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内科常用药物的合理应用及饮食管理
2014-09-11张建明
张建明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4.23.6
摘 要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医药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抗结核药物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在临床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多药并用是较为常见的现象,联合应用多种药物治疗既有可能发挥其协同作用,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又有可能产生拮抗作用,引发药物不良反应。同时,在抗结核治疗时应采取措施预防食物中毒或食物过敏,避免食用影响抗结核药物疗效和引发严重不良反应的食物。本文对结核内科常用药物的合理应用及饮食管理方法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提高结核病的治疗效果和抗结核治疗的安全性提供临床依据。
关键词 结核内科;药物;合理应用;饮食管理
Reasonable application and diet management of commonly used drugs of internal medicine-tuberculosis
Zhang Jianming
The Tuberculosis Dispensary of Zoucheng City,Shandong 273500
Abstract Since the 21st century,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ti-tuberculosis drugs research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More medicine using simultaneously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the process of clinical anti-tuberculosis treatment.Combined use of a variety of drugs not only may play a synergistic effect and acquire good therapeutic effect,but also may produce antagonism and cause adverse drug reactions.At the same time,when we take anti-tuberculosis treatment measures,it should be taken measures to prevent food poisoning or food allergies to avoid the food that affects anti-tuberculosis drug curative effect and causes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s.This text explore the reasonable applications and the methods of diet management of commonly used drugs of internal medicine-tuberculosis,It aims at improving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uberculosis and providing clinical evidence for the safety of anti-tuberculosis treatment.
Key words Internal Medicine-Tuberculosis;Medicine;Reasonable application;Diet management
结核病是一种慢性肺部感染性疾病,主要由结核杆菌所引起,临床上以肺结核最为常见。我国的结核病疫情十分严重,现有活动性结核患者及传染性结核患者的总数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印度,高居世界第二位[1]。该病对人体的危害极大,如不及时给予治疗会导致严重后果。目前,结核内科常使用多种药物对结核病强化阶段的患者进行治疗,通常联用的药物在4种以上,治疗时间多为6个月~2年,部分患者的持续治疗时间更长[2]。在多药联用的情况下会导致药效发生变化或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同时受疾病的影响,患者需食用含丰富营养的食品,这也有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利用或产生不良反应。
结核内科常用药物的相互作用
目前,联合用药是提高结核病治疗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结核病的基本治疗原则之一[3]。不同结核药物其抗菌机制、分布代谢和能发挥作用的最佳环境也存在着区别,这是联合多药进行抗结核治疗可取得协同作用的主要原因。现就几种常用药物的相互作用进行简略介绍。
异烟肼(INH)、吡嗪酰胺(PZA)分别与利福平(REP)合用时的相互作用:在结核病患者的短期化疗中常常会使用INH与REP进行治疗,两种药物联用时可显著增强抗菌作用,协同效应较为明显。其中REP是一种酶诱导剂,可促进INH代谢,导致大量的乙酰异烟肼生成,水解为单乙酰肼后可与肝组织大分子相结合,进而对患者的肝功能造成损害。该药在服用的最初几天内可导致患者的血清氨基转移酶水平升高,出现黄疸或肝肿大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此外,REP还可导致血小板减少、过敏或急性肾衰竭等不良反应,与异烟肼联用时还会导致肝毒性加剧。而INH与人体内的吡哆醛反应后可生成腙并排出体外,进而导致吡哆醛的利用率降低,大剂量服用时可引发失眠、眩晕等中枢神经性反应[4]。因此,大量使用INH治疗的结核病患者可每日服用20~30 mg的吡哆醛[5],以进行补充。PZA除可对肝脏产生毒性外还会引发胃肠不适、关节疼痛等临床反应,该药的代谢产物吡嗪酸可导致尿酸浓度升高。合用PZA与REP治疗会对患者的肝功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但可减少前者的关节痛等不良反应,究其原因可能与REP能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作用进而实现对血清尿酸浓度的有效控制有关。
乙胺丁醇(EMB)与PZA合用、氨基水杨酸钠(PAS)与INH或REP合用的相互作用:EMB与PZA合用时可引发关节痛,增加该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其中EMB可导致高尿酸血症。合用PAS与INH时可降低INH乙酰化速度,使其血浓度随之升高,除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之外,还能延缓结核菌对后者产生耐药性的进度。PAS制剂可对肠粘膜的吸收机能造成损伤,进而对REP的有效吸收产生影响,导致患者的疗效不佳,临床上应尽量避免同时口服使用上述两种药物,如必须使用时应将时间间隔控制在8小时以上。
其他常用药物
INH与其他常用药物的相互作用:含铝的抗酸剂与缓泻剂、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均可降低INH的药效,其中前者还会影响EMB在胃肠道内的吸收。因此,应避免同时服用INH和胃肠道局部作用药,确需使用该药时应保证间隔时间>2小时。将酒精、麻醉药、止痛药和镇静催眠药与INH类药物合用时,可增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引发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导致患者的行为和协调能力发生改变。因此,为确保治疗安全,术前1周应停止使用IHN,避免其与麻醉药发生相互作用,停用3周后可恢复使用该药物。卡马西平与INH同用时不仅可增加肝毒性,还可增强中枢抑制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更多的毒性,苯妥英钠与INH同用时可抑制自身的代谢性生物转化,进而因血药浓度过高引发不良反应。此外,合用INH与中枢兴奋剂时可增加患者发生抽搐的可能性,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同用时可降低INH的有效性。
REP与其他常用药物的相互作用:REP可对肝微粒体酶产生诱导作用,还能干扰药物代谢,加速药物排泄,促使雌激素加快分解,降低抗凝药、避孕药、镇痛药、部分降糖药、皮质类固醇等药物的效价,对上述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产生影响。因此,REP与以上药物同时使用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症状及体征,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调整药物的使用剂量。REP与免疫抑制剂同用时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临床上应谨慎使用;REP与酮康唑等药物同用时会降低二者的血药浓度及效能,临床上使用上述药物时应保持一定的时间间隔,其中与酮康唑合用时应间隔>12小时。
抗结核药物与其他常用药物庆大霉素、链霉素等常用结核药物与先锋类药物同用时会增加对神经系统的毒性,其中合用链霉素、麻醉剂与阻滞剂时,发生呼吸肌阻滞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加。
用药中的饮食管理
结核病患者需要及时补充高蛋白、高脂肪等含丰富营养的食品,但在治疗过程中受抗结核药物与饮食的相互影响,易导致患者出现食物中毒或过敏。而不同种类的食物对抗结核药物的影响不一样,轻者抑制药物的吸收利用,重者可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结核内科医生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实施必要的饮食管理,这是其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6]。
INH类抗结核药物与食物:对于结核病患者来说,服用INH类抗结核药物之后往往会导致体内的单胺氧化酶缺乏,进而降低胺类物质氧化能力。金枪鱼、马条鱼等无鳞鱼类、某些淡水鱼和放置时间过长的海鱼由于组织胺含量较高,与INH类抗结核药物同时食用时可导致组织胺过剩,进而引发毒性或过敏反应。INH类药物不可与含酪胺的葡萄酒同时服用,否则会发生胺中毒或出现高血压危象;此外,由于乳糖可有效阻碍INH类药物的吸收,影响其药效,不宜与含乳糖的食物同用。
REP等其他抗结核药物与食物:有实验发现,服用REP时进食牛奶可导致药物吸收缓慢,而单独使用REP时血中药物浓度可在1小时内达到高峰。因此,为提高REP类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严禁同时饮用牛奶。在抗结核治疗中不宜食用茄子,否则有可能发生一系列过敏反应;酗酒可加重INH、REP等抗结核药物的毒性作用,导致出现恶心呕吐、心律不齐、高血压危象或肝损害加剧等不良反应,因此在治疗期间严禁饮酒。
综上所述,在结核病的治疗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和掌握抗结核常用药物之间、抗结核常用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所用药物与饮食之间的关系,做到合理应用药物,加强饮食管理,力求在获得最好疗效的同时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证用药的安全和使用效果。
参考文献
[1] 闫英.40例结核病患者抗结核治疗致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2):88-89.
[2] 杨茂竹.临床常用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J].大家健康,2014,8(7):136.
[3] 苗晓梅.结核内科常用药物的合理应用及饮食管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9):766-767.
[4] 吴凯.临床常用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J].中外健康文摘,2013(37):155.
[5] 李金玲.结核患者护理的见解与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99.
[6] 朱依谆.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