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鳞爪

2014-09-10白逸凤

旅游纵览 2014年5期
关键词:阿里山

白逸凤

近年来,跨越海峡和政治的隔离,挽起同胞的双手,大陆和台湾的联系愈加紧密和亲切。如今两岸互通,相互走访,像串亲戚一样便捷,使我有机会踏上宝岛台湾,领略那里的文化和风情。走进台湾,日月潭碧波在心中荡漾,阿里山林涛在耳边回响,还有那些价值连城的国之宝藏,多姿多彩的海岸风光,带有一点淡淡的乡愁,熟悉而又亲切。

到台北看故宫

我自小在承德避暑山庄的墙外长大,这座清代的皇家园林,被文化学者余秋雨称为“一个王朝的背影”。作为一名满族后裔,我对这里的山石亭榭都了如指掌,而对它的正面原型,却疏于了解,有些还很陌生。弥补这个缺憾,一直是心中的情结。

有种说法,中国的故宫博物院有两座,一座在北京,一座在台北。北京故宫近在咫尺,可以像访邻居,逛市场一样便捷,而去台北故宫博物院看看那里的收藏,惦记了非止一日,终于有一天,我和三位姐妹飞抵台北,圆了盼望已久的梦。

台北故宫博物院建于1962年,建筑设计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形式,淡蓝色的琉璃瓦屋顶覆盖着米黄色墙壁,洁白的白石栏杆环绕在青石基台之上,风格清丽典雅。这是一座仿照北京故宫样式设计建筑的宫殿式建筑,1965年新馆落成,1966年启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后改为国立故宫博物院。

1948年,时出任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政务次长兼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秘书杭立武,受命用“中鼎号”运输舰将700多箱国宝由南京秘密运去台湾。1949年,杭立武又接到了蒋介石的严令,不惜一切代价将存放在重庆的大批古物运往台湾。

台北故宫收藏着60多万件艺术珍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和原热河行宫(河北承德)的精藏,以及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赠的文物精品,从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到中国历代名家字画;从商周的铜器,到世上最精美罕见的器物。这批文物占了全中国文物精华相当大的比重,具有无可比拟且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凝聚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宗教、艺术和民族思想最闪光的部分。 博物院经常维持有5000件左右的书画、文物展出,并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特展。馆内的展品每3个月更换1次。

当参观到镇馆之宝之一的翠玉白菜时,我叹服工匠的奇思妙手,化腐朽为神奇的雕刻,只可惜美中不足的是白菜上的虫须折断了。馆内不允许拍摄,我身旁一位漂亮的小妹因为太喜欢,偷拍了翠玉白菜的照片,被工作人员叫到一旁强制删除了。

无论是哪个展厅,都是一排排长队,因时间不够用,只能小步并大步,走马观花地扫描着每一件珍玩。有相传宋高宗最喜爱的两件汝瓷《青瓷奉华纸槌瓶》和《青瓷奉华碟》及其他绘画和书法佳作;有选自苏东坡《后赤壁赋》的《雕刻榄核小舟》;还有以独特书写风格书写中国最早领土议和契约的《散氏盘》、铭文最多的海内三宝之一《毛公鼎》等重量级藏品。

如果说北京故宫先有辉煌建筑后藏入瑰宝的话,当然建筑本身也是艺术瑰宝,台北故宫则是先有瑰宝而后盖起了外壳。北京故宫像一个饱经沧桑的族长,台北故宫则是一支暂时漂泊离散的族人,但愿这个大家庭有朝一日阖家团圆。

山之上,树有殇

短短的台湾行期间,在阿里山见到了一种树——红桧树。台湾人奉它为神木。我查了资料:红桧,柏科扁柏属,长绿乔木,为东亚最大树种。材质优良,色泽美观,香气宜人。分布在北美、日本和中国台湾的阿里山一带,极为珍贵。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人很快便在阿里山发现了大片的红桧林,他们通过法律停止了对本土红桧树的采伐,转而开始对阿里山的红桧进行疯狂地盗伐。为实现这一罪恶目的,1906年始,当时日本政府在山高路险的阿里山区修建森林铁路。做个比喻:火车上阿里山,比火车上八达岭难度更大,因为这里海拔更高,山道更陡。因而,在坡度最大的路段,采取了进两步退一步的Z字形铁轨上山。阿里山上山空间距离不过15公里,而火车绕山跨谷钻隧道到海拨2450米时,却要行驶72公里,加上到其他支线铁路总长达1000公里。有了铁路,又从美国定制了大型砍伐捆装设备,可想日本殖民主义者当时下了多大的本钱。自1913年阿里山铁路竣工后的短短30年间,他们共砍伐了30多万棵红桧树,使绝大部分两三千年的古树毁于一旦。了解阿里山的历史以及劫难,每一个国人都会心疼和难过。

前往阿里山国家风景区,我们的旅行车随山路上行,路旁满是绿油油的茶树,车前方浮现着大大的云朵,台湾特有的小地域气候在山上尽显无疑,气候变幻莫测,一会儿下雨,一会儿停。到了海拔2136米处的停车场下车,眼前又是漫山云雾,烟雨迷蒙。远眺高大的林木如国画的泼墨状,层次分明。置身阿里山原始森林之中,令人心旷神怡。当时我想,如果能长久居住在这里该有多美。

我们走上樱花步道前行,看到很多老树被盗伐,树身已去,巨大的树桩多数依然活着。苍老遒劲的根蟠龙似地紧紧抠着阿里山的岩土,由于根未死,接着地气,树桩上生发二代三代甚至四代新树。这些顽强的新生命与枯而不死的巨桩生长在一起。这里的原住民信奉树神,经常有人祭拜,好多大树根上有红布条一层层围着。途中听导游介绍,许多巨树都被取了很好听的名字“光武桧”“千岁桧”“三兄弟”“四姊妹”“象鼻木”“三代木”……大约走40分钟,来到“三代木”神树前,在一侧的说明中看到:“由于三代同一根株,枯而复荣,故名三代木。其第一代是横倒在地的古老树根,已有1500年。在它枯死后经250年,一棵种子偶尔飘落其上,借枯树养分又长为第二代。二代木根老壳空,经300年又生三代,枝叶茂盛。”再向上行走在巨木群步道,最引人注目的“香林神木王”,“身高”45米,“胸围”12米,已有2300“岁”,游人纷纷留影。

阿里山是台湾中央山脉中部十八峰的总谓,平均海拔接近3000米,为台湾三大林区之一。我注意了一下地图,进山的地理位置应该在北回归线附近,森林自下而上呈热带、亚热带、温带垂直分布,而我们也经历了一天里阴晴雨雾的变化。也就是这一特殊的气候涵养了这座大山,而大山又以特别的温润培育出了千年红桧这样名贵的树种。为了展示幸存的古红桧树,1986年,台湾地方开始辟建巨木栈道并立档编号供游人瞻仰。目前,树龄约2000年上下的红桧只有40余棵,终究成为阿里山的一道几近消失而弥足珍贵的风景。如今,老树再生,使人敬慕。令人欣慰的是阿里山森林公园成立后,人们在山上成片栽植红桧树,现已长成一人合抱粗的大树。山中有诗《神木颂》:“此木卓绝世所稀,支持乾坤无倾覆。”

不知不觉,走到了神木车站,看到老式的木制尖顶的票房,木制长廊的站台,两条窄轨幽幽地铺展着,由大山间悄然而出又隐入山林。导游介绍,上行火车沿路上山的风景更美,因时间长成本高,所以我们进山时没有选择火车。回程旅行社安排我们坐上了森林小火车,车厢很窄,极袖珍。坐在里面的我心情极为复杂地想:当年日本殖民主义者就是用这种方式将砍伐的30多万棵红桧树运下阿里山,掠夺到他们国家建造神社,既然是神木,离开本土去服役还能有神灵保佑吗?难怪以后的日本在二战中落得个天谴人怒的惨败下场。大约7分钟,小火车抵达阿里山车站,我们返回大巴。挥手告别阿里山,耳边回响的是台湾歌曲“高山长青,涧水长蓝”的旋律。

中横公路——人造工程的奇观

台湾在过去几十年间经济迅猛发展,曾被冠以亚洲四小龙之一。如今,让台湾人引以自豪和骄傲的是位于世界第三高建101大楼,世界级别的高雄大港,东海岸的亚洲最大水泥厂。依我看,宝岛台湾最值得一提的人造工程是穿过太鲁阁公园的中横公路。

抵台湾第5天,我们的旅行大巴途经花莲继续向北行驶了几十公里,车子进入太鲁阁公园景区。这里人车分离,车辆单走,在前方等候游客,游人则下车,沿步行道游览观光。导游介绍说,旺季时太鲁阁公园每天接待数千计的来自大陆和海外的游客。太鲁阁,取自台湾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意为“伟大的山脉”。山体岩石是台湾地质史上最古老的大理岩层,长达20公里的太鲁阁峡谷是世界上最大规模最独特的大理石峡谷景观。在伟大的山脉中居住着太鲁阁人,他们信奉彩虹神灵。最初听到“太鲁阁”,我误把它当作一个人工建筑的“阁楼”呢。原来这是由当地原住民的一支——“太鲁阁族”族名的音译而得来。

太鲁阁这段自西向东贯穿台湾的中横公路,修筑时工程队付出了感天动地的艰辛与牺牲。人类创造的历史业绩与这里独特的景观联系在一起, 使到此观光者对这里增加了一份敬意和感动。

据景区导游介绍,中横公路横贯台湾东西,东起花莲县的奇莱山,西至台中县东势镇。上世纪50年代初,台湾请来了欧美联合建设顾问团,他们六七十人转了一个多月,花了相当于3.5亿元新台币,最后交了个小报告,说这一带沿途山脉险峻,地质破碎,难于修路,建议放弃筑路计划。台湾又请来了日本专家,日本占领台湾50年,对这一带地质情况很熟悉,专家表示他们可以帮助修公路,但公路修好后必须交给他们管理,真是殖民主义之心不死。最后台湾决定自己修这条公路。他们将公费留学学建筑的学生召回,带着帐篷、大米,走了3个多月把筑路方案定下来。1956年7月7日,台湾成立“横贯公路工程总处”,负责中横公路的开路、规划、建造、铺路等工程。开工典礼分别在东、西端一起举行,每天有五六千人同时在高耸险峻的大山里作业,开路工人使用的工具就是铁锤和炸药,在悬崖峭壁上,在坚硬的大理石岩层之间硬是用人工开凿建造出长达20公里的隧道。中横公路全长192公里,完工日期比预定的提早半年,整个工程用时3年9个月18天,在1960年5月9日开放通车。

我伫立在中横公路边,看着同行的朋友们纷纷拍照,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中华民族的开拓精神,可追根溯源到上古,“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但那毕竟是传说,是人力无法征服自然力时超现实的神话想象。只有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都江堰、青藏公路、红旗渠,还有中横公路这样的人造工程,才是现实的物质存在,是龙的传人劳动创造的结晶。

猜你喜欢

阿里山
云雾中的阿里山
云雾中的阿里山
“大陆阿里山”春正浓
阿里山
游阿里山
教学游记散文不妨增添一些趣味——以《阿里山纪行》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