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笔端开花
2014-09-10冯芸
冯芸
“月儿弯弯照新房,十家新房九家荒。新郎打工去城市,留下新娘守空床。新娘新娘在家忙,家里家外挑大梁……”这首由商丘市睢县留守妇女朱冬梅创作的民谣《新娘歌》,以其浓浓的生活气息和真挚的情感打动了网民和评委,一举荣获“2010年十大网络新民谣”称号。
这首民谣也是朱冬梅14年留守生活的真实写照。14年间,虽然生活艰辛,但朱冬梅和丈夫夏令东一直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用满满26本“留守日记”传递思念和鼓励。夫妻二人还以独特的视角和真实的感悟捕捉生活、反映现实、传递真情,创作出了一批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学作品,多次在全国网络文学大赛中获奖。
新婚一月夫妻分离,
“留守日记”传递爱和力量
夏令东出生于1972年,朱冬梅出生于1973年。两人在同一所高中读书时,都是学校文学社的成员,经常一起畅谈理想和文学。1994年腊月,夏令东家的四间破瓦房贴上大红喜字,一辆破旧的面包车,把漂亮的新娘子朱冬梅迎到了家。
恋爱时,朱冬梅曾无数次梦想,能和心爱的人过上“昼耕夜读、共读《西厢》”的甜蜜生活。可是,现实总是很残酷,结婚一个多月,夏令东就不得不外出打工。
當时农村除了种地没什么挣钱的门路,种地收入微薄只够吃穿用。夏令东家庭贫困,唯一的出路就是外出打工挣钱。
丈夫和公公都走了,家里12亩地就靠朱冬梅和多病的婆婆耕种,奶奶年事已高也需要照顾,朱冬梅忙里忙外,成了这个家的主心骨。每天天还没亮,朱冬梅就起床做饭,侍候奶奶、婆婆起床。等一家人吃过饭,朱冬梅赶紧洗洗涮涮,收拾好家里再下田干活。为了增加收入,朱冬梅又养了两头猪,种了几亩棉花。白天,她在田里忙碌,用繁重的劳动冲淡对丈夫的思念。晚上,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只能把心事倾注在笔端。
朱冬梅经常给丈夫写信,但书信往来时间太长,朱冬梅就开始写日记,每写满一本就寄给丈夫看。她和丈夫还给这些日记起了个特别的名字——留守日记。
日记里浓浓的思念之情,让夏令东牵挂,也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力量。然而夏令东在北京打工并不顺利,由于没有技术,三年换了七八个工作,也没挣到什么钱。1997年,朱冬梅有了身孕,就想让丈夫回来。她拿出辛苦攒下的5000块钱对夏令东说:“你去学厨师吧。在离家近的地方找份工作,我们一家也能经常在一起。”
夏令东在厨师学校学了半年。1998年春节过后,朱冬梅陪着丈夫,拿着食品雕刻作品在县城里找活干。从早上到下午,几乎所有酒店被他们问了个遍,只有一家餐厅愿意让夏令东试试。虽然月工资只有300元,他们还是高兴地答应了,毕竟离家近。
那一年里,夏令东下了班骑车回家,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家里需要用钱的地方越来越多。夏令东决定再次外出打工。
丈夫再次外出,朱冬梅伤心不已。她在日记中写道:“有丈夫在身边的日子,是那样的幸福与踏实。儿子睡一边,丈夫睡一边。看看丈夫,亲亲儿子,一个大头,一个小头,两个人都睡得那样香甜。作为一个女人,那时的心情是多么舒畅和满足!这个要求不算太高,可对我,却成了梦想……”
留守生活持续了14年。这期间,夏令东最长一次一年两个月才回家一趟。朱冬梅侍候老人,照应儿女,沉重的生活压力、繁重的田间劳作使她原来白皙的脸逐渐泛起黑红色,细嫩的双手也磨出了老茧。尽管如此,朱冬梅也从没有放弃过读书、写作。14年中,她写了整整26本“留守日记”。
酸甜苦辣皆成文章,
执着追梦夫妻屡获大奖
在夫妻两地分离的14年中,“团聚梦”一直萦绕在朱冬梅的心头,挥之不去。
在村里,男人十之八九都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妇女和孩子在家。由于朱冬梅有文化,经常义务帮邻居的孩子们辅导功课,邻里关系又处得好,久而久之朱冬梅慢慢成了村里妇女们的主心骨。朱冬梅想,如果在农闲的时候干点零活,好日子是不是就来得快一点?说不定男人们就不用外出打工了。
朱冬梅开始组织村里的留守妇女找活干。她们接的第一单生意是加工灯泡,第二单生意是串珠帘,这两种活很费功夫,她们经常熬得两眼通红,却没挣到什么钱。后来她们又开始加工衣服,一个月能挣七八百元。但是,这种活只在冬天才有,也干不了几个月。
生活的艰辛,让朱冬梅有了更多的感想。她在日记里写道:大城市里建设得红红火火,要是农村也能多建些工厂,我们这些留守妇女可以就近上班,男人们在家乡也能找到工作,那么农民们的“团聚梦”不就可以实现了吗?从这一年起,朱冬梅的日记里,不再只是单纯的感情倾诉,而是多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社会发展的关注。
朱冬梅在家乡为了梦想而努力,夏令东也在追梦的道路上拼搏。2006年,夏令东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状元360》厨艺比赛,获得了第二名。睢县机关事务局的领导从电视上看到了夏令东的节目,立刻联系了他,希望他回家乡工作。2007年夏令东回到了县城工作,每星期回家一次。朱冬梅也在离家不远的村办企业九隆面粉厂上班,夫妻俩终于实现了“团聚梦”。
有了稳定的工作,夏令东又想起了当初的文学梦想,他买了台二手电脑,开始在网络上写作。他知道妻子心中也有个未泯的作家梦,2008年1月,他把妻子的26本日记选摘一些片断,以《挂在月牙上的梦》为标题,参加了新浪网举办的“2008我记录”博客大赛。文章发上去以后引起了网友们的强烈反响。
有网友评价说:“朱冬梅代表了当前农民的一种新面貌。她的生活艰辛令人同情,她的奋斗经历令人感动,她的自强自立令人敬佩。”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这篇文章最终从9万多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夺得了新浪博文大赛金奖!
夏令东领到奖金后立马给妻子买了一台新电脑,并教会了她上网,给她注册了博客。电脑给朱冬梅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她开始用电脑写作。
2009年,人民网举办“我和我的祖国”网上征文活动,朱冬梅和丈夫相约一起参赛。最终,朱冬梅的散文《母亲的灯》荣获金奖,夏令东的散文《童年的架子车》获得银奖。
《新娘歌》走红网络,
央视名嘴探访留守生活
2010年6月,朱冬梅看到北京网络媒体协会、北京电视台等联合主办“网络新民谣创作大赛”的征集通告后,当即产生了参赛的念头。
朱冬梅创作期间,丈夫常年在外打工的切身感受和自己在农村的所见所闻让她心潮难平。几乎没有参考任何书籍,民谣《新娘歌》呱呱坠地,在其博客上发表后,获得了大赛一等奖,并迅速在网络上蹿红。
2011年2月20日,中央电视台两会特别节目《小撒探会》栏目组来到睢县,撒贝宁面对面采访了朱冬梅夫妇。撒贝宁在朱冬梅家待了一天,不但帮她给小麦浇水,还帮着她洗衣、做饭,并吃了朱冬梅亲手做的馒头。体验了一天的农妇生活,撒贝宁感慨地说,从朱冬梅身上,他看到了千千万万个农村留守妇女的坚韧和勤劳,也体察到了这个特殊群体的酸甜苦辣。
朱冬梅也在自己的博客连续发表了《〈小撒探会〉要来采访俺农妇了!》《撒贝宁帮我干农活!》《撒贝宁吃了我做的最差劲的饭!》3篇博文和多幅图片,记录了接受撒贝宁采访的点点滴滴。
至今朱冬梅已在博客里发表文章146篇,博客访问量达到了3.7万多人次。夏令东发表博文298篇,访问量突破10万人次。在他们的博文里,有生活的家长里短,有儿女的成长片段,有身边的闲情轶事,也有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一个个故事信手拈来、妙趣横生,文字清新自然、真切动人。夫妻俩还经常在博客上隔空互动,彼此乐在其中。
早在朱冬梅写博客以前,她就因孝敬老人、义务辅导留守儿童,被睢县县委宣传部、睢县妇联评为“好媳妇”的典型。朱冬梅写文章获奖的故事在家乡传开以后,社会各界给予了朱冬梅更多的关注,她陆续获得了县市级的“十大杰出青年”、“道德模范”等荣誉,2012年他们家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河南省“五好文明家庭”,朱冬梅被评为商丘市“道德模范”,并荣获商丘市“好媳妇”、商丘市“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2013年1月,朱冬梅当选为河南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编辑: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