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怨无悔的爱
2014-09-10刘墉
刘墉
今晚,当我在包画的时候,你走过来问我:“那是谁的作品?要寄回台湾裱?好几张似乎是同一个人画的!”
我没有多答,只“嗯”了一声,因为我当时心里正不高兴,甚至可以说一边包一边生闷气,至于生气的理由,则要从学校的课堂说起:
有一天我在教国画课时,偶然地提到MAGDAMIA那种好吃的夏威夷豆,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女学生淡淡地说:“听说那种豆子很好吃,可是太贵了,所以我没吃过!”
MAGDAMIA,那种蓝罐的豆子,不是我们家里常备的零食吗?它虽然贵,也不过几美金一瓶,甚至在台北,我都看见它们被成堆地摆在橱窗里,可是这个学生活了将近60岁,竟然没吃过,甚至连一颗也不曾品尝,岂不令人吃惊?
但是你知道吗?今天桌上的3张画,就都是玛格丽特要裱的,那个舍不得花几块钱买一瓶夏威夷豆给自己的妇人,居然要花几十块钱裱她的画,而且要再花100多美金去配镜框,却是为了挂在她女儿的家中。
既然送画给女儿,为什么不让她自己婊,哪里有奉送到底的道理?“女儿最少也得自己配框子,表示一点诚意呀!”我对玛格丽特说。
“你要知道那是女儿啊!如果我不为她裱好装好,只怕她搁几年也不会挂起来。”
这3张画放在我手上两个多星期,我都没有寄,一方面是因为忙,另一方面是因为每当我看到它,就会为那个将毕生贡献给子女、到今天还省吃俭用、继续对孩子付出的母亲感到不平。她使我惊讶地认识到:子女对父母,远不如父母对子女付出得多。
觉得父母的付出是当然,而不知心存感激,是许多年轻人都有的毛病,这主要是因为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始终无条件地付出。
“我饿了!”妈妈当然应该做好饭。“我累了!”父母自然领我去睡觉。“我的衣服脏了!”妈妈当然要为我洗。“我有舞会,一直到深夜才能回家!”父母当然该为我守门、操心,甚至接送。直到已经成人,“妈妈送我画!”当然也该为我装裱好。
问题是:照顾子女固然是父母的责任,在这同时,子女是不是也应该表示感激与体谅呢?
你或许要说,子女的心里是爱父母的,也都有着感激,只是他们多半放在心里,没有表现在外。问题是,这样的有与无又有什么不同呢?表面说爱母亲的画,却在拿到之后束之高阁。嘴上说爱父母,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表面叫父親不要太辛苦地赚钱,私底下一点也不节省。口口声声要母亲保重,接着却要妈妈做这做那。这就好比站在岸上高喊“有人溺水,救人哪”,自己却吝于伸出援手,甚至落井下石一般。
记得小时候,有一位幼年丧母的同学找我出去玩,当他看到我的母亲追到门口递给我一件毛衣时,曾经感慨了好半天。我当时心想,那有什么稀奇,本来妈妈就该叮嘱孩子多穿衣服嘛!岂知,那是因为我一向“有”,所以不知有的可贵;他因为没有,所以会羡慕。
古人曾感怀地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其实若不是父母早逝,孩子怎么可能没有侍养双亲的机会?对父母的侍养,何必非等自己成年、立业之后?幼年时代的孝顺,何尝不是侍养?
可惜这世上的子女往往只有自己当上父母,辛苦地付出之后,才感觉做父母的不易,想回头报答,却因为自己的子女更需要照顾而行无余力。等到孩子长大,自己有了力量时,父母却已年迈逝去了。
如此说来,孝养双亲最好的机会反而不是在少年时吗?
我们常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无怨无悔,不怨自己付出大部分的生命,不悔自己生育许多子女。然而,子女对父母何尝不能有“无怨无悔的爱”。不要在未来怨自己少年时无知,不要在以后悔恨没有早早地报答恩情!
再过几天就是母亲节了!让我偷偷告诉你:妈妈送给孩子一张裱好的大画,能给予子女的感动,恐怕远不及孩子的一张小卡片所带给母亲的温馨!
(丁强 摘自漓江出版社《创造自己》一书)(责编 冰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