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思维建立与基础技能训练教学改革
2014-09-05周颖悟
周颖悟
【摘要】个性思维与基础技能是建筑设计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本文根据现阶段教学发展方向,总结以往教学模式的经验,在《建筑设计初步》课程中个性思维建立与基础技能训练的课程模式进行探索,并提出一些教学改革意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个性思维基础技能建筑设计初步教学改革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36-02
一、前言
对于《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的教学方式应随时代的进步进行改革,所以针对本课程的改革必须是一种审时度势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能再按照传统的教学改革模式或者照搬国外高校经验的做法来作为教改途径,应根据自身学生特点和学校教育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实践摸索出能够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适合学生专业发展的方式。建筑规划专业五年所学的就是以创造为主体,创造就是要塑造自身的灵魂,需要的是个性思维的建立,基础技能训练是把灵魂赋予肉体表现出来,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二、个性思维培养与基础技能训练的必要性
在当今社会对创造人才需求呼声高涨的时期,很多高校的《建筑设计初步》教学重点仍然以基础技能训练为主。学生接触专业开始,就是各类铅笔线条、墨线、色彩等技能的高强度基础技能练习,理论学习上也是专业规范重于设计思维培养,学生很容易变得教条化、机械化,逐渐害怕做作业、失去学习兴趣或者疲于应付基础练习的作业,在下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很难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设计成果平淡无味,学生的学习变为被动强迫性。
创造能力是建筑规划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这种能力的培养就是要从基础开始塑造个性思维。个性思维需要的是学生的兴趣,只有产生兴趣才能推动个性思维的建立,学生只要产生个性思维,所做的设计成果不会在局限于教师所授,而是自身不断去挖掘和深化,在设计中灌输自我个性的存在,紧接着要表现在图纸与模型上,这个时候就会引起对基础技能训练的重视与兴趣,主动的接受各类基础技能训练作业,形成“培养兴趣—建立个性思维—基础技能训练—完成成果”的良性循环,不仅对《建筑设计初步》课程整体教学质量提高,也对后面的各类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积极作用。
三、个性思维建立与基础技能训练教学模式探索
《建筑设计初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建筑制图、建筑认识、建筑表现、空间构成、形体加工等多方面基础能力,涉及美学、环境、自然、社会、历史、心理、法规等专业内容,是一个比较复杂、系统的学习课程。整个教学体系以学生能动性和主动性占主要地位,教学形态应该是开放的、活跃的,学生应为课堂的主体。所以对学生个性思维的建立应该在基础技能训练之前,先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建筑基础知识,树立正确的设计理念,再进一步的掌握基本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由此才能真正使学生走向一个设计师的培养道路。
1.个性思维建立需要专业兴趣的培养
建筑规划类专业虽然被划分为理工科,但其本身具有艺术性和文化性,对于刚从高考模式训练出来的学生,习惯了单一模式的学习方式,在思维塑成上本身就很单一,对于建筑规划专业的艺术性很难理解,缺乏形象思维和艺术修养,很多同学都不具备美术基础及简单的形体概念,直接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内涵艺术修养就需要兴趣的培养,如果没有兴趣的驱动力,个性思维的建立是很难完成的,硬性的引导或者是勉强培养出来的个性思维都不能为下一步设计学习打好基础。
个性思维的建立首先要培养起对专业的认识和兴趣,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很难实现的,因为传统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这种直接关系,缺乏参照和实践的主体,比如讲解西方古建筑柱式,不管在教室里用任何手段,绝大部分学生最多也只能一知半解,很难把握其形式、图案、比例关系,假设课堂不是设置在教室,而是带领学生参观和观摩某个具有其柱式的建筑,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形体的存在、图案的样式、比例的大小,所达到的效果肯定会比在教室里更生动透彻,学生理解也会直接更明了。由此可见,采用实践教学对于引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有很大帮助,应把每个知识点先实践操作后再学习理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建立设计基础思维形成,从而开阔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兴趣,最后建立起属于个人的思维体系和学习方式。
2.基础技能训练需要灵活多变
基础技能训练是建筑规划类专业学生的基本功,具体包括各种线条练习、仿宋字练习、水彩渲染、钢笔画、模型制作等内容,这些练习主要目的是让通过这些阶段的学习,能培养出色彩、尺度、空间想象等建筑设计应具备的能力。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抄绘各种图纸,对线条、符号、色彩、理论采用死记的方法,学生疲于手上绘制,对其每个图样的意义和运用却无法真正理解,虽付出很多努力,但很难达到教学效果。所以对基础技能训练的教学改革应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需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才能增加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作为《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的一个教学重点,第一阶段的基础技能训练对学生就不能采用“一锅端”的教学方式,应该先用一些小考试,如美术技能、小模型制作等测试来分出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来进行“一对一”量身教学,组织学生积极发现问题,不断的鼓励学生进行技能创新,不可墨守成规,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技能讨论和竞赛,促使学生提高口头与手头表达能力,尽可能的挖掘学生的创意,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充分交流,不断锻炼提高各种基础技能能力。
3.个性思维建立与基础技能训练的教学整体性
建筑规划设计人才在基础学习时要培养学习创造能力。创造能力需要个性思维和技能的融合形成整体,单纯的侧重一个方面都无法具备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缺失就谈不上任何创新性。传统的《建筑设计初步》课程都是先理论再技能教学,基础技能训练课时量多于理论教学,教学上轻理论重技能,这样就背离了课程的理论指导。
个性思维建立与基础技能训练是相互共存、互为补充,个性思维是创造思想的根本,基础技能是创造表现的承载,只有把两者的关系看成一个整体教学,才能完成创造的训练。个性思维是理论运用的产物,需要通过技能来展现,在重技能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在做一些小设计命题不知道如何下手,究其原因技能表现能力并不是缺乏,但缺失的是思维的能力;在重理论的教育模式下,同样在做设计命题时,有些学生会滔滔不绝介绍各种建筑知识、规范、法规、条例和很多想法,个性思维能力非常强,一旦在图纸上表现也是无从下手,缺失的是技能表现的能力。
可以看出要培养创造能力的教学模式,必须把个性思维的建立和基础技能训练作为一个整体教学形态,不能单独侧重一方面的教学。基础技能训练中要让学生先学会思考的方式,如在建筑制图训练中,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来理解的图例线条所产生的意义,教师只是引导方向和组织研究,让学生在制图技能训练中自我去发掘各个知识点,这样的过程在不同的学生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每个学生的学生思维开始具备自身方式的独特性、也就是个性,能避免学生间的思维方式同一性造成设计成果的千篇一律。所以个性思维的建立和基础技能训练是一个整体教学的过程,必须同时进行、不可分开。
四、相关专业课程对个性思维建立与基础技能训练的联系
设计专业知识的培养不可能单靠一门课程的教学完成,《建筑设计初步》综合内容很多,只靠在《建筑设计初步》上完成全部教学,显然很不现实,所以《美术》、《画法几何》、《阴影透视》、《形体构成》等课程就要分担出相应的教学内容,成为本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各个专业课程在安排教学计划时,也要注意与《建筑设计初步》课的教学计划同步,以免出现本课程在做小建筑设计时,画法几何课还没有完成透视关系的教学,造成设计教学上的技能空缺。所以要通过相关专业教学课程计划的整合重组,才能实现对《建筑设计初步》课的支撑式教学体系。
在相关专业课程上也要注意个性思维建立和基础技能训练,很多专业课上的教学模式还是按照单向教学模式,如画法几何的课程教学上,教学倾向基础技能训练能力培养,引导思维的理论基础教学很薄弱,定式化的技能训练很难使学生在设计中灵活运用,学生思维会受到一定束缚,这必将影响《建筑设计初步》课的教学效果。所以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中也要求理论与实践结合,让个性思维建立和技能训练从全部专业课程教学中来进行,不能单一的依靠一门课程来完成,如果相关专业课程采用多种形式教学,打破封闭式教学方式,开展各种针对个性思维建立和基础技能训练的创造性培养,对刚入门的学生迅速提高专业水平有着很大的推动力,也有利于《建筑设计初步》课程进一步开展各类实践教学活动和培养学生个性设计能力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无论任何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都必须要以社会需求和发展为主,教学改革不具有长期性,各种因素的的影响都会使改革内容发生变化。《建筑设计初步》是一个开放式和动态式的教学课程,不能走进一个固定、静态的教学模式,作为建筑规划类的专业基础课,思维和技能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个性思维建立和基础技能训练应是教学主线,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具有丰富的、独立的创造性思维和扎实的技能功底,为下一步设计出精彩的设计作品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徐奉臻著. 《教学改革:理念创新与模式构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7)
[2]孙德玉,吴支奎著.《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3)
[3]陈永昌.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3):31-33,48
[4]王炎松,袁铮.也谈在建筑学教育中强化创造性思维[J].建筑学报,2000(2)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