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周村古镇 “东方华尔街”的民间记忆
2014-09-10师永涛
师永涛
周村古镇很小,但历史却很庞大:春秋时代,商人出身的管仲重农而不抑商,在齐国开渔盐之利,民间开始互市,以商立国的齐国最后居然也成就了霸业,名列“春秋五霸”之首——这一切,都是以周村为基础建成的,这座小镇功不可没;明末清初,周村与佛山、景德镇、朱仙镇齐名,是无水路相通的全国四大旱码头之一……
外界对周村的了解大都来源于那部叫《大染坊》的电视剧,但当我真正穿行在周村的时候,我知道电视剧的想象并不是本色的周村:一座古镇,坐落在北方的天空下,被尘土覆盖着,被风雪遮蔽着,青灰色的城墙,勾嵌着白色石浆,一块块青石在阳光里闪耀着银子的光芒……至今,穿行在那些棋盘似的小巷中,仍然可以看见精美的丝绸、黝黑的茶叶、文人的手指和商人的面孔……
春秋烟云
一个商埠的1904年
真正的周村已经消失了,今天的我们只能以一个过客的身份,在残存的古镇轮廓与史书中守望。
1904年,有两件事情改变了周村的命运:这一年的6月1日,尖锐的火车汽笛开始有规律地划破山东的天空,胶济铁路全线开通了,这条德国人铺设的铁路修建了6年,把青岛、济南与周村连接在一起,也把李鸿章、翁同龢、袁世凯、菲舍尔、锡乐巴等人的名字凿刻在了从柏林运来的铁轨上。
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山东巡抚周馥联名直隶总督袁世凯上奏朝廷,请开济南、潍县及周村为商埠。在此前,被洋人的铁船火炮击碎的帝国早就开了许多的通商口岸,但周村的这次开埠意义非凡——在外国人的压力和要求下,通过条约来开放的口岸,叫“约开口岸”;由中国地方提出,清政府来批准,由中国人自己来开放的口岸,叫“自开口岸”。它们的不同在于,约开口岸受到条约国的种种限制,对中国人来讲,主权是受到损失的,而自开口岸是完全自主权,对国家是有大利的。
在那份发黄的奏折上可以看到这样的话:“周村,为商贾荟萃之区,该处又为胶济铁路必经之道。胶关进口洋货、济南出口土货,必皆经由于此。”而开埠更是把周村的繁华推到了鼎盛:到了1921年,周村的票号、钱庄、银号业发展到了108家(当时山东全省也不过600余家),资本600万元,总额占全省一半还多……
周村最出名有两条大街:丝市街与银子街。曾几何时,丝绸、白银,白银、丝绸,如奔流不止的河水般在两条街汇聚。
丝市街,全长730米,一度是山东省蚕丝交易最繁盛的市场,没有之一。据说,那时小商贩进店联系业务,便可以享受一顿免费午餐,大客户则可以长期免费吃住;银子街是周村旱码头的“华尔街”,主要是一些经营银票业和典当行的商号聚居地,电视剧《乔家大院》中的主角原型山西商人乔致庸,就在这里做过“汇通天下”的雄梦——现实中的周村,乔家的大德通、大德恒都有分号。
除了上面的两条街道,周村街道无一列外的都以行业命名:绸市街、石灰市、棉花市街、鱼店街、油店街、油坊街、粮食市、水胶场、皮货市、水货市、铁器市、干草市、箔柴市、青菜市、米市、窑货市、木货市、小炭市、山果市、骡马市、蓝布市、腿带市、鞋袜市、估衣市、豆芽桥、大车馆、肴鸡门、东市场、西市场、羊坊胡同、水胡同、穿心店胡同、电话胡同……屈指数来,以专业市场命名的街道竟有36条以上,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大街古商城
博物馆与民间记忆
大街牌坊是周村的另一个地标,牌坊上面的花纹已经陈旧,斑斑驳驳的色彩已看不出当年的艳丽。穿过大街牌坊,就走进了以建筑专家阮仪三命名的“中国商业街市博物馆群”。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丝绸博物馆、三益堂印刷展馆、商业文化展馆、花灯展馆、票号展馆、民俗展馆等,还有许多老字号的故居,整个博物馆群布局紧凑,浓缩了周村千年以来的历史。
但对于周村本地人来说,他们记忆中的大街不仅是博物馆,还充满了人间烟火味。
在当地孩子们的眼里,周村清晨青石板的街道上总是撒着清水,初夏的芙蓉树开满了粉色的小花,清甜的花香在清凉的空气中飘荡;每年一度的花灯节,全城出动,父亲把孩子扛在肩上,小孩子们手里拿着串冰糖葫芦;滂沱大雨时,下河街会被水淹没,水中时常飘来一只只西瓜、笸箩……
在周村,做工的、打杂的、跑腿的百姓们有一个好去处:到茶馆听说书。南下河街有青山茶园,说书场坐北朝南,能容一百多人。北下河街龙王庙西首有小戏园,能容三四百人,主要经营唱小戏和曲艺。连升茶园在河南桥西头,能容二百多人,在茶园东边有两个秫秸棚,后来改为谢家茶园。东门外路南有杨家茶园,路北东首有张家茶园……
诸多书社茶园里面,聚集着最优秀的民间艺人。比如刘浩三,自幼练武、保镖,后来改说评书,文化虽说不深,说书却称内行。他以说武侠小说为主,如《三侠剑》、《五老剑侠图》等。因为他是行武出身,讲述武打场面是他的独到之处。语言、身段,一招一式处处到位。加上他那高瘦的身躯,蓝色的眼睛,参白的胡须,透着域外高人的风气。在常住周村的说书艺人中,他的收入是比较多的,最高的时候一天挣的钱可买二亩地。通常收入往往一天大半面袋铜子,得由他徒弟扛着送回家。
曹桂兰,莱芜人,自幼学唱西河大鼓,和乐陵的徐连奎搭档,徐连奎弹单弦。主要书目有《杨家将》、《呼家将》等。曹桂兰年青貌美,潇洒大方,书路是正宗的江湖口传派。塑造人物性格鲜明,唱腔如行云流水,委婉动听。因她平易近人,演唱不做作,收钱不刻薄,深受周村观众喜爱。
还有一个著名说书者:瞎子王子文,他自拉自唱,用腿打板,那个时候,许多人涌入兴隆桥边,听瞎子唱河南坠琴《薛刚反唐》,瞎子的板一打,众声轰鸣,叫好的一大片。
在大街上游走的贩夫走卒、卖香烟的、看万花筒的、拉洋车的、卖笑的青楼女子如今都消失在博物馆的墙壁上,这些三教九流的平民当初要想在大街生活,没有依靠是不行的,周村的下层摊贩有两个秘密的民间组织,一个是五仙坛会,他们崇拜的神仙竟然是黄鼬、刺猬、蛇、老鼠和狐狸;另一派叫青礼会,抗战时期周村沦陷后,他们在日本人支持下日渐坐大,民间的各种场所都有他们的势力存在,连书场和茶园里的茶水、水果、瓜子他们也要插手。
今天,当我漫步在周村,已经难以想象当年的闹市、人声和川流不息的马队,在大街,有一家店铺里,一位戴花镜的老人正仔细的在一个瓷盘上雕花,叮当的声音指引着我,他无视我的存在,只是用眼光跟随着那些流畅的线条。许多年前,他的祖先或许也是用这样专注的方式经营自己的生活。从大街出来,就像从梦中醒来一样,熟悉的现代城市生活竟然变的如此不真实……
秘密花园李家疃
舌尖上的美丽乡愁
李家疃是周村的后花园,有人说,如果要看最原始的周村,就去这里。
李家疃与济南市的章丘接壤,是周村的西大门,现存的200多间老屋子,几乎每间房子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墙上的青砖和斑驳的粉壁安详庄严。19世纪初,李家疃有很多人到南方做绸缎、布匹生意,由于周村丝绸的质量和名声,他们买卖兴隆,财源亨通,而所赚银两大多用于在周村买土地、置房产。半截巷,过街楼和节孝牌坊相继被建立在这方土地上,见证光阴的故事。
李家疃隐藏着众多秘密的富人花园,最大的两处分别叫“南寺”和“怀隐园”,园内的假山池沼、奇花异石,所用材料大多由江南购运。两园之间矗立着许多明清四合院,风格端庄稳重、雕花精致细腻,让人不禁想起那句“庭院深深锁闺怨”的诗句。每座院子都有宽敞的正院、偏院、套院、穿心院、跨院,几进几出,称为“九连环”。周村县志记载,门庭森严的四合院都是豪门家族的居住地,巷道和门楼把建筑连接在一起,代表的是家族割舍不断的情义。
当然,李家疃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建筑遗迹,还有那关于味蕾与嗅觉的记忆。
比如那缕周村芝麻烧饼的香味。只有香、酥、薄,用胡饼炉烤制,才是正宗的周村烧饼。它的祖先是胡饼,胡人携饼东行到此,遇到当地卖焦饼的师傅,改良后成就了这段良缘。一个小小的饼,能读出一座古镇的历史——它的年龄几乎与古镇一样古老。
刚刚出炉的烧饼有巴掌大小,略略焦黄,正面一层密密的芝麻,背面布满了酥孔,捧在手里暖融融的。芝麻与面粉烤熟之后的香气直钻鼻子,信手捧一叠,轻如树叶,入口嚼起来的声音,类似秋风吹过白杨树梢……
聊斋先生蒲松龄,一生除31岁时南游一年,其他时间都生活在家乡淄川及周村城西的毕尚书府,一生饮食不离民间——蒲松龄一生清苦,周村烧饼便是当年常食之物。他曾为烧饼写了篇《煎饼赋》,详细描述了烧饼的制作及特点。在他优美的描述下,那寒酸清苦的饮食也美妙了起来,烧饼不仅是果腹之物,似乎还形而上地成为一种精神意象。
再如那著名的“酥锅”。酥锅与节日相关:周村进入腊月后,人们往往先祭灶王爷,然后蒸年糕、花卷、豆包、馒头,最后的主角就是全家吃酥锅。酥锅容纳了田野的味道,湖的味道,还有海的味道——属于田园的白菜,属于湖水的白莲藕,属于海的海带、刀鱼,还有豆腐,猪脚,鸡肉,牛肉……正宗的酥锅,要熬制十几个小时,才能把这些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小火炉上的砂锅,不仅煮出了流芳百年的美味,更煮出了一份平实的世间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