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林书话:向所有的“一次”相遇致敬

2014-09-10纳塔

摄影世界 2014年7期
关键词:摄影

纳塔

记得听那些“老文艺青年”们说过,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凭借电影《德州巴黎》拿下1984年戛纳电影节大奖之后,这部电影还有幸来到国内公映。还真有点想象不出,在中国的1980~1990年代,在一间间大礼堂般的影院里,还不富裕的年轻人,看着影片中的男主人公一把大火点燃自己的家时,他们的表情。而在我第一次看到它时,已是影片问世20年后,那阵刚上大学,并不了解文德斯什么“电影大师”的头衔或者什么“德国新电影”流派,只记得在下午的一节电影美学课上,在垂坠的蓝色窗帘和此起彼伏的鼾声中,简陋的投影屏幕上出现的那条一望无际、热气蒸腾、没有尽头的公路,一下子敲进我的脑袋,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后来,也陆陆续续看了文德斯的另外一些电影。第一次印在脑海里的公路,仍然以各种面目出现——《爱丽丝城市漫游记》开篇中男主人公倚靠的海边栈道,《公路之王》中从汽车后视镜反射的泛起尘土的德国乡间公路,抑或《美国朋友》中,城市间光怪陆离闪着绿色荧光灯的高速公路……而电影中的很多镜头视角,也都是对准路,以及路两边不会说话的物。

路,与路两边的人与物相遇,彼此照亮对方的一瞬间,或许是文德斯从未直白表述的一个命题。

“有一次……童话总是这么开头的。”为了向路途中这些“一次,就是唯一的一次”相遇致敬,文德斯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在2003年,文德斯将自己在全世界各地旅行路上,在电影选景、拍摄途中拍摄的照片整理出来,附上一些短诗般而又近乎白描的文字,并亲自参与设计,制作成一本叫《一次——图片和故事》的图书(下称《一次》)(该书于2004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国内出版,2014年由后浪出版公司修订后再版,补充96幅摄影作品以及17篇文字)。

这本书像是文德斯写给自己的童话故事,照片拍摄的都是他所遇到的那些寻常或者不寻常的“有灵之物”,带有浓重的“文德斯趣味”:500年历史的阿尔卑斯山农庄小屋,一棵猴面包树下的乞丐,丢失了翅膀的飞机,废弃的汽车影院,兰萨罗特岛,欧罗巴大陆,威尼斯,圣地亚哥……翻开下一页,一帧一帧的照片,总让人出乎意料,他心中有一条路,原来是通往那里的。

在《一次》这本书翻译到中国时,文德斯对译者说,为电影找景,他一般是脑海里先有了故事,地点只是附在其上,摄影却是不同,地点自己讲故事;拍摄电影必须不停地交流,而摄影正相反,是一个倾听者的工作,独自一人更好。在他的摄影旅程里“孤独”一直都是非常幸福的状态——这状态包含着最大可能的开放和坦诚。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带着相机旅行,即使是在澳大利亚50度的高温天气,热得都抓不住徕卡相机时,他还是会对着在艾尔斯岩面前给他“引路”的小狗拍照(后来这张照片被他用作《一次》的封面)。

书中的照片还有一个特殊之处,不同于“决定性瞬间”的单张抓取,不少照片是成组出现,有些编排让人想起电影中的蒙太奇剪辑,对于这种“很电影”的摄影方式,文德斯在书的开篇中写下原因:“每张照片,存在于时间里的每个‘一次,都是一个故事的开始,每张照片也可以是一部电影的第一个镜头……下一张照片, 就是这个故事发展的踪迹。”

照片被标记上时间的维度,在上一秒与下一秒之间,观者被诱导着顺着影像想象,那些在路途中不期而遇的对象,和它们自身的生命轨迹;而他拍照的一刻“就像子弹射出枪膛,强大的反作用力推人往后一样,摄影者在按动快门的同时,也会受到向后的一击,作用在自己身上。这让每张照片都成为一张双重影像:既有被拍照的对象,也有或多或少可以看见的,照片后面的对象——拍照瞬间的摄影师本人。”

就像电影中两条并行的线索,突然在高潮中交汇,彼此的生命轨迹在一瞬间因互相观照而发亮,文德斯痴迷于这样的瞬间,或许也是为什么文德斯将这本集旅途摄影和诗意文字于一身的书定名为《一次》。

显而易见,这些照片无法从技术角度,或者用“好、坏”这样简单的形容词来评价,就像童话故事中最重要的不是科学原理而是充满浪漫的幻想,它们的价值可能更体现在灵光一现的趣味上。这本书不仅仅适合那些对摄影感兴趣的人来阅读,电影爱好者也能在书中看到不少殿堂级导演不经修饰的“私房照”——黑泽明、戈达尔、大岛渚、贾木许……他们曾经在路上与文德斯偶遇。这些难得的照片,配上文德斯那自言自语式的图说,让人脑海里一下子就能浮现出洗完照片的文德斯,仔细端详它们时狡黠一笑的样子。endprint

猜你喜欢

摄影
摄影精选
梅(摄影)
摄影冷知识知多少?
夜垦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