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教授,为“怪老头”开热线
2014-09-10安琪
安琪
死会很长,活着却很短,只要每天温暖15分钟,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
一天15分钟就能温暖一颗心
在一次某杂志社举办的过年团拜会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哲学教授徐坤发现坐在旁边的退休老编辑王老师与从前判若两人。王老师本来很热爱生活,总是穿着干净的白衬衫,平时待人开朗和气,爱吃萃华楼的糟溜鱼片,为了这一口,他能带着老伴从南四环的家中打车过去,吃完再打车回家。
但自从老伴去世后,王老师的生活全变了。
现在的他穿着邋遢,两眼发呆,也不自己搛菜。徐坤招呼着他吃饭,他突然说:“徐老师,你说我是死还是不死?”徐坤吃了一惊,忙问怎么了。王老师说,自从老伴离开后,他觉得生活一点希望都没有了,每天出现在脑中的只有一句话——死还是不死。他已经买好200片安眠药、一瓶烈性酒,随时都可以告别这个世界。他伤感地说:“孤独就像一把刀,一天割你一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已经被割得遍体鳞伤了。”
怕王老师真的想不开,徐坤开始每天给他打一个电话,问问他的情况,和他聊聊天。徐坤故意引他讲述以前的辉煌,而当他说得正兴起时,她又“残忍”地打断,说留到第二天再讲。两个月过去了,故事没有讲完,王老师自杀的念头却打消了。渐渐地,他会聊聊最近的新闻。再后来,他又开始去萃华楼吃糟溜鱼片了。第二年过年的时候,他告诉徐坤有三个中年女性看上他了,他正琢磨着选哪个。
徐坤高兴之余又有些纳闷,难道电话聊天真能起这么大作用?她咨询了一位心理专家,才知道有些医院救助有自杀倾向的空巢老人,采用的方式也是每天让护士陪他们聊天15分钟以上,这15分钟,就能让一位老人一天都觉得温暖。
通过查资料徐坤还得知,有关机构对两百例自杀未遂老人的分析结果显示,自杀前考虑自杀的时间:15%的老人不超过10分钟,27%不超过15分钟,58%不超过30分钟。这意味着老年自杀者对生命的态度极其草率。
徐坤决定做点什么,她刚参加工作时是部队通讯连的战士,本来就对电话非常有感情,想就开办一个热线电话吧。2006年,徐坤把自己一套两居室腾了出来,拿出一万多元筹办了“老年人心理危机救助公益项目”,两名志愿者轮班工作。这是全国首条老年人心理危机热线。
孤独导致自杀的四部曲
热线电话开设六年多来,徐坤听了无数老人讲述痛苦经历——久病卧床的、儿女不孝的、经济困难的。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打来电话说,“孩子们都忙,我非常寂寞,一天当中,20个小时都是一个人。我羡慕那些死了的人。我最大的痛苦就是身体好、胃口好、腿脚好,这样死起来就更难了。”
刘女士打来电话寻求帮助,是因为丈夫去世一年多了,她还无法从痛苦中走出,“我心里依旧空荡荡的,白天上班还好些,晚上就特别孤独,眼前总晃动着丈夫的影子,伸手却抓不住。我怎么也想不通,人为什么说没就没了?我现在相当压抑,儿子一星期来一次,我是有苦无处说,有泪暗自流啊。”
徐坤还听说一件事,一位老人自从来到敬老院,一门心思要回家,只要有机会就溜出去,家人为此来抗议了几次,让他们看好老人。结果医院晚上就将老人反锁在屋里,老人从开着的窗户纵身跃出,不幸离世。“如果他能早点打我们的热线,也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徐坤难过地说。
徐坤说,老人因孤独而导致自杀有四部曲:孤独而寂寞,寂寞而自闭,厌世而抑郁,抑郁而自杀。居丧期的老人通常有一年半的心理危机期。如果在最初感到孤独时,就有人为他们排解,一定不会走到自杀的边缘。
从爱心热线接到的电话来看,老人们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丧偶、抑郁、身体健康、子女不孝、晚年婚姻、生活困难等,在打来电话的老人中,以女性居多,约占到64%。
除了孤独这个最集中的问题,很多老人的困惑,还在于不被理解。人都有特殊的年龄特点,要面对独特的境况,而关于老人,人们了解得太少太少,也懒得去了解。结果,他们常被贴上“怪老头”“老糊涂”之类的标签。
其实,生活的变故、生理的衰退,都会导致心理的变化,子女应该多以鼓励的方式对待长辈,而不是指责、埋怨。
张阿姨与老伴婚龄四十年。老伴曾有十几年的军旅生活,后为某局局长,因脑血栓导致身体欠佳,提前退休。他们本应享受悠闲的晚年生活,可老伴说两人性格不合,总闹别扭,后来甚至分居。张阿姨去帮他洗衣、做饭,老伴不领情,把门锁都换了,还一纸诉状递到法院,要离婚。周围人都不理解,觉得张阿姨老伴太奇怪。
而在热线咨询后,张阿姨才明白:自己出身干部家庭,性格大大咧咧,脾气倔强。因为老伴出身农村,自己就有优越感,一直让对方比较压抑。退休前,老伴有单位这个“防空洞”可以躲,退休后不得不天天面对张阿姨,长年积累的矛盾,终于让他爆发。加上老伴退休后,放不下局长架子,自闭,主动融入社会的能力差,这部分气也撒到张阿姨身上了。他只要能调节好心态,就能顺利渡过难关。
听别人的故事是一种自我治疗
六十多岁的姜阿姨是爱心热线的志愿者,回想起当年的情形,她感慨地说:“那时候就像掉入了漩涡,怎么也挣扎不出来!”
姜阿姨的丈夫常年有外遇,不只一个女人强行介入到姜阿姨的婚姻之中。她忍受着一次又一次背叛,这样痛苦的日子足足过了十年。她61岁时,终于忍无可忍,协议离婚。她与前夫共有一套平房,离婚后,两人用隔断将房间一分为二。本以为从此相安无事,可以过上正常日子了,岂料不久,前夫便将新欢领进了家门。
隔断分开了空间却阻不住声音,前夫与新欢的欢声笑语就像一把利剑,时时透过薄薄的墙壁,传进姜阿姨的耳朵,扎到她的心里去。这种折磨让姜阿姨心如刀绞,终日以泪洗面。时间长了,她甚至想一死了之。
偶然的机会,姜阿姨看到了有关爱心热线的新闻。第一次打完电话之后,她就像抓住了一线生机,几乎天天来哭诉,倾诉成了一帖暂缓疼痛的膏药。直到有一天,她终于告诉大家:“我好了,再不想自杀了。”
之后姜阿姨提出要做志愿者,“我要用自己的经历去感染其他人。”令她没想到的是,她还因此收获了一份美满的恋情。
求助者中有一位因孤独而厌世的倪伯伯,热线安排姜阿姨为他做访谈。交流中,倪伯伯发觉自己的境遇并没那么惨,态度变得积极起来,对姜阿姨的感情也由敬佩变成了欣赏。2013年春天海棠花开的时候,他们已经相邀着去看花了。
现在,姜阿姨正学习各种有关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知识。她感叹:回想当时自杀,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那点挫折算什么呀,生活艰难的老人太多太多了,他们都还活得好好的呢,自己又有什么想不通的,“即使以后遇到再大的困难,我也不会选择逃避了”。
从姜阿姨的转变中,徐坤发现,原来听别人的故事也是对自我的治疗。这种治疗方法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角色转换”,即要跳出自己所处的环境,以旁观者的眼光重新看待自己和别人,从而获得对事件新的认识、解释。
于是,她开始尝试让更多有能力的老人来做志愿者,让他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能不断审视自己的伤痛和旧日观念。热线工作模式从此有了转变,成了由状况较好的老人帮助状况较差的老人。有时,很难分清电话两头谁是志愿者,谁是求助者,因为事实上他们在互相给予对方生命的养分。
志愿者李阿姨说,由于有类似的情感经历,她特别能理解求助老人的心情。听他们的声音,听他们的故事,就像看到当时的自己。
现在,热线已经有了几十人的老年志愿者队伍,最大的志愿者82岁。他们还经常到社区为老年人举办各种活动,带他们游园、参加联谊会、学用电脑……还有一个重要的线下活动是老年交友,浓情下午茶、老年大巴车都是常年持续的项目。
2011年,爱心热线启动了“关爱老人中国行”项目,在徐坤的带领下,走遍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进行关注老年人心理的宣传。针对最脆弱的孤寡老年妇女群体,热线又开通了专线800-810-0234,由工作人员每天电话回护,精神陪伴这些需要帮助的老人。
被救助过的赵爷爷说,自从知道了这条爱心热线,知道有人关注这个群体了,可以找人诉说,有人会来倾听了,心里特温暖。当徐坤问他,如果有人一心就想自杀,用一句话怎样劝他?赵爷爷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就告诉他,死会很长,活着却很短。”
(编辑 赵莹 zhaoyingno.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