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西医结合治疗痛风50例临床观察
2014-09-09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蒙医院,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400
蒙西医结合治疗痛风50例临床观察
黄秀芹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蒙医院,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400
目的探讨蒙西医结合治疗痛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7例痛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及对照组47例,治疗组患者采用蒙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血尿酸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在改善血尿酸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蒙西医结合治疗痛风临床效果较好,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蒙西医结合治疗;西医治疗;痛风;临床观察
痛风为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尿酸结石形成[1]。本病多发于中老年男性,近年来我国发病率明显上升。西药虽能缓解症状,但复发率高,毒副作用大[2]。近年来,笔者采用蒙西医结合治疗本病50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对比,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2月至2014年1月经我院诊治的97例痛风病患者,其中蒙西医结合治疗组50例,包括男30例,女20例,病程2个月至3年,平均病程(3.5±0.9)年,年龄29~57岁,平均年龄(46.07±2.5)年;一般体型19例,肥胖31例,具有家族史13例,血尿酸高35例,正常2例,急性期24例,缓解期26例;对照组47例,包括男27例,女20例,病程3个月至2.9年,平均病程(3.7±1.2)年,年龄27~59岁,平均年龄(48.14±2.8)年;一般体型18例,肥胖29例,具有家族史17例,血尿酸高35例,正常5例,急性期19例,缓解期2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病例均符合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痛风关节炎诊断标准[3],同时符合蒙医药标准化编审委员会制定的《蒙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有关“图赖”病[4]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急性期给予秋水仙碱,首次剂量1mg,口服,以后每小时0.5mg,直至疼痛缓解,然后给维持量0.5mg,每日1~2次。布洛芬0.2~0.4g,每日2~3次。慢性期服用抑制尿酸合成的别嘌呤醇0.1g,3次/d,排尿酸药丙磺舒0.25g,2次/d,在治疗过程中使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定期测定尿液pH值,使尿pH值维持在6.0-6.8。治疗组患者: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蒙医辩证治疗,辩证时病症初期服用苦参-3、忠伦-5各3g,以后逐渐以那如-3(3~5粒),驴血-25味(9~11粒),白云香-10味(3g),僧登-25(3g)为主药,且应以僧登-4味(3g)为药引子,如果辅以黏可服嘎日迪-5味(9~11粒),影响白脉可服额尔顿乌日勒(15粒),嘎日迪-13味(15粒)等。根据分型:哈日型(血希日型):以僧登-4味(3g)为主,查干型(巴达干赫依型):以那如-3(3~5粒)为主,阿拉噶型(协日乌苏型):胡呼勒嘎日迪-15(9~11粒)为主等。以上药物辩证3~4次/d,两组均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
1.4 疗效评定标准[4]治愈: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好转:关节肿胀消减,疼痛缓解,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无效: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变化。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5患者治愈44例,好转4例,无效2例,治愈率88%;对照组患者治愈14例,好转20例,无效13例,治愈率29.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表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两组患者血尿酸的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血尿酸均有减少(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尿酸有显著降低(P<0.05),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酸比较表
注:治疗前后比较,*P<0.05 ;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P<0.05。
2.5 阴虚血瘀型 主要证候:小腹隐痛,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两颧发红,口燥咽干,月经稀少或经闭,或伴不孕,舌质黯红而干,脉细数。此证乃因素体阴虚或久病耗伤阴血,阴虚内热,灼阴血而成瘀,瘀热阻于胞宫、胞脉而致病。治宜滋补肾阴,活血行瘀。药用鳖甲、青蒿、生地、地骨皮等清虚热,山茱萸、熟地、黄精等滋补阴液,牡丹皮、桃仁、当归、丹参等活血化瘀。
2.6 气虚血瘀型 主要证候:下腹及腰或腰骶酸痛或坠痛,劳累加重,面色萎黄,少气乏力,月经量少或闭经,带下色白量多,苔薄,舌淡黯或有瘀点,脉细涩。此证乃因素体虚弱,或久病元气受损,气虚则运血无力成瘀;脾肾两虚则水湿不化为患,湿注下焦,与瘀血互结,阻于胞脉,伤及任、带两脉而致病。治宜益气健脾,化瘀散结。药以党参、黄芪、白术、茯苓、桑寄生、川续断等补气健脾益肾,当归、川芎、白芍、桃仁、牡丹皮、香附、延胡索等活血行气。
2.7 肾虚血瘀型 主要证候:少腹疼痛,绵绵不休,腰脊酸痛,膝软无力,白带量多,质稀,神疲,头晕目眩,性淡漠,舌黯苔白,脉细弱[3]。此证乃因久病及肾,命门火衰,下元虚寒,气血凝滞而成瘀。治宜补肾活血,壮腰宽带。药以杜仲、巴戟天、补骨脂、肉苁蓉、当归、牡丹皮等补肾活血,莲肉、白芍、山茱萸、五味子等固肾收涩止带。
3 讨论
在盆腔炎性疾病发展过程中,可因患者先天禀赋、生活环境、长期用药所伤、病机转化等不同,或兼夹湿热,或兼夹气滞,或兼夹寒邪,或兼损伤肾阴,或日久形成瘕瘕,但始终以“血瘀”为其核心病机。盆腔炎性疾病急性起病者,多因湿浊热毒内侵,与气血相搏,正邪交争,病情急迫,治以清热利湿解毒、活血化瘀之品。若失治、误治,迁延不愈,可能转化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后者则多由邪热余毒残留,但热势不重,与冲任之气血搏结凝聚不去,日久耗伤气血,虚实错杂,有缠绵不断、易于复发的特点,治疗上若一味重用活血祛瘀之品,则徒伤正气,于病无益,应以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为原则,在活血的基础上根据证型选用补益之品。临床上应谨守“血瘀”病机,辩明其所夹杂,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选方用药,从而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1]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17-323.
[2]薛静燕.盆腔炎从瘀论治6法[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7(5):435-436.
[3]张娟.黄健玲教授治疗盆腔炎经验总结[J].中医临床研究,2012,4(5):89-90.
R291.204
A
1007-8517(2014)15-0008-02
2014.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