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之道

2014-09-10

人民周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危机人才企业

唯有和而不同,才能最终达到内和外顺,同舟共济的和谐、和美、和畅的境界。

“和而不同”不仅是处世之道,也是经商与发展之道,成就未来的是差异,引领差异的是个性。如何理解“和”?其实它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因而有别于“同”,辩证唯物主义讲的矛盾统一性也是这个道理。

企业经营历来崇尚老祖宗说的和气生财、以和为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就已经提出了“和”的概念。最早管子提出了“畜之以道则民和”,老子提出了“知和曰长,知长曰明”。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提出了“治和者天下之大道也”,《中庸》里面谈“和”最权威的一句话则是“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但是“和”不是低俗的和,趋炎附势,人云亦云,这层次太低了。企业家尽可能做到和而不同,才有可能死而不亡,因为“死”是階段性的,“亡”是永久性的。唯有和而不同,才能最终达到内和外顺,同舟共济的和谐、和美、和畅的境界。

和而不同,在团队和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一个团队要创新发展,一个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都需要管理者和每个成员精诚团结,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优势,共同为企业的整体利益群策群力,但是一味地阿谀奉迎,保持一团和气,或者压抑个性,整齐划一,势必失去创新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使团队或企业成为死水一潭。其实每一个企业都应当培养员工的个性,并坚持善于发现和倾情呵护,包容那些有个性的员工,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一批骨干力量,这样一个企业才能充满活力,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员工个性发展与企业科学发展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员工个性得以发挥,势必在生产、工作中给企业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个性发展衍生出智力成果、科技创新,树立起良好风貌,创造出最佳业绩。所以企业要将企业的目标和员工的个性融为一体,培养企业个性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使企业真正为员工服务,认真倾听,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与自己不同的人,让部属心情愉快,使其甘愿与自己并肩作战。简单地说,不能鼓舞他人,就不能算是够资格的领导。卓越的商人,优秀的公司,应善用人才,协调关系,时刻不忘:人,是企业的决定因素。“上下同心”,方有企业的发展壮大。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没有智勇双全的人物的辅助,不能有效利用身边的人才,在残酷的竞争中,就有可能被动挨打,甚至处于倒闭的境地。不要惧怕员工个性强,企业应根据员工年龄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正所谓“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真正在危机降临的时候,任何一位有个性的员工都能和企业一起和衷共济,是最为重要的。

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作为企业主人翁的员工,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兴衰成败。每位员工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企业能否给员工提供一个发挥特长的平台,直接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因此,企业要了解员工,做到人尽其才,量才施用,充分发挥员工的个性和特长,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而作为企业家来说,平时就要“和而不同”,关键的时候才能做到死而不亡。世界500强不都是经历了若干次的死而不亡,才有了今天的局面吗?九死而一生,才有了凤凰涅槃的机会,任何大企业都有若干次危机,而每一次危机,都无不隐藏着一个莫大的商机,危机过后就是机遇。

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处世之道,“和而不同”在政界和商界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在政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如刘邦求贤若渴,广聚人才,终于成就一番大业;李世民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才有贞观之治;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荣辱与共,肝胆相照,才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而不同”又何尝不是企业的一种创新发展之道?如此观之,治企之道,和而不同,尤为重要。

猜你喜欢

危机人才企业
企业
人才云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危机”中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