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发现问题

2014-09-05肖琳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4年9期
关键词:教育学意识价值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越来越引起了广大教师的普遍关注,为此很多老师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当我们责备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时候,当我们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苦思冥想的时候,是否想过我们教师本身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否意识到在每一次听完专家报告进行互动交流的时候,我们竟也不知该提什么问题?因此,我以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固然重要,但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则更加刻不容缓。

【关键词】教育;教育问题

没有问题意识的教师,只会盲目从众,只会将本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当作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劳作。只有思考着的教师才能培养思考着的学生,只有教师有了强烈的发现问题意识,才能促使教师自主地、自觉地、更加有效地反思、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发现并进而改进自己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问题的涵义

日本学者在反思教育学的理论问题时,对“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产生了质疑,深入独到地把“教育学称作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我国的孙喜亭教授也指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可以说是研究以教育事实为基础的教育问题”。这些见解是一种发展,是一种深化,对我们培养和形成教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具有启发价值和意义。

我们曾经熟视无睹的是,面对教育现象和规律,教育学研究并不会自然发生。事实明摆着,就像农民耕耘劳作面对泥土,并不会产生“土壤学”研究一样,教师使用教育方案、教学材料和教学手段面对教育现象,也不会自发自觉地进行教育学研究;同样地,就像工人操作机器面对机械规律,却不会自发自觉地进行机械学研究一样;督学到学校视导,面对教育实施规律,也不会自发自觉地进行教育学研究。

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事物的现象和规律作为纯粹客观存在,不能直接进入人的大脑成为思维作用的直接对象;只有人们面对客观存在,进而就事物的现象和规律提出了“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等问题后,事物的现象和规律才打破了与主体的对立与隔离而主体化,结果是转化为有人的主观性融入的“问题”,它们进入人的大脑才能成为思维的直接对象。

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教育问题可以产生于教育实践,也可以产生于教育实践同理论的差异或对立,还可以产生于一种教育理论的内部和两种或多种教育理论之间的差异或对立。从古至今,人们提出的教育问题不可胜数,我们可以用一定的逻辑或从不同的维度对它们进行梳理和概括。从“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三种关系”的维度看,教育问题包括了认识问题、价值问题和操作问题;而从“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的分立”维度看,教育问题则分为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二、教育问题的基本类型

事实上人们根据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的认识和体验,对纷繁复杂和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从多种角度和多个层次进行过属性分析和类型归纳。概括起来,可以从“研究价值”、“挖掘深度”和“涵盖广度”等三方面的视角,将教育问题的基本类型概括为“常识问题与未决问题”、“表象问题与实质问题”、“‘大问题与‘小问题”。

(一)常识问题和未决问题

根据研究价值的有无,教育问题可以分为常识问题和未决问题。人们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有一些是前人或他人已经探明和解决了的,而另外一些则是前人或他人没有探明和解决或没有完全探明和解决的。前者不需要进行研究,只要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就能明了,不具有研究价值,这样的问题是常识问题;后者则不仅需要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而且需要进行专门的研究才能探明和解决或完全探明和解决,具有研究价值,这样的问题就是未决问题。

(二)表象问题和实质问题

根据问题探讨的深度不同,教育问题分为表象问题和实质问题。表象是人们对过去事物刺激的记忆所形成的形象,表现的是事物表面特征及其外在关系。表象问题就是人们对教育活动表面特征及其外在关系中存在的矛盾和疑难的反映,是教育中个别的、特殊的和具体的问题。如“经济发达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生厌学状况是怎样的?”“现代城市中学教导主任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城乡小学教师素养有何差异?”“语文课堂教学中小学生注意力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等等。

(三)“大”问题和“小”问题

根据问题涉及的范围宽窄,教育问题又可以分为“大”问题和“小”问题。大问题,也就是包含了中观和微观问题的宏观问题,它是在一定时空里,关涉了教育全部或主要方面的各种因素的矛盾和疑难。如“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状况如何?”“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状况如何?”“为什么素质教育的发展存在如此混乱的状况?”“怎样进行教育评价?”“怎样设计有效的教学?”“教育美学是什么?”“怎样建构教育艺术?”等等。而“小”问题就是微观问题,它是在深入而具有普遍性的层面里,聚焦于教育某方面的一两个因素的实质或关系的矛盾和疑难。如“素质教育主要理论命题中存在什么样的自我缠绕的矛盾?”“认识论视野里的教育主体和客体是什么?”“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学生主客体双重性发展的动态规律是什么?”“新兴的教学设计针对的问题是什么?”“教育悲剧具有什么样的审美价值?”“整合课程真的比分科课程好吗?”等等。

所谓“大题小作”,就是人们在刚刚开始入门进行教育学术研究之初,发现和提出的总会是一些关涉面非常“大”的问题,但受制于学识基础单薄和研究能力有限,结果研究所得以及写出的往往是一篇角度一般、深度不够、重点缺乏的价值很“小”的作品来。这显然是不够的,通过学习提高和进一步深化,需要发展到“小题大作”的层面。所谓“小题大作”,就是深入到教育的某一个方面的某一个因素或某一个点,发现一个具体而特殊的问题域,然后从特殊的角度深入挖掘问题背后的问题……直到触及实质层面,提出一个有深度的“小”问题,然后全面地加以研究,提出有新意的解决问题的新命题或新观点,再加以突出重点的、全面的和深入的论述,写出一篇有重大价值的“大”作品来。在分别地对有关小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成果的基础上,人们可以逐步进入“大题小作”和“大题大作”的境界。这一境界的“大题小作”,与起步时的“大题小作”相比有了质的飞跃。

在教育研究中,科学式、价值性、发散性以及质疑式等提出和表述问题的基本方式,其实是密不可分的。人们常规性的应用模式一般为:先按照科学式提问和价值性提问的方式,确定问题域,然后利用发散性提问和质疑式提问的方式,将问题具体化和细致化。还有另外一种模式则是:直接利用发散性提问和质疑式提问的方式,寻找到新的问题域,然后再应用科学式提问和价值性提问的方式,将问题具体化和特殊化,提出一系列相关的新问题加以研究。两相对比,前者连续性比较突出,后者创新性则比较强。

参考文献:

[1]《论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及其提高》项志康 文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教育版)》2003年10月增刊。

[2]申燕.小学新教师的学校生存——基于两位小学新教师的质化研究[J].浙江教育科学,2006(2)。

作者简介:

肖琳,皋兰县三川口学校数学教师,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和教研工作。为本课题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

该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GS【2013】GHB1169阶段性成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学意识价值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一粒米的价值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给”的价值
教育学是什么科学
对我国音乐教育学 学科建设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