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摄影造型十二字法
2014-09-10德治
德治
色调
在观赏摄影图片等静态物象时,最抢眼的往往不是主题内容和主体形态,而是物像的颜色。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色彩的感觉在一般美感中是最大众化的形式”。所以我们进行摄影造型时不应该忽视色彩的作用,要充分发挥色彩的艺术魅力,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但是,能够形成艺术感染力的并不是五彩纷呈的颜色,而是和谐统一的色调。那么,如何掌握色调呢?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
一是要了解色彩常识;二是要掌握取得色调的方法;三是要知晓色彩感情语言。
这样,才能恰如其分、比较完美地运用色彩为艺术造型服务。
1.色彩常识
我们从与彩色摄影相关的名词“色温”“色相”“色调”来了解色彩常识。
色温的概念是:当黑色金属(铁或钨)放到容器中加温,它会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开始发出连续变化的有色光线,其变化过程的可见光是:红、橙、黄、绿、青、蓝、紫7种色光,称为“光谱”。其黑色金属能够发出什么颜色的光是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所以称其现象为色温。色温是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探索设计的(绝对温度系统理论),所以用其名的第一个字母“K”作为色温单位。
色温会影响图像的色相和色调。
色温正常时图像色彩还原比较正确。如电子闪光灯和晴天中午日光色温在5500K上下,属于三基色白光,为常色温。
色温偏低时图像会普遍呈现偏红黄色调。如白炽灯和日出时刻、日落黄昏时的光线,色温在3200K以下, 属于暖色光,为低色温。
色温偏高时图像会普遍呈现偏青蓝色调。如日出前或日落后或阴雨天或阴影中或使用荧光灯等色温在7000K以上,属于冷色光,为高色温。
色温是可以改变的。专业照相机都有自动和手动设置白平衡的功能,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来进行调整,使图像出现暖色调、冷色调或还原色调。
色相是指颜色的种类或名称,如红色、绿色、蓝色等等。色相分为无形的光色和有形的颜料色。
当色光作用于颜料色时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比如白光的强弱会使颜料色相发生明度和饱和度上的变化;色光会使颜料色相发生纯度上的变化。简言之,光线的强弱和色温的高低会直接影响颜料色相的明度、纯度、饱和度。
色相分为三原色和三补色。光色的三原色是红、绿、蓝;三补色是青、品、黄;颜料色的三原色是红、黄、蓝;三补色是绿、紫、橙。在三原色中,两种原色相加生成的色称为补色,这个补色与剩下的那个原色相加,在光色中生成白色;在颜料色中生成黑色。所以,三原色与三补色是互补的对比色关系。请细心研究色轮图,参见图8-145《光色轮图》和图8-146《颜料色轮图》。
色相对比是形成色调的基础,色相对比有三种情况:
一是原色与相互对应的补色对比,如光色类的红与青、绿与品、蓝与黄;颜料色类的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称为对比色对比。
二是色相相同而明度或饱和度不同的对比,如天蓝与海蓝、浅蓝与深蓝,称为同类色对比。
三是在两种对比的色相中都共同含有某一种色相的对比,如橙红与橙黄、橙黄与绿黄、绿黄与蓝绿等等,称为类似色对比,也叫小间隔对比。
色调是由多种颜色组成的感情色彩。是色与色之间的比例关系构成的整体画面的色彩调子,简称色调。其中占画面面积优势的色调,称为画面主调。主调有明显的视觉倾向性。从色相上分:每一种颜色都可以成为主调,如红色调、紫色调、橙色调等等。
从色明度上分:有高调,如图8-147《荷塘清韵》;低调,如图8-148《脱颖而出》;中间调,如图8-149《荒漠伯劳》。
从色属性上分:有冷调,如图8-150《余辉清韵》;暖调,如图8-151《金色舞台》;中性调,如图8-152《画中游》。
色谱或光谱中的色相在调性的划分上,红、橙、黄色为暖调,青、蓝色为冷调,绿、紫、黑、白色为中性色调。
在调性划分上,多种版本摄影书刊其说不
一,有人认为紫色属于冷色、黑色属于暖色、白色属于冷色。我有自己的见解,我认为:紫色具有双重属性,因为它是红色和蓝色相加而成的颜色,在光色中称为品色,有明显的红色调倾向,具有暖色属性。但是,在颜料色里紫色中的蓝色比较凸显,又有冷色属性,如图8-153《有温暖感》和图8-154《有阴冷感》是同一朵紫色的花,在直射光下呈现品紫色,而在阴影里的散射光下却呈现出青紫色。所以在不确定是光色还是颜料色的前提下,我将其划为中性色。
黑色,在颜料色中是三原色红、黄、蓝或三补色绿、紫、橙相加调和而成的复合色,是光色中不存在的,无光时呈现的色,因此称为“消色”,它与暖色对比即为暖调;与冷色对比则为冷调。尤其黑色有没有光感,甚至有阴冷感,所以我认为黑色不应该划为暖色。
白色也不应划为冷色,因为白色在光色中是三原色——红、绿、蓝或三补色——青、品、黄相重合而形成的,称为“极色”,有鲜明的阳光感。它也是与暖色对比即为暖调,与冷色对比则为冷调。所以,我认为白色也应该划为中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