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巨匠朝比奈隆
2014-09-10马威
马威
“在我任柏林国立歌剧院艺术总监和柏林爱乐客席指挥期间,曾与一批顶尖的演奏家们共事过,他们由衷地告诉我,他是最令人尊敬的客席指挥家之一??聆听他的指挥,令我想起伟大的德国指挥克纳佩茨布什。”
——钢琴家,芝加哥交响乐团前艺术总监,巴伦博伊姆
“他对力度变化、各声部的平衡及音色的掌控力令人震惊。他重新梳理了布鲁克纳,我听到了这些作品中从未听到的东西:他将每一件乐器,每一个部分,乃至布鲁克纳写下的每个小节,都视之为重要的??的演释使绝大部分当代指挥家的诠释沦为一种笨拙的试探。”
——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音乐评论家 肖尔(Neil E. Schore)
“他的速度是宽广的,音乐的分句高贵而温暖;他能够释放巨大的激情和能量,同时能在最寂静和温和的段落维持音乐线条,这是指挥家中极为罕见的特质。”
——美国罗斯福大学表演艺术学院院长,原芝加哥交响乐团总裁,美国交响乐团联盟董事会主席,全美指挥联盟主席 福格(Henry Fogel)
以上三段表述中的“他”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一个人——日本指挥家朝比奈隆(Takashi Asahina,1908-2001)。
1908年7月9日,朝比奈隆出生于东京的一个殷实家庭。幼年时期的他虽然体质孱弱,但青年时所热衷的运动——足球与游泳——逐渐塑造了他健壮的体格与开朗豪爽的性情。高中时期,他不但以后卫而闻名于全国高中足球比赛,同时也受到东京丰富的音乐教育的熏陶,不仅研习小提琴,而且加入了伙伴们自发组建的弦乐四重奏组。大学时期他先后完成了在京都大学法学部和京都大学文学部哲学科的学习。在京都大学求学期间,他结识了学校的音乐学部指导、学生乐团指挥,一位颇有名家风范的俄国音乐家梅特(Emmanuel Metter),深受梅特及其他俄国与犹太音乐家的影响。在以颇具分量的中世纪音乐史论文毕业以后,他在大阪音乐学校兼职担当教师。
1947年,朝比奈隆在大阪组建关西交响乐团。1960年,关西交响乐团改组为大阪爱乐乐团。作为大阪爱乐的首席指挥与音乐总监,他使乐团成为日本录制唱片最多且格外活跃的乐团。1953年,朝比奈隆第一次赴欧洲访问。此后他赴欧美演出共计三十五次,合作的乐团包括柏林爱乐乐团、北德广播交响乐团(NDR)、中德广播交响乐团(MDR)、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等等。
1978年,朝比奈隆完成了亚洲第一套布鲁克纳交响曲全集,并组建了日本布鲁克纳协会。他曾兼任大阪爱乐合唱团团长、日本指挥家协会会长、日本布鲁克纳协会主席、日本交响乐振兴财团理事。
2001年10月24日,九十三岁高龄的他努力地指挥完最后一场音乐会。两个月后的12月29日,朝比奈隆安然去世。与他相伴一生的妻子朝比奈町子是大阪音乐大学的名誉教授,两人的长子朝比奈千足亦是日本杰出的指挥家,活跃于音乐教学、交响乐与合唱指挥领域。
七十年前,朝比奈隆第一次来到中国。1943至1944年间,他担任上海交响乐团常任指挥;离开上海之后,他任东北新京交响乐团及哈尔滨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45至1946年间,朝比奈隆作为战败国的难民与妻子在哈尔滨辗转流离,渡过了人生中极其窘困的时光,其间国民政府继续委托其担当合唱团指导一职。1995年春,怀着百感交集的心情,朝比奈隆再访我国东北,并在松花江畔故地重游,与昔日中国的音乐界同行及弟子们促膝长谈。
朝比奈隆的亲兵是大阪爱乐乐团(Osaka Philharmonic Orchestra)。1947年,日本关西地区百废待兴,民主与创业气氛空前高涨。朝比奈隆在各方大力支持下,在原关西广播交响乐团的基础上组建了关西交响乐团,后于1960年改组为今日之大阪爱乐乐团。这支乐团在他长达五十五年的磨砺下,从一个白手起家的小型广播乐团,发展成为世界级的优秀乐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大阪爱乐各声部的独奏与合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其弦乐声部既有维也纳爱乐的温暖音色,亦不乏芝加哥交响那样的柔韧度,最为独特的还是其厚重的质感与丰润的表情;铜管声部则根据不同需要,时而呈现类似维也纳爱乐那样带有颤音震动的恢宏,时而又发出接近柏林爱乐那样灿烂嘹亮的音色。总体而言,其演奏德奥曲目的整体水平,完全可与欧美一流乐团比肩,但是各声部发挥的稳定度与协调性与日本和欧美顶尖乐团相比,仍稍逊一筹。
朝比奈隆还指挥过日本其他一流乐团,包括日本爱乐乐团、新日本爱乐乐团、东京交响乐团等。在他的调教下,这些乐团演释贝多芬、勃拉姆斯及布鲁克纳的水平与欧洲一流乐团相比(如北德广播交响乐团和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不相上下。
此外,朝比奈隆与日本的顶尖乐团保持着极好的合作关系,其中要属N响(NHK交响乐团)与都响(东京大都会交响乐团)的水准最高。历史上,这两支乐团曾拥有强大的日本国内外指挥家阵容,经常邀请欧洲,特别是重量级的德奥指挥家担当客席指挥,因而其演奏水平无可挑剔。听其不同曲目的演奏,在厚重的基调下,坚实的各声部构筑起富有适度透明感的织体,力度控制精准而恰当,常常在瞬间做出大幅度的音色与力度变化。最激动人心之处在于,这两支乐团无论是弦乐、铜管组还是整个乐团,总能在需要的时候释放出极富男性风格的能量,既有量感又有质感的乐队音响在音乐高潮处令人畅快淋漓,这恐怕只有芝加哥交响乐团鼎盛时期或卡拉扬壮年时的柏林爱乐才能与之媲美。在朝比奈隆棒下,这两支乐团的布鲁克纳诠释水平与欧洲顶尖乐团(如柏林爱乐或慕尼黑爱乐)难分伯仲,甚至时有超越。
朝比奈隆在欧洲指挥过众多乐团。1964年3月,他在柏林举办的理查·施特劳斯百年诞辰音乐会的下半场指挥柏林广播交响乐团演奏了《阿尔卑斯山交响曲》,演出结束后好评如潮,国际施特劳斯协会也因此授予朝比奈隆一份嘉奖证明。与朝比奈隆合作时间最长且反响最好的欧洲乐团是北德广播交响乐团。在与其合作的第三十个年头,北德广播交响乐团和ODE Classics公司推出了为他订制的纪念唱片套装,其中的每一张唱片说明书中都收录了若干篇北德广播、柏林爱乐或其他一流乐团对朝比奈隆的回忆文章,资深的制作人汉斯·莫泽尔(Hans H. Moser)在说明书中也留下了充满敬仰之情的文字。
朝比奈隆与美国乐团合作不多,然而1996年客席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音乐会确令美国观众极为震撼,使他成为当年芝加哥音乐界的“大人物”。在他的指挥棒下,芝加哥交响乐团呈现了近代音乐史上最为壮丽的布鲁克纳《第五交响曲》,冷静而见多识广的芝加哥观众为他献上了罕见的长时间站立喝彩。
不同于绝大多数亚洲指挥家,德奥交响曲是朝比奈隆的核心曲目,他终其一生反复地演释并钻研着这些自己心爱的作品:
1. 贝多芬与勃拉姆斯的全部交响曲
2. 布鲁克纳的全部交响曲
3. 马勒的第二至第九号交响曲
当然,他也喜欢一些更“通俗”,或者更富有管弦乐色彩的音乐会保留曲目:
1.柴科夫斯基的第四至第六号交响曲
2. 德沃夏克的第八至第九号交响曲
3. 莫扎特的晚期交响曲(第三十五至第四十一号)
4. 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英雄的生涯》《阿尔卑斯山交响曲》)
他还非常钟爱基督教背景的音乐作品,留下了精彩的现场演出:
1. 亨德尔的神剧《弥赛亚》
2. 海顿的清唱剧《创世记》《四季》
3. 贝多芬的《庄严弥撒》
4. 布鲁克纳《F小调弥撒(第三号)》《感恩赞》
5.德沃夏克的《圣母悼歌》
6.威尔第的《安魂曲》
他还在日本首演了一些重要的音乐作品,比如于作曲家逝世三十周年纪念时在东京上演的富特文格勒《第二交响曲》,成为该作品最优秀的版本之一,与作曲家自己的演释堪称形似且神似;此外还有全部由日本人演奏并演唱的完整版《尼伯龙根的指环》,是世界上第一次以现场音乐会演出(非歌剧演出)并现场录制的全套《指环》。
以上列举的所有曲目,朝比奈隆都留下了一个或多个版本的唱片,这些唱片大多有一个共同之处:取自某一天的单场演出,不加任何后期修饰和剪辑。
或许是命运的安排,朝比奈隆于1953年首次赴欧洲即偶遇指挥大师富特文格勒,这一次短暂而难忘的会面给他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富特文格勒对现场演出的执着,尽其一生从不同角度反复演释德奥作品,以及坚持使用较反映布鲁克纳本意的Robert Hass版或原典版(Original Version)乐谱,凡此种种理念,在后来的近五十年中,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朝比奈隆的指挥。
贝多芬与布鲁克纳是朝比奈隆音乐世界的两大支柱。仅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演出就达到二百五十一次。他是目前为止官方统计下录制贝多芬最多的指挥家。其录制的贝多芬九大交响曲全集唱片共有七套,另有大量单曲唱片和交响曲选集,录制年代的跨度有近三十年(1972—2000)。另有至少三套DVD全集,亦全部来自现场演出。
身为曾经的日本布鲁克纳协会会长,朝比奈隆一生指挥演出布鲁克纳作品达到二百一十场次。他录制有三套成套发行的布鲁克纳交响曲全集(演出时间跨度为1978年到2001年),另有至少七套多部交响曲的选集和大量单曲录音,并录制有多部作品的DVD。
另外,朝比奈隆亦留下了四套精彩的现场演出的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时间跨度为1980年到2001年)和若干套DVD全集。
除了3B(贝多芬、勃拉姆斯、布鲁克纳)以外,朝比奈隆还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马勒。他指挥的马勒第二至第九号交响曲全部取自现场音乐会,除了《第五交响曲》没有正式发行唱片以外,其余七部均留有唱片,其中的第二号至少有四种不同的录音,第六、第八、第九号则各有至少两种录音。相比于同样能横跨布鲁克纳与马勒两大不同世界的欧洲指挥家,如克莱姆佩勒和卡拉扬,朝比奈隆对马勒作品的诠释更加广泛而深入。他留下的第二、第三、第七、第八、第九号的录音,都是完成度极高的不朽演释,其探寻马勒世界的触角之深广,超过了有所保留的卡拉扬;他对《第二交响曲》的诠释,表达之丰富细腻、架构之恢宏、气势之壮丽,大大超过了克伦佩勒、阿巴多和莱托等人,在他的指挥下,我们才第一次发现这部交响曲是一部如此伟大的作品,具备着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一样留存于世的永恒价值。
曾几何时,古典音乐,特别是德奥音乐,是欧洲指挥大师各领风骚的“领地”。然而来自亚洲的朝比奈隆却一举扭转了这个局面,他留下了如此多的精彩录音,也留下了对上海和上海交响乐团的美好回忆:“战后我指挥欧洲乐队没有特别别扭的感觉,大约就是在上海磨练出来的吧。那个乐团的实力真是非同凡响。”如今,当我们在这里一起来谈论他的艺术、欣赏他的唱片,朝比奈隆先生又会作何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