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读往来
2014-09-06
上期反馈:和过去的韩寒后会无期
@ 黄员外外:走下公知神坛,卸下旗手的身份,“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連韩寒都混娱乐圈了,谁来做100年才出一个的鲁迅?
@ 黑皮马恩猫:读“岳父”的书是初中时候,到现在转眼十年了,韩寒无论怎么变,仍不舍其真。
@ 纸意先森:可以说韩寒成熟了,或许也可以说他成了之前他讨厌的那种人。
读者来信
看看我们这个世界,再看看那些正在发生或可能发生冲突的地区,一战的阴影无处不在。中东大部分国家的现有边界都是一战的产物,而阿萨德政权使用的毒气要追溯到1914年的堑壕战。在历史上,掌权者往往会发起一些连他们自己也无法制止的行动,在一战爆发一百周年之际,我们应该重新反思人类的脆弱性。 (日华)
记者手记
看不见的“战争”
才聊了一个小时,毫无征兆地,我和卡伊罗的通话断掉了。
他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红十字会办公室,我在北京的《中国新闻周刊》办公室。那是他的周日下午一点半,我的五点。
电话断时,我正沉浸在他所描述的阿富汗世界当中:风大,房间各角落常落满灰尘,人们爱看电视,尤其是足球赛事,大部分节目枯燥无味,群山环绕的绝美景色,乡村地区的极端贫穷,许多人因地雷导致肢体残缺
突然,就这么断掉了。那感觉就像是看电影看到高潮,不让播了。
我又接连打了好几个电话过去,无法接通。试了skype,依然联系不上。我不甘心离开,每隔十分钟就打一下。中间有一次,电话打通了,但只听见卡伊罗在那头委屈地喊:Hello?Hello
一直到晚上十点,我再也没有和他说上话,这恐怕就是战争的常态吧。
另一位美国战地女记者安德莉亚当时在危地马拉,第一次采访完,她长吁一口气,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今天的信号很给力呢,简直就像一个奇迹!”听到这话,我倒吸了一口冷气。
对卡伊罗的第二次采访,是通过skype。他去了阿富汗的另外一个城市,说信号也许能比首都好。我如临大敌,能拜的神仙都拜过了,但幻想再次破灭。网络依然断断续续的,不是我听不见他,就是他听不见我。
采访意大利战地摄影师法比奥时,遇到了另一个问题。他的英语带有浓重的意大利口音。我去网上扒出他获奖时的视频,那种感觉就像是听一门不懂的语言,偶尔冒出来的几个词,让你恍然大悟:噢,这是英语!我特意向学意大利语的朋友求助,恶补了一下意大利式英语。结果倒还算顺利。
从采访到成稿,描写世界战场的我如同历经一场战役,展望记者的职业生涯,硝烟无处不在:被采访对象放鸽子,被再三拒绝,被面无表情的人们挡在门外,被打回去稿件反复修改,或者最终由于不可抗力被撤
硝烟弥漫的战争在世界范围内时刻都在发生。然而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看不见的战役又何尝不是每天都在发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