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菲·玛索:仿佛整个中国都在眼前

2014-09-06龙剑武

中国新闻周刊 2014年48期
关键词:合拍片苏菲法国人

龙剑武

苏菲·玛索被誉为“法兰西玫瑰”,13岁时初涉银幕便一举成名,时至今日仍是法国影坛的常青树。长期以来,她都深受中国影迷喜爱,成为法国电影中的一个经典符号。2014年初,为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她登上中国央视春晚舞台,跨界演绎经典香颂《玫瑰人生》;同年5月,在戛纳电影节纪念中法建交的官方环节中,她为张艺谋的新作《归来》踏上红毯;10月底,她入选中法建交“50年50人”。

时近岁末,巴黎寒意渐浓。苏菲·玛索在一家酒店内接受《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见面时,她一身休闲装扮,面带微笑。窗外巴黎的天空有些阴郁,苏菲·玛索却显得心情不错,偶尔还会开句玩笑,然后会爽朗地笑出声。近旁的桌上,插着一束素雅的白玫瑰。有时,她会谈起那些宏大的话题,比如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但她记得最真切的还是一些小事和细节,比如,北京除夕夜的漫天烟花。

“中国的年轻一代在理解和学习事物的真正价值”

中国新闻周刊:你在中国很受欢迎,最初,你是如何与中国结缘的?

苏菲·玛索:我早在13岁时就进入影坛,而此前从未外出旅行。我第一次坐飞机便去了东京。这让我突然发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世界。当时飞到日本需要18个小时,还有些麻烦。后来,我去过首尔,又到过香港。再后来访问上海、北京、成都等中国内地城市。就这样,我开始经常踏足亚洲。我的首次中国之行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我在香港结识了成龙,还拜访过邵氏影业。2001年首访中国内地,我参加了上海国际电影节。十多年来,我每年都会跑几趟中国,这几乎已经成了惯例。

其实原因很简单,我参演的电影要在亚洲销售。我在那里接触到了不可思议的观众。多年来他们一直都是忠实的影迷。我想,在那个年代,(法国电影)对于亚洲观众而言就意味着某种对欧洲和外部世界的开放。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依然经常往返于欧亚,因为亚洲市场有需求。我记得自己的银幕处女作《初吻》在亚洲为法国电影重新开辟出市场,而当时的法国电影业几乎已经凋敝了。

法国有很多优秀的人才,但是他们不懂得如何自我推销。法国人的问题就在于过分内向,甚至有些自命不凡。法国人似乎认为无需自卖自夸,应该等着别人主动上门。但我却总说,我拍的是法国电影,我想要向外界展示这些作品,因为人们对此有需求,感兴趣。我们是拥有传统文化的古老国家,别人对我们抱有好奇心,正好可以借此展开交流。中国观众对法国文化兴趣浓厚。如果中国人闭塞冷漠,我也不会总去那里。我在中国能感觉到那种渴望、热情和活力。

对我自己来说,能够时不时地走出家门,同外面的人打交道也是一件好事。我意识到有很多普世相通的思想感情可以表达。这也正是电影的奇妙之处,可以无所不谈,只要用心灵和智慧去表达,即使操不同语言的人也可以互相认可。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实现无障碍的沟通。

中国新闻周刊:在你的中国之行中,有什么故事或心得可以分享?

苏菲·玛索:中国之行有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事物。每次访华时间都很短暂,但在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里,每次都会发生一些美妙的事情。那里什么东西都显得大气。中国一直打动我的地方是她的活力、好奇心还有那种与世界沟通交流的愿望。

很多中国人会讲法语,他们的热情让我难以置信。每次中国之行都令我振奋,在那里一切皆有可能。我们总会经历艰难时期,当今世界也正面临严重危机。但是我总感觉到中国在不断变化,而且并不止于变得富裕起来。我能觉察到某种深层次的变化。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在理解和学习事物的真正价值,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并未丧失传统。面对加速变革的当今世界,这是一种真正的智慧。

在短短数十年间,中国一直在高速发展,甚至一度有些过于求快,但是現在中国人也越来越注重质量,更加精益求精。如果用三个词来描述中国,我想应该是活力、智慧和精致。

“在我的微博账户上,很多中国影迷用法语给我留言”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人总说法国是一个浪漫的国度,而你在银幕上往往就代表了法式浪漫,法式优雅。你如何看待这样的评价?

苏菲·玛索:这些的确都是法国式的气质。当然我是法国人,尤其当我身在国外时更觉得自己的法国味十足。法国人爱抱怨,好像我在自己的国家也总是不满意。但是,每次踏出国门我却总是很愿意向别人展示法国的精致和优雅,介绍法国的文化。法国具备深厚的文化和哲学传统,拥有众多知识和人才,法国人注重细节和外形,这就是我愿意描绘的法国形象。

优雅也好,精致也好,哲学也好,艺术沙龙也好,所有这些构成法国人标志的特征都深受中国人的喜爱。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从中国学到很多东西,学习另一种雅致,另一种看待事物的角度。我认为,这些都是可以互相借鉴的。

中国新闻周刊: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你对两国关系有何见解?

苏菲·玛索:戴高乐将军的确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伟人。他很早就认识到应该开放合作,而不是封闭对抗。这种超前的意识能够打破常规,让人成长壮大。我认为,法中之间乃至欧中之间都存在很多共同点。双方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同样丰富的历史积淀造就了两国人民的聪明才智。虽然两者之间会有较劲的时候,但也完全能够携手同行。

我觉得自己更能与东方文化沟通。虽然我不会讲中文,但是我们的心意仿佛更容易相通。我总能很好地领会那些东方的礼仪、传统和习俗。

中国新闻周刊:如果让你策划举办一场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的活动,你会有何创意?

苏菲·玛索:首先,我会提议举办一场电子音乐主题的大型“锐舞派对”,因为法国人非常擅长音乐。我还想组织两国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在中国,有很多年轻人会讲法语。在我的微博账户上,很多中国影迷用法语给我留言。这让我很惭愧,我只会讲几个中文单词。中国的年轻人总是在不断学习,他们充满好奇心,而且勤奋刻苦。因此,我希望两国青年加强交往。比如说,可以推动一些交流项目,让两国的大学生或者艺术家轮流到对方国家去生活学习半年。

当然,还有时尚领域。法国的时尚产业驰名世界,法中两国人民都对时装情有独钟。无论是成衣还是订制都可以成为主题,而且这类活动可以吸引男女老少各个阶层。

另外,我也希望看到两国企业界的交流。很多人的想法往往在本国引不起重视,反而能在别的国家找到知音,这一点似乎举世皆然。现在有不少法国人去中国工作,因为中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而法国的节奏有些缓慢。如果两者能够调和一下,则可以相互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新闻周刊:你已经在中国的春晚献唱,并在戛纳为张艺谋的电影助阵。这些都是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框架内的活动。上述经历中有什么让你难忘的事情?

苏菲·玛索:整个中国都让我难以忘怀。北京大气而富有活力,上海的历史感和现代化并存,而且电影氛围很浓厚。虽然我以前访华总是很短暂,行程很紧凑,但是每次到中国我都有新的见识。比如说,漫步于长城之上就让我充满了新奇感。我喜欢中国的日常生活,喜欢那里的街市,喜欢在那里遇到的人。

在华的所有经历都让我印象深刻。一座中国小城市的人口数量就已经让法国人无法想象。我还想去中国的乡村走一走,还想看一看中国古代皇帝的陵墓,还有沙漠、梯田等等,我都不愿错过。

在中央电视台录制春节联欢晚会时,我也感受到了真实的中国。来自中国各地的演出团体汇聚一堂,展示歌舞杂技等节目;通往央视演播厅的走廊里汇集了身着各色服饰的演员;这让我置身于一个真正的文艺世界、一场多姿多彩的文化节日之中,这一切都让我觉得新鲜无比,美妙绝伦。

我记得,在中国的新年之夜,在从央视晚会现场赶回机场的路上,沿途数十公里一直都有美丽的烟花相随。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高速公路,人们都在合家燃放烟花爆竹,一路都能看见漫天的绚烂烟火。这给我留下了一段美好的记忆,仿佛整个中国都在眼前。

“我正在考虑合拍片的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你出演中国电影或者中法合拍片?

苏菲·玛索:的确,我们正在考虑合拍片的问题,组建一支包括制片人、导演、编剧等等在内的法中混编团队。这需要一个好的点子,因为我们不能為了拍一部合拍片而去拍。我已经让法方的工作人员行动起来,让他们与中方人员见面,探讨如何合作、有何创意。我们需要一个完全合理的剧本,让一位法国女人突然出现在中国电影中显得顺理成章,故事情节必须合情合理。因此,我们正在寻找项目,这需要假以时日。

中国新闻周刊:这会是一部为你量身打造的影片吗?

苏菲·玛索:我不知道算不算量身打造。不管怎么样,我们正在尝试去做。无论是美国电影、法国电影还是中国电影都各有风格,因为各国的电影人都会植根于自身的文化背景,人们总是最擅长讲自己国家的故事。并不只是与中国合拍很难,任何合拍片都不太容易,通常最困难的部分就是构思一个共同的故事。但我认为,我们是能够做到的。

就拿成龙来说。他去美国发展事业,但他始终是一位中国人。他会在电影里融入中国文化,他有自己的搞笑方式,自己的表演风格,这些设计得都非常巧妙。所以说,我们要寻找的项目应该能让每一个人都保持自我,只不过会通过另一种环境反映出来。

中国新闻周刊:你对中国影迷有什么祝福的话吗?

苏菲·玛索:我希望中国影迷们继续保持现在的面貌,要保持年轻的心态,保持理性的思维。我相信,他们都是具有大智慧的人。

猜你喜欢

合拍片苏菲法国人
开悟
开悟的障碍
苏菲的故事
“黄背心”在法国人气走低
后CEPA下警匪合拍片类型策略
法国人吃得差又懒得动
合拍片《风筝》的跨文化传播
“一本两拍”中韩影视合作新模式浅析
苏菲寻龙记
哈哈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