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妇产大咖的麻辣科普

2014-09-10安琪

莫愁·智慧女性 2014年4期
关键词:妇产科病人医生

安琪

张羽,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妇科肿瘤学医学博士,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出版畅销书《只有医生知道》,寓知识于故事,获得网友追捧。

情定妇产科,这里的医生全武行

就见戴阿姨身下一道青龙鱼贯而出,又听戴阿姨一声尖叫,之后她好像被什么东西噎着了喉咙喘不上气儿来。我妈吓得一哆嗦,搪瓷缸子顿时打翻在地。她连忙跑过去给戴阿姨摩挲胸脯顺气儿,正好赶上下一阵宫缩又来了,一下子戴阿姨整个人变成了一个大长条的紫茄子,身体还一下一下地抽搐,而且越来越喘不上气来。接生婆没有了刚才耀武扬威、指点江山的气势,除了上掐人中、下捏虎口,什么都不会了。大家问她怎么办,她颤巍巍地说:“不知道啊,没见过呀,我接生跟我姥姥学的,她碰上难产的时候就唱‘大柜小箱开了口,娃子才敢往外走’,快,大家快把家里带盖的家具都打开,有门的物件都敞开,快,快去!”

这是张羽小时候,常听妈妈讲的一段她亲身经历的故事。戴阿姨死于难产,张羽从小恨透了这些不懂科学的接生婆。

认定要做一名妇产科大夫,是在张羽实习的时候。高考时她考入了白求恩医科大学,大三选择专业之前,她在协和医院已经完成了内外妇儿四大科的实习工作,发现最喜欢的还是妇产科。

在她看来,妇产科集中了其他科室的所有挑战,可以实现一个医学生差不多全部的职业梦想:对于常见的妇科肿瘤、生殖道畸形,可以像外科医生一样做手术;面对月经不调、排卵障碍、更年期这些涉及内分泌的疾病,又需要像内科医生一样思考、分析和判断。何况偶像林巧稚就在协和医院妇产科。因为实习时的优秀表现,毕业后,张羽顺利开始了妇产科的职业生涯。

妇产科的工作繁重艰辛。加班加点,吃冷饭,半夜被叫起来直奔手术室是常有的事,有时甚至被病人家属打骂,另外,工作中必须胆大心细,容不得半点闪失,这些都让张羽迅速成长起来。

有些医院尽量让病人多住院,协和恰好相反,因为床位紧张,不够条件住院的病人一个都不能收。张羽最怕晚上急诊值班。工作第一年,真紧张啊,没个真本事没法混下去。谁要把先兆临产,也叫假临产的大肚子收住院了,第二天,大肚子不疼了,还一脸从容地和查房的教授说“Hello”,那就惨了。

教授会先让犯错的人当着大伙儿的面,背一遍什么是临产,再背一遍什么是真正的临产、什么是假临产。答不上,教授都不用骂一句的,您夹包走人吧。都答上了,那也逃不了,教授会说:床位非常宝贵,前半夜收了假临产的,后半夜就可能来个真临产的,耽误了治疗,要死人的,愚蠢导致医疗资源浪费,懂吗?

因为如此严苛,协和出现了这样的规律:刚毕业的医学生,甭管学士、硕士,还是博士,往产房一扔,只要踏心学习,三个月就出徒,能独立值夜班,会接诊病人,观察产程进展,会最基本的引产方法,会独立接生,会做侧切和会阴缝合,并且,能在上级医生指导下做剖宫产。

高手如云的结果,就是放眼望去,身边同事不论智商情商都超牛。“更可怕的是,这些天资就比你高得多的人,还个个比你勤奋。你完全没的选择,除了把姿态低到尘埃里,还必须在这群精英奔跑留下的暴土扬尘后面奋起直追。”工作中,张羽卯足了劲儿,继续读研读博。2004年7月,她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妇科肿瘤学医学博士毕业。

麻辣科普,只有医生知道的事儿

2009年,张羽开始在网上普及科普知识。那时只是在博客上写一些科普小文章,在一些网站上解答患者留言提出的问题。

次年,张羽在博客写连载文章“协和妇产科那些事”,既有趣味性又有科学性,引来了大批粉丝,也吸引了出版商的注意,得以后来集结出版《只有医生知道》一书。这本书没有太多宣传,完全靠读者的口碑,连续几周稳坐畅销书榜首。连很多男性也把它做为礼物,送给家人和朋友。

张羽说自己没有写作天赋,高考时语文只有83分,差点儿毁了爸妈寄托在她身上的大学梦。断断续续两年里,完成几十万字的写作,回过头来,自己都惊讶。

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动力源于她内心实在憋不住的“不吐不快”。协和医院妇产科的工作相当繁忙,和大多数同事一样,她连续几年没有一次休假。出门诊时,不喝水、不去廁所,一刻不离开最多也就看几十个病人。但很多时候,医生们都在重复地解释病情,做重复的手术。虽然尽力,病人仍然那么多,好像永远看不完,类似的伤害如轮回噩梦,不断发生在一波又一波的女性身上,医生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张羽深切感到,很多妇科疾病本来可以预防,很多悲剧本来不必发生。如果有一本不枯燥又带温度的书,像说故事一样道出积压心底已久的东西,不就实现了“大医治未病”的硬道理吗?

这天来了一个32岁的女性,人流过两次,剖宫产过一个女儿,已经停经八周时,无缘无故腹痛,伴有阴道出血。

按理说,流产前肚子疼,是要把孩子挤出去产生的子宫收缩,却不是病人这种持续性的激烈腹痛。医生有点紧张了,又下压了小腹,突然有意识地将手抬高,病人差点跟着跳起来。天啊,还有反跳痛,真的有情况。

张羽决定不贸然刮宫,赶紧把B超机器推来检查,盆腔里的情况大致明了:胎囊没有乖乖待在子宫腔,而是侵入了子宫前壁下段的肌层,像个大肿块。不好!胎囊正好种植在上一次剖宫产的疤痕部位上了。而且,孕囊就要穿透这个薄弱部位,钻到子宫外头去了。亏了医生的谨慎,才又捡回一条命。

被记恨被羞辱,医生没那么牛气

写下那几十万字,张羽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人们更加真实地接近、了解有血有肉的医护群体。人命关天时,哪个医生不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谁敢有半点闪失?但手术台上开腹、缝皮的时候聊聊家常,值班室里互通一下娱乐八卦,甚至办公室恋情、潜规则,同事间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都和别的单位没两样。明白了医生也有七情六欲,或许能让医患之间更顺畅地交流。

张羽说,医生没那么牛气十足,病人不需要他们的时候,连屁都不是。

一次,她给一个子宫脱垂的老太太打电话,接电话的是对方闺女。她说:“还有脸打电话,我妈都等一个多月了也没信儿……你自己有妈吗?你于心何忍?”張羽语塞,本想说对不起再见,却心存侥幸,想问候一下老太太,缓和矛盾。对方却更激动:“你们还知道关心我妈恢复好不好。跟你们没什么关系,你们太没医德了。”

张羽渐渐学会了不争辩。不理解你的人,你越描越黑,反而留下不诚恳、不老实的印象。活着活着,内心就皮实了。成长是让人淡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称作冷漠的过程,谁都不能回避。

而当初的张羽,还想告诉那姑娘,这种良性病、慢性病在协和等一个月床位不算长了。再说,子宫脱垂还不是为儿女操心劳累的,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女也有照看不当的地方。

虽然劳心又劳身,但有责任心的医生还是会尽力照顾好病人,连告知入院注意事项这样的琐事也不敢大意。

年龄超过50岁的病人,尤其是大中城市医疗条件好的,张羽必须问有没有吃阿司匹林,或其他活血化瘀的中成药。阿司匹林是冠心病、高血压、脑梗塞等病人最常用的抗血小板凝集药物。教授看门诊的时候太忙,几分钟一个病人,难免漏掉这些细节。而外科手术中的止血,除了电凝结扎、压迫,主要靠病人自身良好的凝血机制。手术前,阿司匹林至少停药七至十天,才能保证术中的安全。

金属首饰不能戴,也是叮嘱内容之一。除了剖宫产,现代外科手术几乎台台都要用高频电刀。手术时病人身上如果有导电的东西,就容易烧伤。

她还会让爱美的女士不要化彩妆,指甲油、水晶指甲赶紧洗掉、抠了。一是不利于医生通过末梢循环部位了解全身情况,二是影响麻醉医生全程使用指套监测血氧饱和度。

张羽觉得交代得够清楚、够贴心了,但之后,还是有病人让她疯掉。一位山西大姐到病房后,护士抽血,问吃饭没,她说:“小张大夫说了,不让吃饭喝水,但是,我吃了一碗面条,算吗?”从此,张羽改成这么说:今晚十点以后,一切进嘴的东西,都不能往里放。

这样的生活啼笑皆非,苦中作乐,而被问到:如果再给一次选择的机会,还会选择当医生吗?张羽说,又困又累又无能为力的时候,就会想明天就不干了,但到了解决难产,一救就是两条命的时候,又美得啥都忘了。这职业就像毒品,不容易戒掉。

张羽说,她从没像今天这样喜欢自己,“目前,写作和对孩子的陪伴、养育是我最喜欢的两件事儿。”当然,她也不忘调侃自己,“我不是专家,只是有执照的接生婆而已。”

猜你喜欢

妇产科病人医生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浅谈如何有效避免和处理妇产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
超声在妇产科急诊疾病中的价值
谁是病人
护理持续质量改进在妇产科中的应用效果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病人膏育
还能活多久
你擅长在脑海里列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