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夫妻,生二胎需要多大勇气
2014-09-10蓝风
蓝风
编者按
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单独”夫妻可生二胎的政策。一时间,“单独两孩”新政在全社会掀起不小的波澜,尤其是“单独”家庭中的父母们,无不额手称庆,奔走相告:“咱孩子有机会生二胎了。”可与他们的欢欣鼓舞不同,生二胎的真正主角——符合“单独两孩”政策的年轻夫妇们,却陷入了生与不生的两难纠结:不生,有违老人的期盼,还将放弃让孩子有个伴儿的机会;生,养孩子成本节节攀升,加上赡养四位老人的压力以及就业形势的持续严峻,实在没有那个胆量。此外有些年轻人还因生育观念与父辈迥异而不想生、更不想多生。二胎,到底生还是不生,实在让人纠结——
政策落地,有人欢喜有人忧
这个周末,陈琳打算好好放松一下。难得公司不加班,难得女儿被老公带去泡温泉——老公单位组织集体活动,临出发时老公和女儿还极力劝她一起去,她连连摇头:“你们去吧,我还有好多事儿呢!”其实她是想有一天一个人独处的时间。女儿一出生,就像口香糖一样黏在了她身上。8年了,属于她一个人的时间和空间几乎没有。难得有个清静的机会,陈琳头天晚上便关了闹钟,打算狠狠补一觉。
可一大早,一阵急促的门铃声把陈琳从睡梦中惊醒。这时候会有谁来呢?陈琳在纳闷中极不情愿地披上外套去开门。从猫眼里一看,她的心顿时一沉。是婆婆!她当然明白婆婆的来意——自从几天前得知“单独”夫妻可以生二胎的消息,陈琳的心就一直悬着,她知道婆婆迟早会上门,可没想到会这么快!
婆婆一进门就迫不及待地给陈琳报“喜讯”:“琳子,你知道吗?国家有政策了,咱现在可以生啦!”
“哦。”陈琳嘴上应付着,脑子里一团乱麻。从跟老公谈婚论嫁之日起就开始的“战争”,一幕一幕在她脑海中浮现——
她跟周传中谈恋爱时,婆婆就强烈反对,理由是她是城里姑娘,而婆婆希望儿子娶个村姑,将来有机会多生孩子。婆婆早年守寡,周传中是遗腹子,也是三代单传。据说周传中的名字是他父亲临终前给取的,当时叫“传宗”,意思再明确不过,希望传宗接代。后来因为太直白被周传中自己改了个同音字。不过婆婆终究敌不过年轻人爱情的力量,默认了儿子的婚姻,但寄希望于媳妇的肚子争气,给老周家生个孙子,可偏偏陈琳生了个女儿。当时女儿一落地,婆婆便求陈琳把孩子悄悄送回老家养,他们再生一个。陈琳坚决拒绝。她不能为了所谓的传宗接代让女儿一出生就成为“黑人”。婆婆拗不过她,只好作罢,但从此婆媳关系更加冷淡。这两年,放宽生育政策的消息不断传出,尽管不是官方的,但每次一听到相关消息陈琳就紧张,她怕真的有政策了,婆婆会逼她再生。她不是不想成全老人家的心愿,而是确实觉得生养一个孩子代价太大。
因为是家里唯一的女孩,陈琳被父母格外宠爱,被两个哥哥不满地称为“女宝”。她这个“女宝”在家从来不做家务,每天打扮得花枝招展地到处傻疯。自从做了妈妈,她的生活全变了。因为在生孩子的问题上婆媳关系闹得很僵,加之生的是女儿没能让婆婆如愿,婆婆没有帮她带孩子,陈琳也不勉强。丈夫工作忙,三天两头出差,陈琳便独自承担了带孩子的重任,每天基本以孩子为中心,吃穿用都先满足孩子。这几年她的淘宝账户上显示的消费品大都是尿布、奶粉、玩具、衣服以及其他婴幼儿用品。如今养个孩子不容易,仅这笔开支一年累计下来至少3万元,占了他们家全部收入的1/4。每个月,除去吃饭还房贷,他们的节余寥寥无几。生性爱打扮的陈琳,很少给自己添置衣物,甚至连逛街都省了。
女儿上小学后,陈琳更是不敢松懈,除了照顾女儿的生活,还得辅导功课。一个孩子都累得她喘不过气来,如果再生一个,她简直无法想象那种艰辛。
婆婆并不了解陈琳的纠结,一直沉浸在抱孙子的幻想中,喜不自禁地对她说:“这下我们老周家有指望了!”说到此,她似乎意识到了什么,讨好地对陈琳说:“你放心,孩子你们只管生,我来带。你们要是放心,我带回乡下养,不放心我就搬到城里帮你们养。”
看着婆婆热切期盼的眼神,陈琳有些不忍,但她又不得不表明自己的态度。她知道,家里又将爆发一场拉锯战。
像陈琳这样符合政策却不愿生二胎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柯朋、杜洋夫妻也是一对。
几年前两人结婚时,就有“双独”夫妻能生二胎的传闻,两人幸福地憧憬着未来:先生一孩,等有政策后再生一孩,两个孩子将来有个伴多好。特别是杜洋,孤独的童年让她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童年不再孤独。
一切朝着他们希望的方向发展。婚后第二年他们就有了可爱的儿子。两人工作忙,孩子正好由退休在家闲着没事的外公外婆带。这样,杜洋的父母顺理成章地住进了他们家。其实房子也是两位老人出首付买的,他们住进来也是应该的,况且住进来也没闲着,帮他们做饭带孩子。可问题是,老人家爱管事儿,他们回家晚一点要管,周末睡个懒觉也要管。特别是柯朋,喜欢交友,经常在外喝点酒什么的,难免喝多,回家没少被老人唠叨。小两口之间平时也难免有个磕磕碰碰,争论几句都得小心翼翼不敢放开嗓门儿,否则被两位老人听见准当大事来抓。跟父母住一起的日子,小两口在享受老人免费服务的同时,也感到憋屈。去年,孩子送幼儿园了,杜洋的父母也搬回自己家住了。小两口长吁了一口气,终于可以自由自在地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了。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孩子上幼儿园由谁接送?晚上由谁带?还有孩子的早期教育由谁承担?这几年有杜洋的父母在,小两口并没有操过孩子的心。过去嫌老人爱管事,如今没人管了,俩人又作难了。
小两口正在为谁管孩子纠结时,国家出台了“单独两孩”政策。同事朋友向他们祝贺,他们却异口同声:“一个都嫌多,谁还想再生一个呀!”
杜洋的父母可不这么想,他们兴致勃勃地打来电话,叫女儿女婿做好生二胎的准备。他们却不知道,电话这一端的杜洋和柯朋都一脸愁苦。
生二胎,说着轻巧做着难
“单独两孩”新政启动,让“一个太少,两个正好”的梦想照进现实,想生二胎的“单独”家庭蠢蠢欲动。然而,在客观现实面前,不少人又面对着一本本难念的经,不禁感叹:生二胎,说着轻巧做起来难啊!
张先民、于慧夫妇是“单独”夫妻中年龄稍大的一对,“70后”,女儿刚上大学。他们的二胎梦早在十几年前女儿诞生时就开始了。张先民是家里的独生子,迫于父母的压力,当年刚一生下女儿他就开始为生二胎挖空心思。为此,他把未满月的女儿悄悄送到乡下老家,对外说夭折了。可不久,有好事者拆穿了这个谎言。他们只好又把孩子接回城里养。一年后,于慧悄悄怀上了二胎。快显怀时,她到医院找关系开了个病假条,向单位请了长期病假,然后以养病为由躲回大别山区的娘家待产。可没多久就被人举报,不得不做了引产手术。夫妻俩受此打击,从此断了生二胎的念想。张先民的父母也渐渐接受了现实。
可如今,“单独两孩”政策出台了,张先民夫妇心中沉睡多年的愿望也随之复苏,但理智却告诉他们,自己已到不惑之年,女儿也已经17岁了,这时候再生孩子,他们自己都觉得难为情。况且,他们还生得出来吗?于慧已是中年妇女,加上当年那次引产手术对身体的伤害,现在是否能怀上都是未知数。
跟张先民、于慧夫妇一样,杨浦、王丽小两口也一直想生二胎,盼二胎政策多年。他们生二胎的目的,只想让儿子有个伴。儿子3岁了,还一刻都离不开他们,这让杨浦想起自己小时候天天跟在哥哥姐姐屁股后面疯玩的情景,他觉得儿子要是有个弟弟或妹妹,就会本能地照顾弟弟或妹妹,不会这么孤独,也不会这样黏大人了。
王丽是独生女,正好符合生二胎政策。可当杨浦告诉她这个好消息时,她却犯难了,主要是担心经济上负担不起。她大致算了一笔账,在他们生活的武汉市,正常情况下,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年(18岁),大约需要花费40万~50万元。而他们两口子是工薪族,每月的收入除去还房贷,现在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三口的基本生活,要存钱只能依赖年终奖金。依照过去的惯例,可能只是略有盈余,给儿子将来攒教育经费都吃力,哪还有闲钱再添丁进口呢?农村长大的杨浦劝她说:“穷有穷的养法,富有富的养法,咱农村人没什么经济收入,不照样养几个孩子?”王丽反问:“你愿意看到咱儿子吃的穿的用的都不如别人吗?你愿意看到别的孩子上重点学校而咱儿子却上普通学校吗?你愿意咱们为了多生个孩子从这套大房子搬出去,一家人挤在狭小的房子里吗……”王丽还没说完,杨浦已经连连摆手:“那咱不生了还不行吗?”
“单独两孩”政策出台后,在“生或不生”这个问题上发生分歧的不在少数。相比较而言,男人更愿意多要一个孩子,而女性大都望而却步。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许多女性不再把全部期望寄托在孩子和伴侣身上,而是更多地关注个人发展。在生还是升之间,她们总会掂量掂量。童妍就是一例。
因为起点高,童妍一上班就被破格聘用为公司经理助理,可工作几年后,她还是助理,而比她入职还晚一年的一名“部下”却升职当了经理,成了她的上司。背后的原因,就因为她被孩子牵绊,无法集中精力干事业。好不容易女儿上了幼儿园,早送晚接,她终于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上了,也终于升职做了副经理,老总曾向她暗示,只要把业绩搞上去,就提拔她当总经理助理。可是这个时候让她生孩子,无异于在事业上把她打回原形,无论如何她都无法接受。
此外,教育孩子的艰辛也让不少“单独”夫妻知难而退。女儿正上初三的邓小军夫妇也是“单独”夫妻,符合二胎政策。当年他们也曾盼着生二胎,现在却没有这个勇气了。原因就是,“单独两孩”政策出台的时候,邓小军的女儿所在的学校出了一件事,有个孩子因为没考上当地重点高中的素质班,被家长埋怨了几句居然跳楼了!事发那天,邓小军去接孩子时跟别的家长聊起生二胎的事,大家都说这是个好政策,可又都摇头说不敢生,原因是养孩子太费心了。的确,如今教育孩子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头等大事,正因为大家重视教育,往往会因为教育而被孩子“绑架”——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你就得看老师的脸色,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照;你还得看孩子的脸色,不能不给他压力,也不能给他太大的压力,弄不好孩子就跟你玩“蹦极”,把你推向万丈深渊。累!太累了!这是家长们的深切体会。他们也知道,出现这种状况可能跟独生子女在教育上的弊端有关,但要说再生一个,也不敢贸然行事。生二胎,真的需要不一般的勇气!
理性生养,选择高品质生活
“单独两孩”政策的出台,在社会上反响强烈。“这个政策将有利于改善人口结构,同时对于‘单独’家庭来说也将带来教育方式的转变。”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杨建华说。的确,独柴难烧,独子难教。据统计,实行计划生育政策40多年来,我国独生子女已多达1.5亿以上。这些独生子女大都有孤独、以自我为中心的通病。给孩子生个伴儿,有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养成,还可以提升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家庭养老的照料功能。可以说,无论从独生子女成长风险上考虑,还是从降低未来家庭空巢概率上着眼,这一政策都是有益的。但具体到社会个体,却面临心动与行动之间的选择。
笔者随机采访发现,半数以上的受访者“愿意生”。“80后”工人刘琳说,生二胎是她多年的心愿,既然有了政策,再苦再累也要生!“90后”大学生张欣说:“我当然希望有两个孩子,一起长大,相互照顾,不用再像我们一样孤独地成长。”“85后”公务员耿先生说:“‘一儿一女、一生一世’是我的憧憬和希望,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努力。”
采访中,更多的“单独”夫妻还在“心动”与“行动”之间犹豫。犹豫的原因,有物质上的,有精神上的;有生理上的,有心理上的。首当其冲的,是养育成本过高。奶粉贵、看病贵、入托贵、择校贵、买房贵,这些无不考验一个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其次是价值观的转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计生政策的日益深入人心,多子多福的陈旧观念早已为优生优育的时代新风所取代。注重孩子素质培养,不断提升生活品质,已成为人们新的生育观和生活观。
“单独两孩”新政下,到底要不要生二胎,答案见仁见智。多年研究独生子女这一人群的美国女记者桑德勒说:“最重要的,还是聆听自己的内心,想想什么才是你真正渴望的自由、生活和家庭。”
生二胎前,先扪心自问:为什么要生二胎?问问自己是否需要养儿防老,孩子是否需要玩伴,抑或是公婆是否需要传宗接代。再问自己有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是否经过深思熟虑,是否充分考虑到现实问题。最后还要考虑有没有养育两个孩子的经济能力。问问自己的家庭状况、身体状况是否适合生二胎。这些问题弄清楚了,生还是不生,答案也就有了。
如果选择了生二胎,优生优育是第一要务。有网络调查显示,在有关二胎的问题中,网友关注度排在第一位的话题是“如何实现优生”。对此,相关人士给出如下建议:
一是35岁以上女性要做好“优生检查”。产科医生梁旭霞说,年龄偏大的孕妇,妊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慢性肺部或肝部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发病风险会增加,怀孕期间很有可能出现怀第一胎时没有的状况,合并有内外科疾病的孕妇尤其要注意。她建议,打算生育二胎的妇女,应在孕前到医院做一次优生咨询,接受相关检查,排除以上疾病和妇科疾病等,尽量避免并发症、胎儿异常、妊娠中止等意外发生。
二是确定合理时间,不要扎堆儿生育。梁旭霞说,即使政策放开了,仍希望妈妈们在身心健康、环境良好、家人支持的情况下再决定生二胎,并有意识地避开高峰期,以免“扎堆儿”生育。此外,还要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合理间隔。河南省医学遗传研究所所长廖世秀说,一般情况下,子宫恢复正常后即可准备第二次生育。子宫恢复的时间与第一次分娩方式有关。顺产的产妇过完哺乳期,子宫恢复正常,大概一年后即可再次怀孕。剖宫产的产妇则需要视疤痕生长状况而定,一般要三年以后才可再次怀孕。
三是生老二之前要跟老大沟通好。心理医生张思祥认为,家里突然增添一名新成员,自然将把原本属于一个孩子的爱给两个孩子分享,这样往往会让老大争风吃醋。这个时候如果不做好细致的沟通工作,这种“争风吃醋”的心态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此外,政府要提前考虑与此项政策相配套的衔接措施。广西民族大学社会学系教师郭云涛认为,“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初期,可能会引发一个生育小高峰,给城市的教育资源带来不小压力。政府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加大对城市中小学的教育投资,尤其是对幼儿园和小学的投资。还有,新增人口也可能会带来城市住房紧张、房价上涨等,这也是今后相关部门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