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探析

2014-09-09李然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城乡关系恩格斯马克思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思想是基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城乡对立日益尖锐的现状而提出来的,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主要内容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思想进行了简单梳理。现阶段认真学习、深入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思想,对于我们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确立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战略,党的十八大又提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格局。可见,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城乡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对基本关系,是一定社会条件下政治、经济、文化、阶级等诸多因素在城市和乡村两者关系上的集中反映。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高度重视城乡关系问题的研究,此时重温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别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产生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工业革命和城市化是其时代特征。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差距随之拉大,以至城乡的分割对立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但也由此孕育了城乡融合的萌芽。

第一,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以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为开端,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以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制代替手工工场,英国法国德国等几个主要国家的生产力得到了惊人的发展,创造出了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的生产力。同时,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也快速提高,主要表现为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数量的增加以及城市人口的增加。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中提到“在工业日益集中的趋势下,人口像资本一样集中起来,于是村镇变成小城市,而小城市变成大城市。”工业革命使得当时的资本和人口都迅速地集中起来,就英国来说,工业革命使得原本经济落后、人烟稀少的西北地区逐渐发展成为棉纺织业和煤铁工业中心,新的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迅速发展起来。与此同时,人口也迅速增长。1750年全国人口约700万人,到1870年猛增到2750万人,其中城市人口占二分之一。

第二,资本主义社会城乡对立日益尖锐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城乡融合的萌芽。工业革命使城市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而乡村的经济则发展缓慢,由于乡村的传统保守思想、交通信息闭塞等原因使得乡村不能像城市那样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的经营方式已经不再具有优势。乡村原有的农业经济也在大工业的重创下失去了原来的发展潜力,由于生产工具落后加之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农民又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生活日益贫困。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乡村被纳入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城市在政治上经济上对乡村的统治与剥削也越来越重,乡村的发展也日益依附于城市,城乡差距随之拉大,加剧了城市和乡村的对立。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虽然城乡对立依然存在,但是西方几个主要国家的城乡关系也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乡村中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大大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得到改善,为了满足城市的劳动力的需求,大批的农民纷纷走进城市,城乡之间的联系开始加强,城乡差别在一定程度上也开始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出现了城乡融合的萌芽。

二、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他们认为城乡关系是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最复杂、最难把握的一对关系,这一对关系的发展会影响到整个社会面貌的改变。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面认识城乡关系,他们总结了城乡关系发展的一般规律,并提出未来社会消除城乡对立,实现城乡融合的途径等。其主要观点有: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城乡关系由分离渐变为对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类社会的进步、城市的产生、城乡的分离和对立都可以归结为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生产关系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做出的调整性变化。社会分工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一种体现。“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商业劳动同工业劳动的分离。同时,由于这些不同部门内部的分工,共同从事某种劳动的个人之间又形成不同的分工”。[2]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人类历史上三次社会大分工,通过这三次社会大分工,私有制产生,商品经济也进一步发展起来,出现了商人阶级,结果便是导致了城乡之间的分工和分离。农村专门从事农业生产,而城市则专门从事手工业及商品生产。到了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生产力迅速发展,乡村逐渐被纳入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城市的剥削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开始利用特殊的经济政治地位对乡村的无产阶级进行经济上的剥削与政治上的统治。这种剥削和掠夺使得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并使乡村陷于贫穷和愚昧状态之中。这一时期的城乡关系进一步恶化,逐渐形成了“农业服从于工业,乡村服从于城市”的局面。

第二,城乡对立可以消灭,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城乡之间的分离乃至城乡关系的对立,都是生产力“有所发展但又发展不足”的必然产物。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消灭城乡对立并不是空想,正如消除资本家与雇佣工人间的对立不是空想一样,消灭这种对立日益成为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要求”。[3]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中,认为城乡之间的分离和对立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会逐渐消除,并且他们对未来社会的城乡关系作出了合理预测,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终会实现城乡融合。城乡融合,即“将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优点而避免两者的偏颇和缺点”。[4]城乡融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即生产力水平的普遍提高。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生产力在实现城乡融合中的作用。他们认为,城乡分离与对立就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有所提高发展不充分的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普遍提高,特别是重视大工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农业工业化,农村和城市都会得到较大地发展,城乡差别就会得到明显地改善,城乡之间的对立才能被消除。endprint

第三,实现城乡融合的途径。

首先,消灭私有制,变革生产关系,是消灭城乡差别的前提。私有制是城乡对立产生的根源,“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一切都将是废除私有制的最主要的结果。”[5]因此,只有废除私有制,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消除旧的社会分工才能逐步改变“农业服从于工业,乡村服从于城市”城乡对立的局面,从而实现城乡融合。

其次,合理布局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最先进的国家里采取的方法是: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进城乡之间的差别逐渐消灭。”[6]因此处理城乡关系的过程中合理布局工业和农业,妥善处理好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城市一般工业较为集中,长期这样发展下去会对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用地等各方面造成影响,可以将一部分工业迁至农村,不仅能为农村地区带来经济利益的收获,而且还可以减轻城市的负担。农村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依然要保持农业的基础性地位,要努力将工业文明的成果运用于农业生产之中,尤其要重视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改善城乡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重视城市的带动作用。城市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城市具有非常大的吸附力,资本源源不断地汇集在城市,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涌入,城市的范围逐渐向农村扩展。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原来的农村人口变为了城市人口,受到工业化、城市化的洗礼,使部分农民摆脱了过去的生活的愚昧状态。因此,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大城市的不断形成对于农村具有带动作用,在大城市的带动下,城乡之间的生活日益趋同,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三、结语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思想是基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城乡对立日益尖锐的现状而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思想为我们揭示了城乡关系由分离到对立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历史发展过程,并阐释了实现城乡融合的条件和途径。因此,认真学习、深入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思想,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所具有的重要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995 年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 第301 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 第6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1995年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 第313 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 年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 第240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 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第289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 第294页■

[作者简介]李然,石家庄铁道大学思政部在读研究生。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城乡关系恩格斯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国内在探讨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的突破口方面的研究综述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恩格斯服兵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