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画幅摄影与古典印相:上帝通过眼睛告诉我们什么漫谈小孔成像

2014-09-10孙诺

摄影世界 2014年7期
关键词:寒武纪针孔底片

孙诺

做古典工艺印相的这些年里,每当影像的浅影,尤其是湿版银盐图像在玻璃版上显现之前,我都要在胸前认真划好几遍十字,虔诚地祈祷这一张可以成功。本来从小接受的唯物主义教育让我在生活中是个无神论者,可是在面对古典工艺的种种困难以及不确定性,我不得不相信命运,不得不一再祷告上帝,请求他百忙之中抽空再赐予我一件“作品”。

这些年,在与西方基督徒的一系列交谈中,我发现他们论证上帝存在的一个关键证据是:眼睛这么精巧而复杂的器官是怎么来的,无论如何也不是进化论可以解释的,一定是上帝的苦心积虑,妙手偶得。有一天,移居欧洲多年,从来不信神、不拜佛的老舅跑来一本正经地对我说:“我们人类直立行走几十万年,手和脚都在不断进化,脑子也越来越好使了,眼睛却是由上帝创造原装的。”

科学家们的研究似乎也提供了更多佐证。2004年,德国海德堡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发育生物学家Detlev Arendt和Joachim Wittbrodt发现岩虫(Platynereis dumerilii)的眼睛里有和人类完全一样的锥形細胞和杆型細胞感光受器。而岩虫这种海生环节动物是一种从寒武纪(Cambrian,是显生宙的开始,距今约5亿4千2百万年前 - 4亿8千8百万年,编者注)到现在五亿年中几乎没有变化的活化石。五亿年前的寒武纪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谜,我们找到的化石最早就起始于寒武纪,再往前,地球的生命纪录里是一片空白。大概是寒武纪之前仅有的软体动物,无骨骼留不下化石,所以达尔文的进化论其实没有起点,可以说是凭空开始。在寒武纪,所有动物的祖先一瞬间全出现了,它们很多复杂的生物结构,包括眼睛,除了万能的上帝还能有谁创造得出来?

与上帝创造论不同,目前有一种尚需要化石证明的进化论推论假说:在漫长的生物进化之路上,能够有固定进食场所和固定休憩场所的个体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这个假说说白了,就是能经常找到食物繁茂的地方用餐,再回到隐蔽安静的地方睡觉,生育的那些“谨慎型”小虫比四处撞大运生活的小虫活得长些。这就需要它们能找到路并有方向感,进而需要它们至少有感受光的能力。我们试一试在阳光下伸出手臂,特别是盛夏,很容易就能感觉到光大致从哪个方向来,但不精确。生物进化讲究效率,如果小个头生物有一个细胞专门感受光线,那么肯定既经济又高效,但是只是感受到光的方向却感不到角度,一样无法定位。于是为了吃饭活命,高级一点的动物的感光细胞就可能有了下列进化:

左边图的感光细胞在进化中自我凹陷以获得光线具体而精确的方位角度,右边是覆盖在外的表皮细胞进化成“透镜”以汇聚更多的光线。右图最下,表示最后得到的进化结果,也就是现在动物的眼睛结构。而如左图最下所示,眼睛发展到这一步就已经是一架小孔成像相机了。

小孔相机是谁发明的?要我说,如果非要有一个人的话,那就是上帝。人类只不过在一步步地模仿上帝造物。

小孔成像是人类最早观察到的影像。传说在北非的沙漠里,阿拉伯商队白天休息时会在自己的黑色帐篷壁上戳些小洞,这样外面的世界透过小洞可以映射到帐篷的另一侧,商人们既使休息时也可以看到他们的货物和骆驼,以免被偷或恶意便溺。我国春秋时期的大家——墨子在公元前400年就用文字记述了小孔成像。在西方,公元前330年亚里士多德也观察到了同样的事情。小孔成像的历史不可谓不久,可它却也几乎是古典工艺复苏运动里最晚重新发展起来的摄影技艺。原因很简单,光靠小孔投射的光线实在太弱了。看到容易,拍下来就难了。只有时代进步了,感光材料感光能力相当高了以后,才有可能把它如实记录下来。

现存最早的一批小孔成像照片是由有着“考古学之父”美称的英国人福林德斯·皮特里(Flinders Petrie 1853-1942年)于1881年在挖掘埃及吉萨金字塔时拍摄的。有意思的是,这位考古学大家既有钱又有技术,却没有去购买一架当时已经成熟的带镜头的干版相机,而是自己研究、设计制作了一台3×4英寸底片的针孔相机专门来拍大金字塔,记录他的重大考古发掘工作,柯达公司甚至还为他专门制作了一批底片。大概他觉得光线只有不经过玻璃而直接作用于底片才真实可信吧。

针孔相机结构极其简单,一个暗盒,打一个小孔就可以拍摄了。但它又有些复杂,看似随意的一系列组合其实通过复杂的公式计算得出。针孔的大小、焦距的选择、底片的大小、以及曝光时间都有公式计算。只有在一切都合适的时候才能得到一张比较清晰的照片,否则都是模模糊糊的。好在它的成本很便宜,十九世纪末便有好多家公司都在生产这种不用镜片的廉价相机,一时风靡全世界。

以下是四种最广泛实用的最佳针孔孔径和对应的焦距、光圈数据表格:

不过好景不长。1888年,乔治·伊士曼推出了名为“The Kodak” 的带镜头小相机,内装能拍摄100张照片的胶卷,总共才卖25美元,瞬间席卷市场。小孔成像相机不是对手,只能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二十世纪初,便宜实用的塑料大行其道,从塑料机身到塑料镜头,相机比胶卷还便宜,小孔成像相机干脆彻底消失了。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终于有人受不了越来越快的“快餐速食世界”,回头寻找摄影的本真,重拾上帝之眼。有个叫保罗·治奥利(Paolo Gioli)的意大利艺术家用金属纽扣等小孔拍摄了一系列作品,让小孔成像摄影术起死回生。不过,小孔成像摄影再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人们想出了各种招数创新。有人倾斜底片,有人扭曲底片,有人用漏勺、易拉罐拍摄,有人用空鸡蛋壳拍摄,甚至有人直接把底片放在嘴里,用自己的嘴型做针孔,撅着嘴唇就把照片拍了。也有人在地上挖个圆圆的坑,里面铺满底片,盖上盖子,以广角形式拍摄林中的天空。有人使用冰箱,有人改装货车,更有人把房间直接当作相机拍摄巨大的小孔成像照片。目前所知最大尺寸的照片就是用小孔成像法拍摄的,尺寸大约是三十三米长,十米宽,在一个F18战斗机机库里完成。拍摄的针孔直径只有6毫米,比耳朵眼都小,这要用镜头拍摄,镜头得做多大?

在没有相机的时候,上帝就将小孔成像原理连同人的第一感知器官——眼睛,赐予了这个世界。今天,摄影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修养,是对自己和世界的认知和判读、是聪慧“见性”的过程而不再只是一种简单的视觉结果,也就更可以不再拘泥于大工业产品相机了。飞出小孔,摄影由此无比自由。endprint

猜你喜欢

寒武纪针孔底片
一起来探案
清江生物群——探索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秘密的新窗口
寒武纪:怪物元年
一座城的70年时光底片
汽车电泳漆膜的缩孔与针孔
针孔问题该如何处理
保护光明的“底片”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社会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