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化解不良压力渐增
2014-09-09聂斌
聂斌
新一轮信贷风险已经显露,并给银行的经营带来较大挑战。上市银行半年报显示,不良贷款余额出现大幅增加,潜在风险仍未完全暴露,关注类贷款以及逾期贷款占比攀升, 银行的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大幅上升,核销力度明显加大, 同时由于核销转出力度较大,作为防范不良风险的拨备覆盖率指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银行业不得不调整经营思路,加快业务结构调整,由粗放向精细化管理转型,以顺应不利的外部经营环境。总体来看,不良仍处于可控状态, 经济基本面好转以及降息预期均利好实体经济发展,在存款利率市场化完全达成之前,银行业仍有一定时间消化存量信贷风险。
银行业不良率高企
尽管各银行加大了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力度,2011年以来,主要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仍呈持续上升趋势。2014年6月末,13家主要上市银行(不含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高达5506亿元,比年初增加762亿元。主要源于银行业不良生成率大幅攀升,截至半年末,8家上市股份制银行净新增不良占比达0.43%,由于新发生不良贷款较多,8家股份制银行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增加306亿元,增幅高达82.1%,受此拖累,净利润同比增幅仅14.7%,较拨备前利润增幅低约12.5个百分点。
从行业来看,不良率上升较快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以及交通运输等行业。数据还显示,不良有从对公贷款向零售贷款蔓延的迹象, 如平安银行(000001.SZ)6月末零售贷款不良率0.92%,比年初大幅上升42BP, 这一方面是因为在业务转型期,资产结构中提高了风险较高、收益较高的汽车金融、无抵押贷款的比重,零售贷款整体风险系数以及违约概率上升;另一方面不排除部分经营现状困难企业通过申请个人贷款将信贷风险从公司贷款转移至零售贷款,由于个人经营消费类贷款快速投放周期仍较短,潜在风险尚未完全暴露,因此伴随经济环境的下行, 未来仍存在明显的风险爆发不确定性。
存量不良压力仍是银行业心中的“大石头”,随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钢贸、废旧加工、造纸、光伏等产能过剩行业企业主“跑路”、企业破产以及抵押品重复抵质押,信贷恶化持续发酵,从银行分部报告看,部分分行营业利润同比大幅下降,甚至亏损,如浦发银行(600000.SH)浙江地区营业利润亏损高达5.34亿元。从区域来看,信贷风险逐步从沿海地区向内陆中西部地区扩散,如山西、广西等区域企业破产现象比较严重,引起当地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各银行当地分行加大了风险排查力度, 提前退出风险领域行业,以避免成为不良资产的接盘银行。
潜在风险管控压力仍非常明显,进入关注类贷款以及逾期贷款中的问题信贷资产规模大幅上升,6月末,股份制银行关注类贷款占比以及逾期贷款占比分别为1.62%以及2.28%,较年初分别攀升38BP以及63BP, 逾期贷款快速增长,银行只能通过借新还旧以及重组等非常规手段来适当控制不良贷款,以免严重影响报告期财务表现。
加大不良清收处置力度
伴随新发生不良的增加,银行信贷成本负荷加重,上半年主要股份制銀行信贷成本年化率后高达1.68%,同比上升63BP, 直接拖累银行经营业绩。各银行纷纷通过加大清收、核销以及打包处置化解信贷成本。上半年,股份制银行核销以及转出合计295亿元,清收20亿元,净核销损失275亿元,相当于损失了上半年净利润的20%。同时,拨备覆盖率指标出现明显下降, 6月末,股份制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35.3%,比年初大幅下降29个百分点,主要是新发生不良以及核销不断“侵蚀”拨备池,在银行收入增长不断放缓的情况下,该缓冲池逐渐向监管底线贴近,风险调控能力将持续下降。从半年报看,浦发银行、民生银行(600016.SH,01988.HK)、兴业银行(601166.SH)以及光大银行(601818.SH)拨备覆盖率比年初降幅超过40个百分点。由于不良率的上升,拨备贷款率有所提升,6月末股份制银行的平均水平为2.36%,已经接近2.5%的监管要求。
目前,部分银行在严重地区成立相关清收保全部门,通过剥离不良资产,加快消化存量问题贷款,将本轮系统性行业风险影响尽量降低,同时通过调整业务结构,寻找新的业务增长领域和抓手, 但处理过程仍需要相当的时间。
两种应对策略
总体来看,银行业存在两种较明显的应对策略,一种是“休克疗法”,如平安银行,尽量暴露潜在资产质量风险,其关注类贷款比率、逾期贷款比率以及不良生成率在股份制银行中均居前列,而同时拨备覆盖率以及拨贷比则处于较低水平。在风险暴露的同时,以激进的风格拓展业务, 促进收入高速增长,通过高收入覆盖潜在信贷成本。平安银行近两年营业收入、费用以及利润复合增长率明显领先股份制同业水平,综合金融平台联动效应带来产能释放,在收入来源、利差水平以及特色业务方面取得非常好的成绩。2014年上半年,其营业收入同比增幅48%,费用同比增长43.4%,费用中人力费用以及业务发展费用增长尤为快速,通过较多的费用资源投入,打通业务增长瓶颈,在平台背景下,代理业务、非标业务带动手续费收入超高速发展,非利息收入同比增幅高达107%,领先股份制银行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虽然不良爆发冲击较大,但由于营业收入的快速增长,弥补了信贷成本损失,净利润同比增长33.7%,增幅在股份制银行中排名第一。由于平安银行目前仍处于合并后的高速增长期,预计其将延续目前的激进业务拓展风格,通过新设机构以及规模扩张实现“逆袭”。
而以民生、浦发以及兴业为代表的银行则采用另一种应对危机的经营模式:压缩费用,适当放缓业务增长。在信贷投放方面,提高风险审批要求以及行业准入门槛, 差异化客户群选择,如信贷资源向事业单位、大型国企以及具有行业龙头地位的优秀民营企业转移, 进一步降低整体风险权重(6月末,股份制银行加权风险资产比年初增长7.5%,比总资产增幅低5.4个百分点,可见银行业资产结构正在向“轻资本”方向转型)。其中浦发、兴业费用同比增幅分别仅3.2%和4.6%,通过压缩费用列支,两家银行成本收入比均降至较低水平。同时,收入增长步伐也明显放慢,民生、兴业的营业收入上半年同比增幅仅11.7%和11.1%。另外,这些银行也在调整经营思路,如兴业在流动性宽松背景以及利率预期下行通道中,通过“长久期资产,短久期负债”模式,扩大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以吸收市场利率下行红利;民生则通过重点布局小微、社区金融以实现未来长远业务结构转型,降低负债成本,走特色化经营模式。
顺应周期,改变思路
由于中国银行业未经历实质性完整的经济周期,本轮经济波动给银行经营管理积累宝贵实践经验。长期来看,未来银行仍需坚持特色差异化市场定位与资本节约经营模式;短期来看, 中间业务收入、零售业务以及消费金融成为银行抗周期的重要发展领域。
首先,中间业务收入由于资本占用少,业务品种多样,收入来源多元,是各家银行加快发展的重点对象。上半年,股份制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达27.88%,同比大幅提高5.72个百分点,招商银行(600036.SH,03968.HK)、平安等提升尤其明显,在大资管、大财富管理时代,托管业务、理财业务、 代理业务相关手续费收入增长空间巨大。
其次,零售业务发展潜力巨大,由于零售风险资产权重低,且资产定价水平高, 成为各家银行转型的重点方向。从半年报看,各行以经营消费贷款为主力的零售贷款增长快速,占比逐步提升, 在贡献较好的利息收入增幅的同时, 也实现了风险回报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作为基于个人信用的零售贷款,在小额批量模式下,可以实现较好的资产质量管控, 降低不良发生概率, 该类贷款目前已成为银行主推的”创收”利器。
第三,内需消费作为民生工程, 具有持续增长空间,信用卡等消费金融领域已经成为银行新的收入增长点。
第四,在对公信贷投向方面重点支持高科技产业、涉农行业以及其他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相关行业。促进信贷绿色化,资源节约化,在国家信贷投向指引下,实现社会效益与银行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相匹配。
银行业通过本轮调整,将转变依靠资产高速增长拉动收入增长的粗放模式,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作为银行业生存的底线,是未来利率市场化后,决定银行经营生死存亡的最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