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孝当巧妙处理关系
2014-09-10顾正龙
顾正龙
前些天回家,正赶上退休在家的父亲在翻阅报纸,那一版上登载的是新修订的《老年法》。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百善孝为先,这是为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線。子女对父母尽孝,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也体现在精神层面。精神赡养比物质供给更重要。父母造就、培养了我们,到了晚年,他们生活变得单调,精神空虚。你时常多跟父母说说话,谈谈心,拉拉家常,让父母能感受到被关注的温暖,这比任何经济上的给予都来得实际。
想想自己的父母,每每我工作忙到抽不开身,回不了家看他们,他们便一起坐车到城里来看我。一次因为农忙,父母到家时已经是下午1点了,当开门后看到睡眼惺忪的我和妻子,两位老人一脸的尴尬,母亲一个劲地抱怨父亲不该来这么迟……果然,后来的每一次进城,他们总将在老家街上摆的摊子收得早些赶来。每每进门,母亲又会套上鞋套,一头扎进厨房忙碌去了。茶余饭后,与父母聊聊工作上的烦恼,家庭的琐事,他们就像虔诚的观众仔细地听着;而当他们说到老家村子里李叔家的母牛下了个崽,王婶家的二儿子从外地打工带回来一个漂亮媳妇时,我和妻子一样睁大了眼睛,专注地听着。倾听也是一种尽孝。
其实,平凡人的平常生活,哪有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能把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小日子过得舒心、顺畅,那绝对是一门书本上学不到的大学问。可惜的是我们很多人把日子过拧巴了。
我和妻子结婚已经七年,生性强势的母亲和妻子就共同经历了“七年抗战”。其中的“你攻我守”和“我攻你守”几乎每天都拉锯上演着。谈不上谁胜谁负,而在两个女人的斗智斗勇中我们的婚姻却越走越美满。
母亲一度把妻子当外人,有事情总喜欢拉着我说悄悄话。妻子对此开始是有怨言的。她将自己辛苦经营打拼的店义无反顾地盘出去,与我走入婚姻的殿堂,在婚礼敬茶这个环节,妻子恭敬地送上自己熬的汤,亲切地喊了一声“妈”。那一刻母亲笑了,妻子的眼泪却流下来了。我知道妻子的心里有些不安,对以后的婚姻生活缺少信心。果然在妻子生产那段时间,因为各种各样的小事,两个女人间纠纷不断,我就试着用从《双面胶》和《媳妇的美好时代》中学来的东西来“对付”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安静地听她们诉说,多说对方的好,就能起到劝和的效果。
父亲曾说,父母儿女最好住得稍微有些距离,那样会更亲,有些言差语错的也可以理解。的确,我们与父辈在消费观念、生活习惯上彼此的差别可能做不到各退一步海阔天空,而哪一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常常承欢膝下呢?儿女再大,也希望把他们呵护在自己哪怕不再健硕的羽翼之下。妻子临出嫁时,岳父送给她一个灭火器,其他人都看得有些蒙,我和妻子心知肚明:那是提醒我们以后不要吵闹,好好把日子过下去……情绪是可以相互传染的,尤其是消极的挑剔,你今天说我这点儿芝麻绿豆大的事做得不合你心意,我可能就会瞪大了眼睛时刻准备抓你的小辫子……一次、两次、三次,隔阂越积越深。很多人说,婆婆和媳妇之所以关系处不好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辛苦拉扯大的儿子,婆婆疼爱了二三十年,却要拱手交给另一个原本不相干的女人去照顾,她能照顾好吗?她会不会给儿子气受呢?带着这些疑问,战争的导火索往往一触即发。
人这个感情动物,他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会用包容与理解来融化误解之冰。我不止一次地告诉母亲:“请不要担心,因为婚姻,又多了个女人爱您的儿子。”我也不止一次地告诉妻子:“你是与我生活一辈子的唯一,又怎能不爱你……”妻子不再用放大镜看母亲,母亲也不再用显微镜瞧妻子,我成了最好的黏合剂。我们生活在同一座城市里,只要有空,我和妻子随时去看双方老人。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们家有“四宝”,其乐融融。
(摘自《中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