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民该如何跟政府讲道理?

2014-09-10南都周刊评论员

南都周刊 2014年17期
关键词:抗议市民冲突

南都周刊评论员

5月10日,网络上传来“杭州出事”的消息,余杭居民为反对兴建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集会抗议,随后警方与居民冲突的照片传出,群众涌上高速掀翻车辆,“×人死亡”的流言播布,官方出面辟谣,拘捕打砸抢分子,政府官员宣布工程暫停上马。

这样的群体冲突已让人“疲劳”,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冲突的模式。什邡、昆明等地的PX事件,以及多起兴建垃圾焚烧厂引发的冲突,都遵循着“悄悄施工、群众聚集、警民冲突、趁机打砸、事后拘捕、承诺停工”的管治套路。

太多起本来不难解决的争端,最后以暴力冲突告终,恶化了官民感情,损害了政府公信力,而事件仍旧没有解决,实在令人扼腕。

这类冲突中的政府责任,媒体的评论已普遍谈及,这也是历次公共冲突的保留节目。而对于冲突的另一主角——当地居民的责任,媒体却习惯性忽略或一笔带过。在习惯意识中,当民间与政府发生冲突,老百姓天然具有正义的道德优势,而实际上,主动掀起暴力冲突的民众,也有颇多值得检讨之处。我们应该深思的是:在公共事件中,公众应如何与政府讲道理?如何从“闹事”的抗争模式走出,升华到公民抗议的文明方式?

余杭事件中,当地居民听到施工消息,迅速收集数万份反对签名,这一步尚且理性,只是由于双方缺乏对话协商的机会,群情汹涌之下,居民从和平抗议切换到了暴力抗争阶段,以求制造影响,逼停政府施工。当抗议从施工地转到省道和高速公路,掀翻汽车、警车,攻击公职人员,民众就站到了法律的对立面。

群众在收集签名阶段,理当考虑到成立协调机构,邀请具有公信力人士与地方政府沟通,同时邀请专家介入,保证与政府沟通时的科学。如政府拒绝对话,抗议方仍应努力沟通,同时部署人员制止施工,但不应该采取暴力手段。

通常情况下,到了这一步,民间已具备谈判实力,政府应会发现事态严重性,“坐下来谈”是最佳选择。如果地方政府确实“情商太低”,一意孤行,对于居民来说,进一步表达抗议是其正当权利,但无论如何,靠制造混乱与危机达到目的,绝非公共危机的解决之道。

在媒体发达、信息难以被遮蔽的今天,在杭州这样的大城市,理性的抗议,和平表达意见的效果,已足可达到博弈的目的。厦门PX事件中厦门市民的高素质表现,足可成为别地市民的样板,上海胶州路大火事件中上海市民表现出的理性力量,也一直为我等所叹服。

地方政府也应该意识到,在所有的冲突博弈中,接受平等对话,尊重理性表达,对地方政府同样是最佳选择,是检验施政得失、解决冲突的最佳渠道。民众闹事,最后以“打砸抢”收场,无论从哪个方面讲,也有政府的失职在其中。只要政府更新治理观念,民众提升文明素质,双方就可共同构建开放的社会,寻找到公共危机的解决之道。

某国曾经发生一次民众游行:几千位市民全部骑车,大人小孩背着背包,到一块大草坪汇合,旗帜飘扬,下午两点准时出发,浩荡穿过城市繁华街道,沿途群众鼓掌加油,现场有警察维持秩序并代为开路。骑行到国家议会门前广场,议会有人出面接待,游行队伍发言人演讲,并代表市民递交请愿书,议会人员发表演讲表态。然后游行市民打开背包,在草坪上家庭野餐,游行结束。

那次游行的诉求是要求政府拓宽自行车道,以避免骑车人受到汽车伤害。这样一个微小的诉求,有公益组织张罗,有事先的广泛宣传,有政府的配合,使当地城市的自行车道,每年都在拓宽加长。这样的“散步”形式,令笔者感慨不已,这才是文明的,也是成本最低的解决冲突模式。

猜你喜欢

抗议市民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冲突管理
送清凉
氣溫驟降 杭州市民溫泉裡涮火鍋抗寒冬
缝线抗议
“意义”的问题所在
全面冲突管理的构建与应用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
上万猪农扔粪抗议马英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