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玖球天後”,徒慕虚荣的文化心态

2014-09-10陈凌

环球人物 2014年29期
关键词:繁体字拿破仑丰子恺

陈凌

近日,中央电视台某主持人为台球职业选手、“九球天后”潘晓婷题的字火了,因为他题的是“玖球天後”。题字者大概是想显示自己有点文化功底:瞧,写书法得用繁体字。殊不知,“玖”压根儿不是“九”的繁体,而是常用于做账的数字大写;“後”只是“先后”之“后”的繁体,“天后”“皇后”自古以来就是“后”。难怪网友揶揄道:“错误率高达50%,这是有文化呢还是没文化?”

“玖球天後”遭人嘲笑,在于作者对文学、文化的卖弄。近年来,对传统文化的重視大为复兴,一些人却走上另一个极端——既不能潜心向学,体会传统深意,却还要附庸风雅,视现代为不齿。于是,但凡有了“传统”的标签,无论内容如何,都是好的。此风盛行之下,繁体字与简体字隔三差五就被炒作一番。每次都能看到不少明星、企业家、网络大V高呼繁体字何等何等好,甚至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身份递交“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把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的提案,大有“不识繁体字就是数典忘祖”的架势。

除了繁简字之争,这几年流行的,还有对叶圣陶撰写、丰子恺手绘的《开明国语课本》等民国教材的追捧,以及对各种“民国大师”和所谓“黄金时代”的幻想。盲目的跟风带来走样的模仿,“玖球天後”只不过是一个极端的表现。

其实,这样的“传统”只是一些人臆想中的传统,绝非真实的传统。网上有个流传甚广的段子:“一位台湾朋友说:汉字简化后,親不见,愛无心,產不生,厰空空,麵无麦,運无车,導无道,誌无言,兒无首,飛单翼,湧无力,有雲无雨,開関无门,鄉里无郎,聖不能听也不能说,可魔仍是魔,匪还是匪。”很多人不问真假就跟着感叹“传统文化在大陆已死”,大赞“台湾保留了五千年文明的血脉”。这可真是黑色幽默,要知道“亲”字正是1935年国民党推出《第一批简体字表》时确定的。至于“爱”“云”等字,咱们的老祖宗们从宋、元以来就运用自如。

这股盲目的“伪传统热”背后,是一种“反常为贵”的文化心态。写繁体字也好、看民国语文课本也好,的确会显得与众不同。但如果仅有零星见闻,便自以为是真理,不深究、不细探、不下功夫,明明缺少基本的古汉语常识,却言必称“传统文化”,这无异于“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无众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如此,“反常为贵”便容易变异为一种炫耀之心,甚至是徒慕虚荣。

那么,究竟怎样才算是“尊重传统”?又该如何做才能“继承发扬”?

史学家钱穆曾说,“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和敬意”。正是怀着这样的温情和敬意,国家主席习近平从孔子和儒家思想中看到了“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中央政治局从学习历代国家治理中看到了“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这或许可以启发我们:以传统作用现代,用过去映照现实,才不失为正确的“传统热”。

诚然,人们对民国语文课本的温情,多少也是源于对现实的观照。一方面,民国语文教材确有其长处,图文并茂,少说教,重视人文传统;另一方面,现行语文教材确有可反思之处,一些文章选择失当,应试痕迹严重,甚至教材中出现广告。民国教材成了一面镜子,照出现行教材的不足。但这面镜子绝不是一照就灵。如果仅仅因为它是叶圣陶、丰子恺等“民国大师”用繁体字写就的课本,就不求甚解一味追捧,还不知会制造出多少个“玖球天後”来。

马克思当年对法国的一段批判值得借鉴:“历史传统在法国农民中间造成了一种迷信,以为一个叫拿破仑的人将会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送还他们。于是就出现了一个人来冒充这个人,只是因为他取名为拿破仑。”可别把繁体字和“民国大师”当作了我们的“拿破仑”!面对“传统热”,一个成熟的现代人,他的文化品格应该是这样的:既不否定传统,做文化虚无主义者;也不膜拜传统,做文化复古主义者;他懂得传统,更懂得现实,懂得如何把传统变为有益于现实的力量。

猜你喜欢

繁体字拿破仑丰子恺
哈哈镜
拿破仑的“理想之星”
“拿破仑大军”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有 “画 ” 说丰子恺爷爷
汉字繁简再引热议
台网友鼓动“繁体字申遗”
丰子恺漫画欣赏
不孕不育等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