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翻译伦理与翻译伦理模式

2014-09-05陈志新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4年9期
关键词:源语委托人跨文化

【摘 要】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涉及了许多因素:源语作者与译员、译员与读者、译员与译作评论者等活动主体之间的关系,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翻译的过程淋漓地体现了一种“伦理行为”。因此,笔者有必要对国内外的翻译伦理及其伦理模式进行探微和评述,以期人们能够更加充分地认识到翻译的特质。

【关键词】翻译伦理;翻译伦理模式

作为一项多元的人类活动,翻译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所无法回避的一种跨文化语境的交际行为。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难免要和源语、源语作者、目的语读者、翻译评论者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足见翻译活动的成败直接由译者所决定,所以译者不但是译文翻译的主体而且还是原作解释的主体。在这些人与人的关系里,译者作为社会群落中的一员,其多重身份决定了必然要受到多重翻译伦理的约束和制约,这是由译者的生存圈所决定的。

一、翻译伦理综述

首先,有必要对“伦理”进行剖析。该词最早出现在希腊语中“ethos”,可被解释为本质、风俗,它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是一系列指导行为的观念,是从概念角度上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其不仅包含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处理中的行为规范,而且也蕴涵了依照一定原则来规范行为的道理。

西方译界对翻译伦理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法国当代翻译家、翻译理论家托尼·贝尔曼于1984年率先提出“翻译伦理”这个学术理念。他认为,所谓的翻译伦理就是要尊重源语及源语的其他因素。接之,安东尼·皮姆又创新性地提出了翻译的“文化间性”这一概念,促使翻译研究从单一主体走向多边的主体间性研究,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翻译伦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基于此,又倡导“存异伦理”,极力主张人们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采取“异化”的手段,即保留源语中的语言文化差异,不倾向于目的语。总体看来,西方翻译伦理的研究主要涉及了译者本身的伦理、翻译职业的伦理等因子。

中国学者对翻译伦理的研究仅始于2001年吕俊教授的著作《跨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自2005年始,中国对翻译伦理研究的学者与日俱增,成果日显丰硕。我们的集中点大多数是构建翻译伦理学,翻译国外相关的著作,运用国外的翻译伦理研究成果分析和解决翻译在实践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总的来说,国内的很多学者在翻译伦理方面的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创新意识很弱,许多学术成果只是蜻蜓点水一般的肤浅。

二、翻译伦理模式综述

伴随着对翻译伦理学研究的递进,学者们又相继提出了一系列的对译者进行规范并制约的翻译伦理模式,在这其中,不乏有闪亮之处。比如,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就提出了译者必须要坚持“五项中间基本原理”,分别是事实真理、逻辑真理、审美真理、道德真理和语言真理。此外,芬兰学者安德鲁·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在对翻译伦理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后,提出了五个翻译伦理模式:再现的伦理、服务的伦理、交际的伦理、规范的伦理和承诺的伦理。持此之外,安东尼·皮姆(Anthony Pym)所倡导的“跨文化空间”的概念在翻译伦理研究中格外突出。他认为翻译是“一项交际行为,是为某一客户而提供的、针对既定接受者的一项职业性服务,提供服务的译者处于两种文化的交界处,他并不仅仅属于其中的任何一个文化社群”。下文将重点对“再现的模式”和“服务的模式”进行重点剖析:

安德鲁·切斯特曼认为再现的翻译伦理模式体现出翻译标准中“信”的原则,根据这一模式,译者应该客观地平衡并把握自己的主体地位,严格遵守异化的翻译策略。否则,违背了这一原则的译作则会偏离源语作者的真实意图和原文的真实呈现,如此一来,译者是打着翻译的旗号,对源语进行了修改甚至发挥,背离了翻译“忠实”的首要原则。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他的服务模式,根据该理论模式,服务的对象有目的语读者、委托人、赞助人等。译者的忠诚实际上也是针对委托人的要求而看待的,接之才会考虑译者、源语作者及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和交往规则。所以,这么看来,译者和委托人之间的关系也会直接影响到翻译作品的质量。

在中国,孙致礼在《译者的职责》中,借鉴了安德鲁·切斯特曼的五种翻译伦理模式,从中国目前翻译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并详尽地说明了译者的五种职责:再现原作、完成委托人的要求、符合目的语社会文化的规范、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需求以及译者的职业道德,这也是国内首次从翻译伦理的视角来阐释对译者要求的声音,这对翻译的宏观发展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吕俊.跨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Peter Newmark.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93

[3]Anthony Pym. Pour Une Ethique du Tradcutteur [M].Arrsa et Ottawa: Artois Presses University et Press de lUniversited Ottawa,1977

[4]孙致礼.译者的职责[J].中国翻译,2007(4):14-18

作者简介:

陈志新(1987.1.14~),男,籍贯:吉林长春,学历:研究生,职称:助教,研究方向:跨文化、英语翻译,工作单位: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源语委托人跨文化
找到那间格格不入的房间
委托人介入权的制度困局与破解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跟单托收委托人与代收行法律关系的界定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