纳木错蛇绿岩带;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布且拉矿区位于岗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之措勤—纳木错初始弧间盆地永珠—纳木错蛇绿岩带上,火山及岩浆侵入活动强烈而频繁,不同构造层次的变质、变形作用普遍发育,地质构造极其复杂。永珠—纳木错蛇绿岩带为一残留板块消减带,属成矿条件有利地带,西藏布且拉铜多金属矿区位于该成矿带上。

1地质特征

1.1地层。

1.2构造。矿区内构造较发育,其性质以断层和褶皱为主。

1.2.1断层。矿区内断裂发育,局部沿断裂发育有小型褶皱,按其展布方向可分为北东向和北西向,带状展布。北东向断裂为区域上大断裂派生的次级构造,在矿区较为发育,具成组出现、多期活动的特点,规模较大。F3、F5、F6、F7、F8、F10断层为北东向展布的逆断层,F3、F6、F10断层面北倾,F5、F7、F8段层面南倾,其中F6为矿区的主要控矿构造。F4为北西向展布的逆断层,断层面倾向北东。F9为北西向展布的左旋平移断层。上述各类型断裂把矿区地层切成大小不等菱块状,给含矿热液或岩脉向上运移并充分萃取有益元素富集成矿提供良好导矿通道和储矿场所。

1.2.1.1北东向断层。

5矿床成因分析

5.1控矿因素。(1)构造因素:布且拉矿区位于班公错—怒江结合带中段南部,冈底斯板片北部,构造极为复杂。构造形变以强烈的褶皱、冲断层及断块推覆为主要特征。褶皱构造多为对称型复式褶皱或倒转倾斜复式褶皱,主要构造线呈近东西向展布,与断裂构造平行或近似平行展布,反映了测区主应力方向为南北向。断裂构造以近东西向的逆断层为主,且规模大,切割深,一般倾向南,倾角较陡。沿断裂岩石挤压破碎,多期性和继承性活动明显。其次是近南北向的张性断裂及北东向和北西向的共轭断裂。为铁多金属矿的沉积改造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导矿和储矿空间。伴随多期次的构造作用和热液活动,使带内次级断裂及两侧的岩石遭受强烈的蚀变迭加,致使破碎带发展成为含矿破碎带。在矿区,矿体主要出现在次级断裂F5、F6以及F7附近的前震旦纪念青唐古拉群(AnZNq)区域变质岩下岩组(AnZNq1)地层中,主构造方向北北东,在本区对矿体形成后产生了破坏矿体形态和加富矿体品位双重作用。

(2)岩性因素:目前所发现的矿体均产在前震旦纪念青唐古拉群(AnZNq)区域变质岩下岩组(AnZNq1)斜长角闪片岩和绿泥绢云片岩中,化探分析表明:前震旦纪念青唐古拉群(AnZNq)区域变质岩下岩组(AnZNq1)地层中的Au、Ag、Cu、Pb、Zn、Fe元素丰值较高,高于克拉克值几倍~几十倍。说明该地层本身富含矿质元素。(3)矿床成因:根据以上各种特征,控矿因素主要为为断裂,蚀变所需热液来自于石英~硫化物含矿热液。构造破碎带为矿液的储存提供了容矿空间,岩浆活动形成铁、铜的高含量区,为铁、铜矿的形成提供了最原始的矿源层。后来的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和广泛的变质热液活动使矿源层中的铁、铜活化,并随变质热液迁移,在有利的构造空间得到初步富集,多期构造及热液活动使已经初步富集的铁、铜进一步活化、迁移、富集,形成含铁、铜热液,在构造破碎带及构造裂隙中由于温度、压力、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给含铁、铜热液的迁移和聚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场所,并在其中沉淀富集形成铁铜多金属矿体。

5.2成矿作用。铁铜矿的形成与深部地质作用有关。由于地幔热流体的作用,层圈中地幔块体运动和热的增生,形成软化程度高、深度大、热动力影响范围大的区域。富铁的上地幔发生部分熔融。印支~燕山早期的强烈构造挤压活动,使贯通上地幔的深部断裂紧密闭合。地幔熔体被封存于上地幔中。此时地壳物质重熔。岩浆随构造隆起而上侵形成隐伏的花岗岩体(未出露地表)。燕山晚期强烈的扩张、拉张作用;一方面形成断陷盆地,另一方面使原有贯通上地幔的断裂复活。导致处在高温高压下的熔体上升。使富含Sb、CO2、CH4、H2O、H2S等成分的大量上地幔热流体与熔融体分离,沿深部断裂向上运移。使其中成矿元素发生活化迁移并淬取围岩中的成矿元素。与下渗的碱性富含HCO3-、Ca2+、Si等大气降水混合,形成含矿流体。含矿流体沿主干断裂运移过程中,火山碎屑在海水中蚀变彻底分解不留痕迹,后期富SiO2的热液活动,(喷流活动)导致可溶性SiO2增高,交代较粗的火山碎屑,使饱和的SiO2发生沉淀,同时有粘土矿物形成(成岩作用),并受阻于不透水层页岩、粉砂岩、结晶灰岩,在接触界面附近发生强烈交代作用,形成构造硅化蚀变岩带。伴随大规模的硅化结束,流体的温度、SiO2浓度大幅度下降,含矿流体在H2S作用下,析出金形成浸染状矿石。

燕山晚期—喜山期构造伸展、断块活动,构造硅化蚀变岩带(碎裂作用)被拉张破碎,导致矿液再次充填。随着含矿流体温度和PH值的进一步降低,含矿热液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富集、沉淀,形成铁铜矿。通过以上分析表明,矿床中铜和硫化物沉淀的物理、化学条件为中温、低压、弱碱性和弱还原环境。

结语

通过对矿区矿体化学分析发现,矿体中伴生的铜与铁矿化关系密切,相关性好,一般铁矿化较好地段,铜的矿化也较好,反之亦然。类比国内同类型矿山地质特征,初步认为布且拉含铜金磁铁矿床成因类型属沉积变质-构造热液改造型。在本矿区,主矿体的上下盘多可见构造角砾岩和角砾岩型铜铁矿体,且矿石品位由两侧向中心逐渐变富。这说明矿体与断裂系统密切相关,断裂系统既影响了矿体的后期形态,又促进了成矿热液的活化,对矿体有再次的富集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杏花;朱谷昌;刘欢;李智峰;郑纬;徐文海.祁漫塔格矿带虎头崖多金属矿矿床特征和成矿作用分析[J].地质与勘探.2011(02)

[2].《西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地质出版社

[3].《矿床学》地质出版社endprint

摘要:在充分分析了西藏布且拉矿区成矿地质背景和控矿因素的基础上,近几年的地质勘查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认为在西藏永珠—纳木错蛇绿岩带上实现以铜多金属为目的的找矿突破是可行的。

关键词:西藏永珠—纳木错蛇绿岩带;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布且拉矿区位于岗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之措勤—纳木错初始弧间盆地永珠—纳木错蛇绿岩带上,火山及岩浆侵入活动强烈而频繁,不同构造层次的变质、变形作用普遍发育,地质构造极其复杂。永珠—纳木错蛇绿岩带为一残留板块消减带,属成矿条件有利地带,西藏布且拉铜多金属矿区位于该成矿带上。

1地质特征

1.1地层。

1.2构造。矿区内构造较发育,其性质以断层和褶皱为主。

1.2.1断层。矿区内断裂发育,局部沿断裂发育有小型褶皱,按其展布方向可分为北东向和北西向,带状展布。北东向断裂为区域上大断裂派生的次级构造,在矿区较为发育,具成组出现、多期活动的特点,规模较大。F3、F5、F6、F7、F8、F10断层为北东向展布的逆断层,F3、F6、F10断层面北倾,F5、F7、F8段层面南倾,其中F6为矿区的主要控矿构造。F4为北西向展布的逆断层,断层面倾向北东。F9为北西向展布的左旋平移断层。上述各类型断裂把矿区地层切成大小不等菱块状,给含矿热液或岩脉向上运移并充分萃取有益元素富集成矿提供良好导矿通道和储矿场所。

1.2.1.1北东向断层。

5矿床成因分析

5.1控矿因素。(1)构造因素:布且拉矿区位于班公错—怒江结合带中段南部,冈底斯板片北部,构造极为复杂。构造形变以强烈的褶皱、冲断层及断块推覆为主要特征。褶皱构造多为对称型复式褶皱或倒转倾斜复式褶皱,主要构造线呈近东西向展布,与断裂构造平行或近似平行展布,反映了测区主应力方向为南北向。断裂构造以近东西向的逆断层为主,且规模大,切割深,一般倾向南,倾角较陡。沿断裂岩石挤压破碎,多期性和继承性活动明显。其次是近南北向的张性断裂及北东向和北西向的共轭断裂。为铁多金属矿的沉积改造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导矿和储矿空间。伴随多期次的构造作用和热液活动,使带内次级断裂及两侧的岩石遭受强烈的蚀变迭加,致使破碎带发展成为含矿破碎带。在矿区,矿体主要出现在次级断裂F5、F6以及F7附近的前震旦纪念青唐古拉群(AnZNq)区域变质岩下岩组(AnZNq1)地层中,主构造方向北北东,在本区对矿体形成后产生了破坏矿体形态和加富矿体品位双重作用。

(2)岩性因素:目前所发现的矿体均产在前震旦纪念青唐古拉群(AnZNq)区域变质岩下岩组(AnZNq1)斜长角闪片岩和绿泥绢云片岩中,化探分析表明:前震旦纪念青唐古拉群(AnZNq)区域变质岩下岩组(AnZNq1)地层中的Au、Ag、Cu、Pb、Zn、Fe元素丰值较高,高于克拉克值几倍~几十倍。说明该地层本身富含矿质元素。(3)矿床成因:根据以上各种特征,控矿因素主要为为断裂,蚀变所需热液来自于石英~硫化物含矿热液。构造破碎带为矿液的储存提供了容矿空间,岩浆活动形成铁、铜的高含量区,为铁、铜矿的形成提供了最原始的矿源层。后来的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和广泛的变质热液活动使矿源层中的铁、铜活化,并随变质热液迁移,在有利的构造空间得到初步富集,多期构造及热液活动使已经初步富集的铁、铜进一步活化、迁移、富集,形成含铁、铜热液,在构造破碎带及构造裂隙中由于温度、压力、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给含铁、铜热液的迁移和聚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场所,并在其中沉淀富集形成铁铜多金属矿体。

5.2成矿作用。铁铜矿的形成与深部地质作用有关。由于地幔热流体的作用,层圈中地幔块体运动和热的增生,形成软化程度高、深度大、热动力影响范围大的区域。富铁的上地幔发生部分熔融。印支~燕山早期的强烈构造挤压活动,使贯通上地幔的深部断裂紧密闭合。地幔熔体被封存于上地幔中。此时地壳物质重熔。岩浆随构造隆起而上侵形成隐伏的花岗岩体(未出露地表)。燕山晚期强烈的扩张、拉张作用;一方面形成断陷盆地,另一方面使原有贯通上地幔的断裂复活。导致处在高温高压下的熔体上升。使富含Sb、CO2、CH4、H2O、H2S等成分的大量上地幔热流体与熔融体分离,沿深部断裂向上运移。使其中成矿元素发生活化迁移并淬取围岩中的成矿元素。与下渗的碱性富含HCO3-、Ca2+、Si等大气降水混合,形成含矿流体。含矿流体沿主干断裂运移过程中,火山碎屑在海水中蚀变彻底分解不留痕迹,后期富SiO2的热液活动,(喷流活动)导致可溶性SiO2增高,交代较粗的火山碎屑,使饱和的SiO2发生沉淀,同时有粘土矿物形成(成岩作用),并受阻于不透水层页岩、粉砂岩、结晶灰岩,在接触界面附近发生强烈交代作用,形成构造硅化蚀变岩带。伴随大规模的硅化结束,流体的温度、SiO2浓度大幅度下降,含矿流体在H2S作用下,析出金形成浸染状矿石。

燕山晚期—喜山期构造伸展、断块活动,构造硅化蚀变岩带(碎裂作用)被拉张破碎,导致矿液再次充填。随着含矿流体温度和PH值的进一步降低,含矿热液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富集、沉淀,形成铁铜矿。通过以上分析表明,矿床中铜和硫化物沉淀的物理、化学条件为中温、低压、弱碱性和弱还原环境。

结语

通过对矿区矿体化学分析发现,矿体中伴生的铜与铁矿化关系密切,相关性好,一般铁矿化较好地段,铜的矿化也较好,反之亦然。类比国内同类型矿山地质特征,初步认为布且拉含铜金磁铁矿床成因类型属沉积变质-构造热液改造型。在本矿区,主矿体的上下盘多可见构造角砾岩和角砾岩型铜铁矿体,且矿石品位由两侧向中心逐渐变富。这说明矿体与断裂系统密切相关,断裂系统既影响了矿体的后期形态,又促进了成矿热液的活化,对矿体有再次的富集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杏花;朱谷昌;刘欢;李智峰;郑纬;徐文海.祁漫塔格矿带虎头崖多金属矿矿床特征和成矿作用分析[J].地质与勘探.2011(02)

[2].《西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地质出版社

[3].《矿床学》地质出版社endprint

猜你喜欢

含矿北东热液
斑岩型矿床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鉴定特征综述
相山北部善堂庵地区北东向断裂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
岩型矿床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鉴定特征综述
河北省寿王坟银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塔东热液地质作用机制及对储层的改造意义
层结背景下热液柱演化的实验模拟*
罗平金鸡峰丛“种”在油菜花田间的群山
新疆卡特巴阿苏金矿床含矿岩石及围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构造环境简析
热液循环助采洗井装置的分析与应用
河北省非金属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含矿建造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