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一步能够走更远
2014-09-10庄锡华
庄锡华
高歌猛进、勇往直前——这些催人奋发进取的声音,听闻之后谁能不怦然心动?然而,进就要争,为国家争、为民族争、为道义争,无可厚非;为自己争,争名、争利,却要另当别论。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不必事事争、处处争,得让人时须让人。但进的好处总是很实在、很诱人,因而能够适时选择“退一步”的人就显得格外难得。
知退、善让的古人蔺相如受人尊敬,与人性唯知进、不愿退有关。假使蔺相如与廉颇硬碰硬,将相失和,赵国本是弱国,大敌当前,其后果可想而知。蔺相如深明大义,对寻衅的廉颇处处退让,这一退,退出了将相和,退出了国家安定。而清代高官张英的一首七绝“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更是道出了一段因退而和的佳话。
在利益、荣誉面前懂得谦让,肯退一步,最能体现人的品格。西晋时的刘寔专门写了《崇让论》,称赞退让是一种美德。反之,应退不退,一味地争、一味地进,见好处就要,有名利就上,肯定会把人际关系搞得很紧张。
近期,我国GDP增速放缓遭到热议。其实,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经济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并非任何时候都是越快越好,超过了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快就无法持续,慢一点就能稳一点,退一步才能走更远。放慢经济发展的节奏,以提高发展的质量,是一種健康的发展思路。积极处世的态度没有错,但它与盲目蛮干、徒逞匹夫之勇不是一回事。缺乏进的条件时就得退,该退的时候,要有决断,以退为进。毛泽东同志在江西创建根据地时,和战友们一起制定了一个十六字的军事原则: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力量对比悬殊,敌众我寡之时,硬拼是取败之道,退则是为了集结力量、寻找有利战机。毛泽东因此以弱胜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由此可知,积极进取的处世方式应当包含知所进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人生智慧。“不可为”是受客观条件、主观能力的限制,而退——“不为”,是为了创造有所为、可以为的条件。
我认为,面对复杂环境,人应当随时有退的心理准备,该退不退,必受其累。直线式的、超越阶段的发展进步是不现实的。上世纪50年代“大跃进”的失误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当时中国刚刚结束了长期的战乱,经济落后、民生艰困,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的要求很迫切,但“十年超英、十五年赶美”的口号就完全脱离了国情。上级定下高指标,下面做不到,只好造假,给国民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可见凡事都不能一蹴而就,前进应讲究节奏,发展要顾及平衡。
前进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因而要“知所进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邸志坚摘自《光明日报》2014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