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心理调适方式的探讨

2014-09-11蒋凌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3期
关键词:职校高校教师辅导

蒋凌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4)

【心理疏导】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心理调适方式的探讨

蒋凌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4)

近几年,随着国家政策大力支持高职教育,我国高等院校迅速发展起来。但由于发展时间短,只注重物质建设不注重精神建设,高校教师出现的心理问题比其他教师群体更为严重。本文试图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与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帮助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问题;成因;调适

目前国家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经济发展过快,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一系列的变故加强了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扶持,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高校的发展。这既带来了机遇,更带来了挑战!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具有蜡烛精神的教师群体,尤其是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工作的繁重、艰辛和竞争的压力,使其心理压力大增,严重影响了这些教师的身心健康。因此,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和干预,显得格外重要。

一、导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由于高校教师有教育教学、科研、课程改革的任务,其工作对象不仅仅面对学生,还要面对同事、领导、家长和自身的家庭,以及社会各个阶层,所以教师职业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因此诱发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个体因素。由教师个人因素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有些高校教师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存在无正确认知,不能客观而全面地看待自己,容易产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有些教师心理脆弱、抗挫能力差,面对挫折容易悲观失望,紧张焦虑,自卑感较强,遇事敏感、羞怯,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加重心理压力。更有一部分教师对自身心理健康缺乏科学认识,甚至完全不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忽视了其重要性。另外,缺乏工作成就感,没有可追求的事业。每天要面对那么多不一样的学生,要坚持对那么多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上完课,要处理经常发生的师生冲突,同时可能还要承担产学合作、课程开发等普通学校老师极少承担的工作,还经常要被指责为缺少工作经验,缺乏实际能力,应当加强锻炼成为双师型教师,等等,所有这些要素综合在一

起,正在严重地破坏职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如果教师的心理压力得不到及时疏导,在影响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的同时,也会严重影响职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最为明显的表现是,职校教师对工作的热情与投入要比普通学校教师低得多。

2.学生因素。目前的高职教育,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职业教育在国内社会地位低下,在高职学校任教便似乎低人一等;在目前的社会制度下,多数职校学生发展前途有限,老师的育人欲望难以充分激发。更为重要的是,职校生总体素质偏低,许多学生的文化成绩低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学习兴趣不高,相应的,其道德品质、心理健康也不同程度存在问题。面临如此多的“问题学生”,老师们感到了无限的失望、无奈与迷惘。结果,有的老师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应付性地完成工作;有的老师由于不善于与职校生处理关系,结果常与学生发生冲突,最终带来更为严重的心理压力。

3.学校因素。高校教师不仅要完成基础理论课的教学(要满足基本工作量),而且要做好平常的实训和实践指导。此外,每年的科研、教研考核、年终评价、评估工作举不胜举。学校对教师的考评,多是以学生的成绩好坏作为衡量教师业务能力的标准。甚至一些学校实行教师末位淘汰制度。激烈的竞争,常使任课教师精神疲惫、心力交瘁。高校对科研的日益重视,使教师必须加大对科研的投入,高校教师经常写论文到午夜甚至后半夜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年青教师由于难以申请到科研课题、发表科研论文数量不够而负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加上目前我国各种教育改革持续不断,教师的各种考核评估、职称评定、教师聘任制等的实行,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也加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冲击着教师的心理。此外,教师在生活中也时常会面临一系列困难问题,都需要教师抉择、处理和适应,一旦处理不当,适应不良,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4.社会因素。高职教育目前在社会上的认同度还很有限,高职院校的办学还没有走出低谷,它既没有像本科院校那样受到社会的追捧,也没有像中学一样被家长寄予厚望。加上高职院校的招生即使是招高考分数最末尾的学生也还存在很大困难,高职院校教师无论在收入还是住房及学术造诣等方面都还不尽如人意。因此,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处境尴尬,由此造成了高职院校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不强,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二、如何合理的调适心理健康

第一,合理的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目前所有的高校都有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大部分的心理健康部门都是面向学生服务。其实也可以面向老师服务,结合高校老师的特点,推出教师系列的心理健康培训班,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宣传,或邀请心理健康专家进行讲座、学习。心理健康的教学老师也可以利用平常的教学内容,在校内教师群体中进行公开宣讲。针对教师的特殊心理,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选用的心理辅导师应具备更高的专业水准,德高望重,善于理解教师,在教师中具有很高信任度。因此心理辅导师宜在本校教师中按要求进行遴选,送到专业机构培训后再上岗。从校外引进的专业心理辅导人员,尽管心理辅导技术水平可能更高,但由于在教师中信任度不够,其工作是很难开展的。职校教师因工作引起的心理问题均是临时性的,只要离开工作情境,很快能够得到自我调适。因此问题可能不在于教师自身存在心理问题,而在于其缺乏合适的教育理念与工作方式,以及面向特殊工作情境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辅导的重心便应针对于此。这样也容易获得教师的认同。辅导内容不应涉及任何个人隐私,以及与对教师能力、人格、业绩评价相关的内容,否则极易引起教师的戒备心理,严重时很可能导致这项工作的终止。可见,常规的心理辅导技术在这里是不合适的。第二,学校方面要为教师“减负”,切实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以提高效率代替加班延时制,要有规划、有制度地支持鼓励教师参加进修培训和提高学历水平,并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帮助他们丰富知识储备,提高学术素养、增长见识、树立信心、克服自卑感。在完成工作的同时兼顾人文关怀,突出教师的归属感,加强凝聚力。第三,政府当引导社会切实做到转变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知观念,努力营造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环境。且应继续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高职院校发展的氛围,减轻高职院校办学的压力,各有关部门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收入待遇,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使高职院校的教师能潜心钻研、潜心教学,从而减轻其心理压力。第四,寻求积极的社会支持。心理学上的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以外的援助力量对个体的社会支持关系,社会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社会支持水平越高的社会个体,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对教师来说,学校的同事,尤其是学校管理者的支持和帮助,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减轻心理压力。第五,对高校教师个人而言,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专业水平的同时也提升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水平;要学会放松,业余时间多多从事自己的爱好活动,常与家人交流,增强家庭情感;要正确对待工作,正确对待压力。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的心理问题不是一个人的问题,需要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关注与支持。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高校教师这一职业,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1][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叶一舵.现代学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4.

[3]金航.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 [J].高职教育,2011,(03).

[4]黄朝红,李根深.现代教师的心理健康与调适[J].中国民康医学,2012,(2).

G443

A

1674-9324(2014)13-0268-02

蒋凌(1983-),男(回族),讲师,现就职于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讲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学。

猜你喜欢

职校高校教师辅导
我的职校我的梦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职校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生本式”中职校社团活动之新探索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为职校设立“职业体验日”叫好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