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传播时代的微文化现象
2014-09-10尹鸿
尹鸿
在数字化、互联网、泛传播的大背景下,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风行。 微传播影响到微信息,微信息影响到微文化,微文化影响到微生活。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改变如此巨大。去年11月11日所谓的“双十一”光棍节,淘宝仅仅用24小时创造了350.19亿元的交易额。这仅仅是微经济的一个例子,微文化的影响实际上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微”文化和传播的出现都是基于一项基本技术——互联网技术。这个改变了过去传播形态的技术,由过去的点对面的线性传播方式转换为点对点的网状传播方式。点对点的网状传播方式兼具信息的集聚和放大、过滤和整理、传播和接受的功能,深刻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规律,促成了通讯和媒体的社会化或者说社交化。每一个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并通过各自的社会化圈子进行网状扩散,微信息也因而可以创造出信息冲击波。一曲“江南style”刮起全球风就是典型案例。
媒介与生活的合而为一使微信息深深地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来没有任何时代像今天这样,媒介影响和决定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我们称之为“泛传播”的时代特点,带来了微文化的三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第一,去中心性的社交化和文化的“部落化”。所有的微文化都有社交的特点,通过社交才能传播和流行,比如微信、微博等。社交化促使新的超越地理空间的虚拟部落的形成。这些部落有较强信息共享性和认同紧密性,他们可能生活在不同的地方,没有共同的空间位置,只因玩同一款游戏,或从小看同一部动画片而成为这个部落的成员。这样就带来了社会的多元与分化,这种多元与分化使得我们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和社会化认同建构的时候,面临着新的值得研究的课题。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变得日益紧密。
第二,文化的民主化和草根化。微文化脱离了文化的精英性,削平了文化的专业门槛,几乎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这种草根化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反智化倾向,从而对知识的传承和文明体系构成极大的挑战。一方面,老百姓有了更多的话语表达空间和能力;另一方面,这些知识的体系性和理性化程度都会降低,这使得我们通过传统知识体整合社会时将会面临极大困难。微文化填满了年轻人的生活,占去了年轻人系统读书和求知的时间。反智化倾向对知识的传承、理性精神的建构、群落对立的协商提出了新的考验。
第三,文化的碎片化和快餐化。喜剧、段子、图片、动漫、140字以内的短文、心灵鸡汤、名言警句,这些微文化的“微”体现消解着文化的整体性、厚重性,甚至严肃性,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知识的累积和传承。将来的年轻人如何学习,我们如何评价年轻人的能力,我们如何解决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都是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
微文化改变着文化生态,而且这种改变如此猝不及防。一方面,我们不必对微文化的出现痛心疾首或不屑一顾;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严肃研究分析微文化对社会整合、教育传承、知识创新可能带来的影响。也许,我们现在还很难对微文化现象做結论性的解释,但我们理应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流行给予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