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识形态操纵下的马克·吐温作品译介史

2014-09-07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吐温译介诗学

唐 婕

(华中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一、马克·吐温作品在中国译介的四个阶段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1835—1910)创作颇丰,从20世纪初至今,译介到中国的作品也非常多,再版再译情况十分普遍,可见马克·吐温在中国读者中有多受欢迎。笔者用读秀图书检索器搜索到张友松所译马克·吐温作品达到42部,董衡巽为17部,其他的包括张万里、叶冬心等在内的共有20名译者。表1为笔者对马克·吐温作品在中国译介情况的梳理。

表1 马克·吐温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情况

中国对马克·吐温作品的译介始于20世纪初期,以1905年《志学报》第二期上刊发的由严通所译讽刺小说《俄皇独语》为标志性开端。该小说直接讽刺了沙皇的统治,具有反封建、拥社会主义的倾向。该时期译介的另外一篇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山家奇遇》则批判了美国社会对“淘金梦”的狂热追逐。1915年至1927年间,由于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马克·吐温作品译介活动几乎中断。这可视为马克·吐温作品在中国译介的第一阶段。

马克·吐温作品译介的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至1949年解放前夕。根据读者在读秀图书搜索数据显示,该时期,《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共出版两次,《汤姆·索亚历险记》则被译三次,其余的如《乞丐皇帝》和《傻子旅行》也出现在译单上。还有马克·吐温的一些幽默小说集、短篇小说和一些主流文学作品也开始被译介,如李兰所译《夏娃日记》。1932年,马克·吐温的经典之作“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首度被译。1949年,其最辉煌著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被铎声、国振合译,题为《顽童流浪记》。

马克·吐温作品译介的第三个阶段是1949年至改革开放初期。这一阶段,《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再译再版共达9次,《汤姆·索亚历险记》则再译再版达到7次,甚至出现了这几部作品的简写本。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竞选州长》(共翻译出版5次)、《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共再版再译6次)和小说《镀金时代》(共翻译出版4次)也受到读者欢迎。

马克·吐温作品译介的第四个阶段是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这一阶段,马克·吐温的其他一些作品开始得到译介,如自传、幽默作品和思想语录等开始在中国面世,其短篇小说也被编成小说集大量得到译介。笔者以马克·吐温为检索依据,对1980年至2005年期间的马克·吐温作品译介情况进行了统计,其中自传翻译出版7次,幽默小品文翻译出版7次,短篇小说集之类共15次,《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共再译再版50次,《汤姆·索亚历险记》共再译再版50次,《王子与贫儿》共再版再译21次。其中,这三本名著的简写版、缩写版、双语版和儿童插画版也大量出现。虽然未对2005至2013年的数据进行统计,但是根据笔者粗略观察,这一阶段与1980—2005阶段的译介趋势大同小异,三本名著的翻译在此阶段也是独占鳌头。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此阶段译者们的偏食现象很严重。

二、意识形态对马克·吐温作品译介的操纵

意识形态对马克·吐温作品的译介有着较大程度的操纵和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对文学文本选择的操纵。首先,符合当时社会意识形态,尤其是政治意识形态的文学作品会比其他作品更受青睐,再版再译次数更多。其次,在意识形态的操纵下,马克·吐温作品的译介史在不同阶段呈现出各自的特点。第三,意识形态和文学作品译介的相互作用,在意识形态操纵作用于文学译介的同时,文学作品的译介也会通过影响当代诗学来影响意识形态和译入语社会文化的变化。

(一)意识形态对文学文本选择的操纵

在阶级社会里,翻译不可避免地同上层建筑发生关系后,翻译就成为精英文化的一部分。译者大多属于知识分子阶层或者精英阶层,他们在从事翻译的同时,译介外国作品目的的本身就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因此,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纵作用首先体现在对译者文化思想、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和操纵方面(属于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进而影响译者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其次是强制性影响译者翻译文本和策略的选择。

根据勒费弗尔的操纵改写理论,影响文学翻译选择规范的主要因素有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等。从20世纪初至今,相对于诗学、赞助人等影响翻译的社会因素而言,意识形态一直是主导文学翻译的首要因素。政治意识形态一直对诗学、翻译文本和策略的选择有着不同程度的操纵作用。

马克·吐温的大部分作品政治性比较强,主题与中国各时代的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相吻合。在第一阶段,他的两篇被译介的作品是以反封建、反资产阶级为主题的,契合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此阶段主流意识形态对译介作品的文本选择有较大的干涉作用。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民主科学的意识形态使得马克·吐温的作品大多批判美国的民主制度,也不涉及科学和社会主义理论等,与该阶段主流意识形态相悖或不符,译介几乎中断。第二阶段,中国处于战乱当中,主流意识形态是战争文学,但是此时期政治局面不稳定,政治意识形态对译介文学文本的操纵作用不明显,因此,马克·吐温的各类作品初步得以译介。第三阶段,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稳固的政权,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形成,政治意识形态与诗学达到高度统一,且文学翻译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强烈约束与操纵,马克·吐温作品中反映资产阶级腐败性和丑恶嘴脸以及具有反帝性质的文本大受青睐,而在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处于极端操纵的文革期间,马克·吐温的作品几乎无译介。可见主流意识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学翻译文本的选择权。第四阶段,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政治意识形态虽然仍干预着文学翻译的文本选择,但是,其操纵作用明显减弱。20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后,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选择的控制越来越宽松, 翻译也逐渐改变了过去以政治意识形态为选择标准而以现实性、文学性为价值取向。马克·吐温作品在这一阶段在中国社会得以全面展示,其文学性强的经典作品更是受到偏爱,与这一时期宽松的政治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学价值取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综上所述,从马克·吐温作品的译介史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意识形态的操纵痕迹,那些文本内容符合当时译入语社会文化语境和意识形态尤其是政治意识形态的作品比其他作品更受青睐。

(二)意识形态操纵下马克·吐温作品译介史的特点

在第一阶段(1905—1930),得以译介的两部作品并非马克·吐温最经典的作品,在清末得以译介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主题契合了当时的意识形态和特殊的历史政治语境。当时,社会主义运动开始在俄国展开,社会主义理论逐渐传入中国,反封建、拥社会主义是中国当时大多数人认可的观念,符合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由此可见,选择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来翻译不仅仅取决于作品的文学艺术价值,也决定于文学作品本身的主旨是否符合意识形态的要求。1915—1927年期间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发展时期。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赋予了社会独特的意识形态。在新文化运动中,学习西方民主和科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而五四运动期间,又是以学习俄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向标。在这段时期内,文学翻译活动具有高度的目的性和选择性,为的是服务政治和社会发展,改造中国现状,启发国民的科学意识,解放其思想,促进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此阶段的文学翻译活动深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此阶段俄国宣扬社会主义的书籍大量被译介至中国,介绍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书籍也大量被译介,而马克·吐温的作品主题与中国此阶段的主流意识形态不太相符,因此,在此阶段其作品的译介活动几乎中断。

在第二阶段(1930—1949),马克·吐温作品译介的主要特点是种类广、译品的文学层次提高。马克·吐温各类作品初步得到了译介,尤其是文学名著的译介使其艺术魅力开始真正为中国读者所感知。这一阶段,社会政治不够稳定,社会处于不断的战争和变革当中,主流意识形态尚在形成和不断的变化当中,因此,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操纵作用相对较弱,在文学文本的选择过程中没有体现太大的偏食现象。其余的影响翻译的社会因素诸如诗学等影响效果更加不明显,可以忽略不计。

在第三阶段(1950—1979),马克·吐温作品的译介特点是文学名著和个别的短篇小说受欢迎,再版再译次数多,其余的作品则相对遭到冷落。在这一阶段特定的历史语境之中,马克·吐温研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成了意识形态主导下的政治斗争工具。从解放后到50年代末,中苏同盟关系让美国文学一度遭到冷落,然而马克·吐温的作品因其中表现出来的某些“政治觉悟”而成为时代的幸运儿。1950年代,其作品新品和译家多,重译、再版多。1960年代至改革开放时期,尤其是文革期间,由于受国内政治斗争的影响,马克·吐温的作品的新译著在中国大陆几乎绝迹。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迅速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主流意识形态,其中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控制作用达到空前的程度,因此,造成了马克·吐温个别文学作品颇受青睐而其他作品相对冷落的状况。在这一阶段,诗学相对来说也是服从于政治意识形态的,比起其他影响文学翻译的因素,这一阶段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作品译介的操纵作用特别明显。

随着中美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马克·吐温的文学魅力在第四阶段(1979—2013)得以全面展示。这个时期他的作品翻译具有面广量大、突出经典的特点。1980年代达到40余种,1990年代突破了100种,而21世纪的前八年更是突破了200种。在第四阶段,改革开放带来了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中国社会文学体系、翻译文学体系的发展也趋向多元化和开放化,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操纵作用仍然存在但逐渐减弱,其他影响文学翻译的因素诸如诗学尤其是赞助人开始崛起。在一阶段,马克·吐温的两部历险记和《王子与贫儿》颇受译者和读者的偏爱,从某种程度上,这也体现了政治意识形态操纵作用的减弱和诗学、赞助人(读者也是文学翻译的间接的隐性的“赞助人”,根据读者接受理论,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喜好会影响译者的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影响作用的加大。这几部作品受欢迎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凸显的文学魅力而非仅仅是因为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

纵观马克·吐温作品在中国的整个译介史,马克·吐温作品的在中国的译介阶段和高潮与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有着大致的吻合,这一点说明了意识形态确实在隐性地操纵着文学作品的译介。笔者认为,虽然其作品译介颇受意识形态的操纵,然而最受热捧的仍然是其两部历险记,当然这两部历险记的主题也迎合了不同阶段的各种意识形态,但其得以多次重译和出版数量众多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本身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因此可见,文学作品的译介与意识形态的操纵作用相辅相成,在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中,作品的译介会呈现不同的特点,这验证了意识形态对文学作品译介有操纵作用这一理论的正确性。

(三)意识形态与文学译介的相互关系

无论是国家统治阶级的直接意志和规定,还是赞助人(大部分属于权力阶层或屈从于统治阶级的意志)的意志,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政治意识形态的直接体现,因此,主流意识形态,尤其是政治意识形态贯穿于马克·吐温作品译介的始终。因此,在研究文学翻译和文学作品译介史时,意识形态都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根据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各国的文学系统是从属于世界整体的文学系统的,而各国的文学系统又包含了翻译文学的子系统,翻译文学系统也会作用于该国的整体文学系统,促进丰富、渗透甚至颠覆其发展。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和文化的交流活动,文学作品的译介必然会对译入语国家的文化造成冲击,文学作品传播的思想将对译入语国家知识分子和读者的文化理念,价值观,人生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就为中国现代文学谱系的建立提供了参照物和基础,这说明文学翻译在特定的时期能够颠覆译入语国家的诗学,而诗学又和意识形态相关联,因此,文学作品的译介也间接地影响着译入语国家意识形态的变化。马克·吐温作品的译介丰富了中国文学的知识文库,促进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体系的建立,其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和方言写作的创作手法也得到传播。

意识形态对翻译具有操纵性,然而外国作品的译介也同样会对译入语文化和意识形态产生一定的冲击。从后殖民主义理论来看,强势文化将在外国作品的译介中慢慢同化弱势文化,强势文化国家的意识形态在文化的传播和外来意识形态的传播过程中也会对译入语国家的意识形态造成一定影响,可能会颠覆弱势文化的意识形态。而弱势文化的意识形态的反击力在于将强势文化的意识形态进行一定的本土化,而非全盘外来化。译入语国家的学者也会对其国家文化输入的异化进行研究,这样就产生了文化的交流和交融,从而变异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这就是文学作品译介对文化及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三、结语

意识形态作为对翻译规范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必然对作品的译介史存在一定程度的操纵。通过对马克·吐温作品译介史的分析,主流意识形态的操纵痕迹清晰可见,根据不同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分期,马克·吐温作品译介的各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其各类作品的译介数量的多寡与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意识形态对文学文本的选择有着操纵的作用,反过来,文学作品的译介也会通过文学系统对文化的作用对译入语国家的意识形态产生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马祖毅.中国翻译史[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

[2]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3]李霞.权力话语、意识形态与翻译[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1):67-68.

[4]查明建.文化操纵与利用:意识形态与翻译文学经典的建构——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翻译文学为研究中心[J].中国比较文学,2004,(2):88-96.

[5]王东风.一只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操纵[J].中国翻译,2003,(24):16-23.

[6]刘小刚.意识形态与翻译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1):1-5.

[7]杨金才,于雷.中国百年来马克·吐温研究的考察与评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1,(8):132-144.

[8]查明建.意识形态、诗学与文学翻译选择规范——20世纪50-80年代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翻译研究[D].岭南大学,2003.

[9]http://baike.baidu.com/link?url=f0m9EFKcSXC1bw15 HpOsVs0J5zV1XAmlflHC2hW9lEkuIKH_aUzH6L7Eve3Cg4-Z.

[10]http://zh.wikipedia.org/zh/%E9%A9%AC%E5%85%8B%C2%B7%E5%90%90%E6%B8%A9.

猜你喜欢

吐温译介诗学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背诗学写话
马克·吐温借割草机
马克·吐温:辣你没商量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王子与贫儿(上)
两种翻译诗学观的异与似
看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