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识的颠覆、小世界网络和主题投资

2014-09-09王少成

股市动态分析 2014年33期
关键词:圈子常识信仰

王少成

相信以便理解。——奥古斯丁

回顾今年以来的A股市场,给我造成最大的困惑是常识感的丢失。不管什么样的守正投资策略基本都被打脸,而不论多么拙劣、出奇的投资策略其效果似乎都还不错。以往可以依赖的经验和常识,不仅没有营养而且开始变得有毒。

我们知道,任何知识都是基于常识的二次建构。我想,常识感丢失的原因也无外乎两方面:一方面,可能是市场主流人群的更替,新的人群有自己的传统和常识。比如过去一年以来不断涌现出来的成功的市值管理案例和更多处于进行时的市值管理行为,都预示着二级市场决定性力量的迁移;另一方面的可能性是,转型背景下,二级市场现有投资者整体完成了一次适者生存的文化突变——已有的常识已被颠覆,而拒不接受新常识的个体将会被逐步淘汰。常识的颠覆何以发生?我也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是分析一下二级市场投资者之间的网络链接特征似乎可以帮助理解。

我们面对的市场是一个典型的反馈网络。投资者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反馈的,还是网络的。人类社会的网络,依据媒介大致可分成三类:一是货币媒介的网络,比如依据经济利益形成的实体分工网络;其二是权力媒介,比如科层制的官僚系统、舆论传播的网络;其三是情感媒介的网络,比如朋友圈等。对于二级市场来说,投资者间的网络媒介以经济利益为主,然而权力和情感亦不可忽视。特别是市值管理流行以来,越来越多的圈子呈现典型的小世界网络的特点:圈子内信息传播和分享明显加快。当圈子外的投资者看到的是可能性的时候,圈子内的投资者讨论的已经是确定性。

投资者的网络结构的变化决定了常识的变化。相信这样的论断,并非基于严格充分的论证,更多的只是通过简单的类比和直观的感受来确信。我们知道,在社会学领域有著名的费孝通命题: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就有什么样的知识;在经济学领域有新兴古典经济学派的杨小凯论断: 供需内生于分工网络等等,这些命题本质上是同构的。更重要的是,这个论断符合很多二级市场投资者的直观感受,并且既可以较好的解释当下的问题,又与以往经验和常识可以一脉相承,在未被明确证伪的前提下,这个论断和模型是有实践意义的。如果实际情况果真如此,那未来A股市场主题投资可能并非阶段性繁荣,而是具有了长期兴盛的市场基础。

提出的问题决定了求解的路径。如果我们无法回避主题投资,如何去应对便成了最重要的问题。主题投资对于我们这些以往习惯于传统基本面投资的人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获得主题投资的信仰——相信以便理解。缺乏主题投资的信仰,沿用原有的方法,基本上是缘木求鱼,事倍功半。投资信仰上,是否可以骑墙?我觉的这不是可行的选择。我的感觉是,由于每个人的价值体系都倾向于确定性的结构,否则会被持续的焦虑和认知失调困扰,不断的在自我欺骗和心理崩溃的成本之间权衡。信仰的切换,是此岸到彼岸的变化,似乎只能通过纵身一跃式的勇气来尝试突破。

在限定情境下拥抱主题投资,可行的路径可能是通过心理账户的区格,在严格限定的情景内,接受主题投资的信仰以及方法。我们以往的基本面研究,习惯性的采取外部人、客观视角,并且经常暗自持有基本面研究的优越感和“理论复杂性”的自傲。接受主题投资的信仰和方法,首先是选择几个严格限定的情景,比如行业终局展望最为确定的新兴行业;其次,在研究方法上,更多的采用移情的办法,深入主题投资的场景和圈子,体会局内人的观点和感受,重视投资逻辑的重要性、可理解性、传播性,而不仅仅是可计算性;最后,找到每个主题投资个案控制风险的办法。

猜你喜欢

圈子常识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近视600度以上,这5条常识务必知道
传说中的“圈子”
道同为谋,玩转谁的生活
回归常识
09年的black Ascot valention
超越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