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产业结构现状及其调整方向探略

2014-09-06王樵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加工业产业结构吉林省

王樵

(通化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吉林省产业结构现状及其调整方向探略

王樵

(通化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近年来,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仍然呈现出产业层次不高、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关联不紧密等问题。为了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明确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发挥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联动和相互促进作用,实现吉林省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产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

自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吉林省能够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实现了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吉林老工业基地体制落后、市场化水平低、结构性矛盾等问题日益显现,特别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到吉林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明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吉林省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吉林省产业结构现状

(一)吉林省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产业结构是指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决定这些比例关系的内在联系。建国以后,吉林省的产业结构经历了从“一、二、三”到“二、一、三”及改革开放以后的“二、三、一”格局的转变。从(图1)可以看出吉林省产业结构演进的总体趋势: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1978年为30%,1998年为20%,2013年为11.6%。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1978~1998年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持续下降,2000年后开始逐渐回升,2013年产值比重达到52.8%,占据半壁江山;1978~1984年第三产业发展缓慢,1986年后随着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产值比重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02年产值比重达到41%的高点,2002年以后产值比重趋于平稳。因此,改革开放以后吉林省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一、三”到“二、三、一”格局的转变。

图1 1978~2013年吉林省产业结构动态过程

(二)吉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的“单一性”

产业结构重型化是吉林省产业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2013年第二产业增加值6858.23亿元,增长8.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080.29亿元,增长9.6%。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823.95亿元,增长11.7%;重工业实现增加值4256.34亿元,增长8.8%[1]。产业结构重型化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也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产业结构重型化不可避免造成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必将影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支撑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兴产业群的形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优先发展需求弹性比较大的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趋势。同时,吉林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需要充分发挥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实现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

2.产业结构内部转换中的“非均衡性”

吉林省的产值结构是“二、三、一”结构,而就业结构呈现出“一、三、二”结构。由此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内部转换中存在“非均衡性”的特点,即就业结构转变与产值结构的转变不相吻合,没有达到理想的预期。2013年来吉林省第二产业占总产值52.8%的比重,却只吸收了20%左右的就业,难以吸收从第一产业转移的劳动力。这表明,吉林省第二产业部门的现代化程度远远高于第一产业部门,相应会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另外,第一产业部门的劳动力素质并不符合第二产业所提供岗位的要求,必将对该部门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产生障碍,客观上延迟了第一产业部门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第三产业是吸纳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而实际上吸收了不到40%的就业。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数有限,这势必影响到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由此可以看出,吉林省产业结构还处于进一步转化过程中,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均衡性”发展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3.产业间的关联度不紧密

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具备第一产业快速发展的优越条件,但确实存在优势转化不够明显的问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表现为现代化程度不高,对现代化农用机械设备的需求量较小,相应地限制了工业产品的供给。同时工业发展对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工业发展对促进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不高,导致农产品的转化增值率偏低。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脱节,没有形成相对合理的产业链条。吉林省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不足40%,特别是信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层次不高和对一、二产业的支撑和服务作用发挥不足。因此,产业间的关联度不紧密导致产业间相互促进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必将影响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二、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一)稳定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

1.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吉林省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但是,吉林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用机械设备的推广使用相对滞后,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为此,2010年11月国务院下达 《关于加快转变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强调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础支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把东北地区建设成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基地。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保持粮食稳定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全面统计,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0193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为0.439吨,占有量1.291吨。粮食产量持续走高为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优化农业内部结构要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为核心,注重农作物结构和品种品质结构的调整,大力推广能够满足生产和生活消费需要的高产高效农作物。重点是更换或更新玉米、水稻品种,扩大优质大豆生产,积极发展名优杂粮生产。加强对农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增产增效实用技术的普及程度,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在确定国家粮食安全生产基地建设的空间布局后,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化建设,大力推进优质专用玉米产业带建设。吉林省专用玉米产业带建设主要布局在吉林中部松辽平原粮食主产区,在长春市榆树、农安、德惠、九台,四平市梨树、公主岭、双辽、伊通,松原市前郭、扶余、长岭、乾安,辽源市东丰、东辽,吉林市永吉、舒兰等16个县市进行重点建设。在粮食主产区加强标准化农田建设,实现粮食生产过程的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和优质化。农业规模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导方向,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农业规模化经营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2]190。

2.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提高产业关联度

畜牧业具有比较强的产业关联度,直接影响种植业和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把畜牧业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根据国内外的经验和需求特点,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农业在第一产业中的份额会降低,而畜牧业在第一产业中的份额会提高。畜牧业产值在第一产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高低,是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内部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志。[3]208-209目前在发达国家中,畜牧业一般占第一产业的比重为60%~70%,而吉林省畜牧业占第一产业的比重为40%左右,仍然具有比较大的调整空间。

吉林省畜牧业在结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需要根据畜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高起点布局,重点发展精品畜牧业。充分发挥西部松嫩草原牧业区、中部松辽平原牧业区和东部长白山牧业区等三大畜牧业生产区域的作用,建成以优质牛羊肉制品企业为龙头的畜牧业产业链和生态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通过畜牧业的发展带动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而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必将提高对畜产品的需求量和产品的附加值,为畜产品养殖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为解决畜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饲料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实现天然牧场的可持续利用。转变传统的资源利用方式,将玉米秸秆等废弃物变成可利用饲料,实现资源的循环使用。同时,在保证粮食稳产增收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增加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饲料作物的产量,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保障。畜牧业的发展会带动种植业和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因此,在畜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产业关联度,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二)强化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

1.做大做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中最重要的行业之一,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吉林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以长春一汽为依托,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成为吉林省工业的主导产业之一。由于汽车产业的辐射能力较强,因此,其技术提升必定会产生更大的乘数效应。为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吉林省启动了7个重大科技专项,包括汽车核心技术、设计新能源汽车、汽车电子、汽车轻量化、汽车节能减排以及汽车零部件等方向。特别是要将设计新能源汽车作为今后的发展重点,对降低资源的消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加快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是必然趋势,谁掌握了未来发展趋势谁就掌握了制高点。目前,吉林省新能源汽车研制和开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汽大众新宝来纯电动轿车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形成了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的配套体系。但新能源汽车发展中仍面临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吉林省的汽车产业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资源,壮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走集群化的发展道路。以长春一汽为核心,加大力度扶持长春旭阳内饰件、吉林整车及配套、四平装用车及配套、四平伊通汽车零部件和临江冶金铸造等产业向集群化发展。将吉林省建设成为集整车制造、汽车零配件生产、科学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全国最大的汽车产业基地。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充分发挥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提高产业关联度,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2.优化农副产品加工业空间布局,形成集群化发展模式

吉林省具有农副产品加工业集群化发展优势,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区位商达到2.43,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国内同行业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4]88未来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专业化程度,实现农副产品加工业在特定区域的进一步积聚,充分发挥该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既可以拉长产业链发挥产业间相互促进作用,又可以提供多层次高品质的产品,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需求结构的变化。同时农副产品加工业资本技术构成相对较低,有利于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对实现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吉林省农副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最有希望、最具潜力的支柱产业。无论是资产总额、产品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农副产品加工业均已超过石油化工业,成为吉林省仅次于汽车行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未来发展要按照“壮大规模、深度开发、择优发展、清洁环保”的思路,依托区域内便捷的交通网络和丰富的原料优势,以产业园区和原料基地为空间载体,确立农副产品加工业空间布局,充分发挥其拉动作用。农副产品加工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选择市场需求较大、发展前景良好、相对优势明显、产业链条较长的农副产品作为发展重点,实现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和结构高级化。吉林省拥有我国著名的黄金玉米带,玉米精深加工已成为吉林省农产品加工的重点领域。依托大成、中粮、吉粮等大型企业集团以玉米为原材料生产和开发淀粉糖、氨基酸、有机酸、多功能淀粉、玉米油系列、方便型营养玉米食品和高纯度无水酒精等产品[5]103。近年来,吉林省的玉米加工业已初具规模,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应尽快形成以长春地区为中心的玉米加工企业集群化发展模式,逐步确立吉林省玉米加工业的龙头支柱地位,使之成为吉林省的主导产业之一。

(三)发挥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

1.大力发展批发零售业,提高就业吸纳能力

在发达国家,批发零售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基本达到20%,成为服务业中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力军。特别是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大多流向第三产业。从劳动力供求方面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批发零售业进入门槛比较低,这就降低了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实现了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合理流动,为显性和隐性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流向批发零售业,能够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对于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服务质量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批发零售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根据吉林省城乡的差别,形成不同的发展思路。在城市,要重点发展社区生活食品超市、快餐店、家政服务、废旧物品回收等零售业。在农村,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产消费结构和生活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广阔的需求市场,为批发零售业由城市向农村转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加快金融业的发展,发挥金融业的支持和服务作用

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作用,培育市场竞争主体。而目前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资金匮乏、金融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融资体系和市场融资保证体系。吉林省参照国内其他地区地方商业银行的实际做法,通过改建的方式成立了吉林银行,使其成为能够经营资产、负债、中间性业务的综合性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2014年是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成立六十周年的时间节点,过去的六十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面向农村仍然大有作为。特别是吉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区域定位上坚持 “扎根农村、支持城镇”的原则,主要面向农村市场,为农村生产和生活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吉林省结合区域发展的具体实际,支持设立新型金融机构,探索开展农村土地银行、林业银行和人参特色银行业务。近年来,随着吉林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急剧增长,大量民间资本的存在为发展民间金融提供了必要条件。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吉林省加快了发展民间金融的步伐,为支持民间资本设立自担风险的中小型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3.提高旅游产业开发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吉林省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对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拉动就业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要实现吉林省旅游业快速发展,需要对吉林省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历史文化游以长春伪皇宫、农安黄龙府古迹、集安高句丽古迹为宣传和开发的重点,让游客透过历史感受时代的变迁;民俗文化游以独具特色的满族民间文化和东北二人转为主题,让游客充分感受吉林省的民风和民俗风情;农业观光游以向海、查干湖等湿地和农家山庄为主题,推出生态之旅;红色经典游以东北抗日联军战斗过的地区为开发的重点,让游客重走抗联路,充分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冰雪旅游以吉林雾凇旅游项目为重点,开发各类滑雪场和城市公园雪游会,让游客充分体会到北国的风光;森林度假休闲游充分利用好长白山旅游资源,让游客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秀美风光。通过开发旅游项目、健全旅游服务体系和增加对旅游业的宣传力度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吉林省旅游产业的优化和升级。

注释:

文中采用相关数据源于吉林省统计局,吉林统计信息网,http:// tjj.jl.gov.cn/

[1]吉林省统计局.吉林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2]黄继忠.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3]林善炜.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马克.2013年吉林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5]金凤君.东北地区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责任编辑:吕增艳)

F061.5

A

1008—7974(2014)06—0050—04

2014-07-13

王樵(1971-)吉林白山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吉林省经济结构调整视域下地方高校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H12422

猜你喜欢

加工业产业结构吉林省
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3月份吉林省原煤产量89.67万t 同比下降11.19%
农产品加工业稳中向好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吉林省再生资源市场大有前途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工业4.0背景下的机械加工业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