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咳嗽门方》的统计分析研究
2014-09-11*
*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2.山东省临沂保生堂医院,山东 临沂 276000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咳嗽门方》的统计分析研究
吕莎1孙刚2陈贵海1*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2.山东省临沂保生堂医院,山东 临沂 276000
目的探索古代中医治疗咳嗽的主要规律,指导当今咳嗽疾病临床实践。方法通过对《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咳嗽门方》书中224首方剂统计分析,重点对排序前67位的出现频次大于5次的药物进行分析,得出治疗咳嗽的主要方法特点。结果224首方剂中,统计出药物共223种,其中食品129种,药品94种,食品所占比例较大。对出现频次在6次以上的药物进行统计,其中属于食品的有50种,归肺经的食品有32种,上述药物(或食品)主要的功效为止咳、化痰、平喘。结论古代中医主要采用了归肺经的食疗之品,对病位在肺的咳嗽病以止咳化痰平喘辅以补虚的方法治疗。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咳嗽;食疗;食品界定;归肺经
清代《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咳嗽门方》总结了始自春秋战国《内经》一直到明末清初时期前人治疗咳嗽的组方,成书于清代康熙雍正年间。本文选择《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咳嗽门方》一书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是因为清初及之前的中医治疗咳嗽组方能够典型地反映古代中医治咳方面的规律性认识,对于当今中医治疗咳嗽更有临床实践指导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出处 研究文献主要选择了清初《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咳嗽门方》一书中224首方剂,其中不乏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的厚朴麻黄汤、宋代时期《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金沸草散、《仁斋直指方》的安肾丸、《易简方》的杏子汤、《普济本事方》的贝母汤、宋金元时期《东垣十书》的三奇汤、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的百药煎、《卫生宝鉴》的人参半夏丸、《济生拔萃》的半夏温肺汤、《世医得效方》的橄榄丸、明代《医学统旨》的润肺丸以及《景岳全书》的大补元煎等历代有着较大影响的方剂。
1.2 方法
1.2.1 遴选标准 凡是书中涉及到治疗咳嗽的正方(冠有明确名称的方剂)选入,未冠有方剂名称而注以“又方”的未选入。
1.2.2 分析方法 遴选书中治疗咳嗽的正方方剂,并对用药频次进行统计。
1.2.3 本文界定食品的标准 卫生部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卫生部公布的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如人参、山茱萸、川贝母、五味子、天门冬、北沙参等;明代朱棣主持编写的《救荒本草》书中所列可食之品;现存在于民间生活中,当今人们正在食用的可食之品,如袋装九制陈皮商品的陈皮,山区民间饮用的玉竹茶中的玉竹,一些区域民间饮用的柿叶茶中的柿叶,酒店餐馆中餐桌上食用的(炸)蝎子之类。
2 结果
2.1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咳嗽门方》方药数目统计方书中涉及到了治疗咳嗽的224首药方,对方剂进行统计,统计出223种药物 ,其中食品是129种,药品是94种,食品所占比例较大。
2.2 药物频次统计 对以上224首药方内出现的223种药物作频数统计,将其中出现次数大于5次的药物依次列表,见表1。按照《中药学》的分类,这67种药物中有15种属于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有15种,解表药11种,清热药7种,收涩药6种,理气药和温里药各4种,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和攻毒杀虫止痒药各1种,另外还有黄酒和粳米粥作为送服药物的药引子。按本文界定食品的标准,其中可认为是食品的有50种。
频次大于5次的67种药物中,归肺经的有48种,归脾胃经的34种,归肝胆经的20种,归肾经的18种,归心经的17种,归大肠经的11种,归膀胱经的4种,归小肠经的1种。其中可以认定为食品的50种归经情况为,归肺经的有32种,归脾胃经的29种,归肝胆经的17种,归心经的14种,归肾经的14种,归大肠经的7种,归膀胱经的1种。
从67种药物具体功效作用来看,有57种药物都有止咳、化痰、平喘的功效;有8种具有补气补血等补益类作用;此外功效单属于温里和散寒的各有一种。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咳嗽门方》书中主要是以食品作为方剂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食品的主要功效是以止咳、化痰、平喘,同时佐以补气补血、散寒、温里之品。上述食品大多数归肺经,占64%,大多具有止咳、化痰、平喘的功效。在肺系方剂中有几个典型的组合配伍“四味药团”[1],如麻黄、甘草、杏仁、五味子,除麻黄以外,甘草、杏仁、五味子皆是食品,并出现在统计分析的前67种药物中,频次统计分别为甘草113,杏仁86,五味子54,麻黄32。“四味药团”中四味药全归肺经。在前67种药物中,频次在前10位的有9种归肺经,9种是食品,9种具有止咳、化痰、平喘作用(除人参一种仅有补益作用)。
表1 咳嗽门方用药频次表(频次大于5次者)
注:表中品种一栏内纯药物均未标明
3 讨论
通过对《古今图书集成·咳嗽门方》一书的224首方进行统计,方中共出现药物223种,其中出现次数大于5次以上的有67种。对药物的分析显示,其中大多数药物归肺经。方中是以有止咳化痰平喘功效的药物作为方剂的主要组成部分,以止咳化痰平喘作为主要治疗的方法,同时佐以散寒补气补血温里治法。
值得注意的是,在223种药物中有129种是食品;前67种药物中有50种是食品。而且这些食品大多归肺经。这反映了古代中医认为“肺为娇脏”,肺为清虚之府,宜慎养的观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卷》中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古人强调春夏养生、养长以养阳;秋冬养收、养藏以养阴。人体应当顺应季节变化,注意顺势加以调养[2]。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从“治未病”的角度阐述如何“以饮食消息止之”,“止”即包括了阻止病情发展、防止疾病传变的思想[3]。唐代孙思邈在张仲景及前人的饮食养生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的说法。由此可见,古代中医特别强调药疗不如食疗。
“肺为娇脏”,是说肺脏娇嫩,外邪侵袭,要吸收食物补血补气之营养,借正气固本,达致邪不可干的效果。肺“不耐寒热”,“不耐邪侵”,也不耐药物的“毒侵”,以食疗为相宜,要中病即止。咳嗽病,病位在肺,属于上焦,用食疗药性要“轻”,比较适宜。而不能像中下焦疾病,用药量不可较重。
古代中医采用归肺经的食品来治疗病位在肺的咳嗽病,对当今治疗咳嗽疾病的临床实践更加具有指导价值。
[1]付先军. 中药归经(肺经)理论和肺系方剂配伍规律的解析及在海洋中药研发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9:144.
[2]孙晓生,谢波. 中医三因制宜膏方治未病初探[J]. 新中医,2012,(2):99-100.
[3]孙晓生,方志辉. 略谈张仲景食养食疗运用规律[J]. 新中医,2010,(10):9-10.
陈贵海,男,教授,研究方向:中医基础理论。Email:382065570@qq.com
R2-52
A
1007-8517(2014)08-0042-03
2014.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