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利用,三加强
2014-09-10沈海红
摘 要:“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这是语文教学人本思想和人文精神的体现,也是语文老师在发挥本学科育人功能时所要达到的一大目标。本文拟从品性熏陶、认识自我、情感疏导三个方面来谈谈语文老师如何通过语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关键词:人格教育;健康人格;情感熏陶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对人的要求也在提高。如何才能使每一个时代新人都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如何才能让每一位有志之青少年健康成长呢?新近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即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是教育发展的一次大飞跃,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
那么如何开展人格教育呢?就语文教师来说,紧紧抓住学科的人文性特征,通过情感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是很好的方式。
一、利用教材和课堂,加强品性熏陶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所以课堂教学应是语文教师开展人格教育最好的场地。而最新的苏教版的教材增添了许多昭示人类崇尚的精神内涵的课文,例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帕斯卡尔的《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所以,我们教师若能在我们的课堂上利用好这些有着浓厚的人文特色的人格教育的资源,那么就可以奠定学生人格熏陶的基石。
1.备课时要注意人格培养目标的设定。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同时要得到全面发展。他所说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智力、性格、意志、情感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将人格教育作为教学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绪论〉》可设定学习达尔文坚持真理,尊重客观事实,谦虚谨慎、深入细致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可为学习其忍辱负重完成巨著的坚强毅力。
2.开讲时注重情感引导。阅读心向是指学生阅读课文之前在心理上具有的准备反映倾向,即阅读愿望、阅读动机、阅读心境和阅读兴趣的意向准备状态。这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在上课之前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即常说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例如,在教《山居秋冥》时,上课前3分钟,给学生描绘一幅清新动人的山间秋景图,让学生在描述中,自然而然地陶醉于作者笔下的这一田园风光中,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陶冶自身的情趣,激发他们的爱祖国、爱生活的热情。
3.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体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人们接受信息渠道的“阀门”,在缺乏必需的“丰富激情”的情况下,理智处于一个昏睡状态,不可能进行正常的工作,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反之,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从而激起学生的情感反应,则定能增加学生的内心体验,对他们形成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起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例如上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时,让学生反复朗诵体现作者对人生进行思考的这些语句及母亲默默注视儿子出门和去园中寻找儿子的情景描写语段,在体会作者的挣扎与痛苦,体会母亲的矛盾与斗争中,使学生受到启迪:身体可以残废,但人的精神不能残废;母爱有时是不张扬、不外露的,需要为人子女去细细体察,去设想,去感受。
二、利用课外阅读,加强自我认识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讲到:“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味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这些提醒我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他们推荐好的作品,开展阅读活动,这是语文老师的职责所在,而且在本人看来,阅读有文化品味、有精神内涵的作品,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可以感动学生、激励学生,让他们认清自身的性格弱点,不断地完善自我人格,提高自身素养。所以,对于自卑的学生,我会推荐他们去阅读《成功是一种选择一种决心》;对于散漫的学生,我会推荐他们读《没有任何借口》;对于耐挫力差的学生,我会推荐去读《苦难中的生存》……
推荐好的文章,给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增加一个筹码,增加好文章的阅读量,为学生的明天添加一份信心。“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多读文章而愈益坚强。”
三、利用人格魅力,加强情感疏导
语文老师要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除了加强品性熏陶与自我认识,还必须像班主任一样,熟悉和了解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所以,教师要敦促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首先要善于和学生交往,要多与学生交谈,并在平时的交流中,促进彼此的了解,为情感流通打通关节。
基于对此的认识,我十分注意发挥语文老师特有的细腻感情来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重视他们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体验、见解,鼓励他们抒发自己的独特见解,运用各种方式来与我交流他们的想法,同时也虚心地听取他们对我的意见与建议,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期为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创造扎实的环境基础。也正是在这种平等融洽、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学生与我无话不谈,什么同学之间闹矛盾,成绩退步,父母翻看自己的信件等等,在感到烦恼、苦闷无法纾解时,他们都会通过各种形式,特别是以随笔的方式,向我倾诉。这无疑是给了我很多契机,对学生的性格、品德、爱好等各方面进行及时有效地指引、建构。
总之,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而且是思维的工具,更是做人的工具。惟有将语文教育的养料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我们的语文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同样,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也不仅仅是个别心理辅导老师的职责,更是我们每一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心理研究》 马笑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复兴失落的人文教育》 张红霞 《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6月
[3]《课堂教育心理学》 美国·林格伦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作者简介:沈海红(1979-9),女,工作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第九高级中学,职称中学一级,研究方向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