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生普通话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初探
2014-09-05卯琳
卯琳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贵州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条例》都强调了普通话的重要性,确定了普通话在教学中的法定地位,尤其对幼儿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近几年威宁幼师生的普通话测试成绩和学生对普通话的运用态度、运用能力的调查结果显示,本地普通话教学存在教学模式老化、僵硬,学生学习态度较被动、运用能力差等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试图从普通话的美感教育角度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法,以提高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最终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并让国家普通话得以高效、高质量成功推广。
【关键词】幼师生;普通话教学;美育渗透
一、探索新的普通话教学方式的必要性
1.从国家和地方政策法规、文件规定来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一章总则第三条:“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第二章第十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贵州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条例》第十条:“学校、幼儿园和其他教育机构中的教师、管理人员应当达到二级乙等以上水平。”贵州省黔教语发[2007]243号:“1971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语文教师、幼儿园教师应达到二级甲等(87分)以上……从以上资料看出,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普通话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立法保障,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推行普通话同时也对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作出了严格要求。
2.从本地幼师生的普通话学习环境及学习现状来看
威宁县地处我国西南,其方言总的来说属于北方方言,但仍因语音中的声调差别、语流音变轻声差别等情况而导致从方言进入普通话时浓厚方音的存在。本地的幼师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农村的偏远导致学生的普通话听、说环境极差,使这些学生进入学校时普通话水平极低,有学生甚至没开口说过普通话;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方法因循守旧,只限于传统方式的发音纠正、反复教读、看稿子说话等等,使学生在被动学习过程中一旦看不到明显进步,就消极懈怠,最终成绩无法提高。
3.从教师教学过程中得到的探索启示
本人曾在学生消极懈怠的情况下做过一个小实验,让学生在普通话课上先听旋律优美的音乐,静静感受音乐的美,之后在音乐声中读字、读词、读作品,结果发现90%以上的学生都在新方法下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一部分学生甚至在当堂课的练习中就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本人由此得到一点教学启示:从新的角度探索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是眼下提高普通话教学效率的当务之急。具体要求教学过程中从带领学生从认识美、体会美、感悟美开始,经过一定的渗透、积累的过程,使学生从认可到欣赏再到主动浸润,使美育与普通话教学充分结合,提高普通话教、学水平,最终达到国家推广普通话的最高境界。
二、普通话自身的美及在教、学过程中的美感表现分析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代称,从古到今几千年的文明演变,使汉语极具音韵美、词汇语法的协调美。普通话声调的起伏、抑扬顿挫,押韵的和谐,声韵的协调,词汇修辞、声音色彩的配合都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使人在读颂甚至说话交流的时候产生美的内动力,促进在审美中颂读、交流,从而产生鲜明的美感效应。
在普通话的教学中,声母、韵母、声调的基本发音训练是教学基础,对于大多来自农村的本地幼师生来说,打好声韵调的发音基础意义不仅在自身,更在于她们挑着走上幼儿教学岗位后的语言启蒙重担。而普通话的声韵调本身是具有语言美感的,教师在教学中过程不仅要让幼师生找准舌位与口形、熟悉并咬准声母发音部位、找到四声的音高范畴并自然运用,更重要的是要让她们在发音练习的过程中同时细心捕捉到发音正确时的音韵美,并在反复的练习中反复捕捉、反复体会,最后产生自觉的内动力,在没有督促的情况下也想去捕捉感受普通话的美,甚至将这样的美的感受不断升华从而去创造美,最后,学生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体会与创造不断融合。
三、美育及在普通话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必要性
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1793年,德国古典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在以书信体写成的《审美教育书简》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美学史上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美育理论,从理论上深刻阐述了美育的必要性和美育的意义。美育要求我们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
分析本地幼儿师范生的受教育现状,笔者发现,学生由于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教育环境的文化缺失与落后导致他们对美的认识、体验、欣赏、创造均较迟钝甚至极度缺乏,具体在语言表达与交流中,读出说出的语句是否词已达意、句已明意尚且不知,更不用说在表词达意的基础上上升到美的层次。而如果幼师生在普通话学习中一直持这样的懈怠心理,后果恐怕不仅是他们自身普通话成绩无法提高的问题,学生对美的认识与创造的缺乏导致的学校教育的失败很可能会上升为教育的一大顽疾。
四、在普通话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的具体措施
“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语言文字的世界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学世界,学生的审美创美能力的培养,可以结合现代汉语普通话教学充分进行。
1.课堂普通话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措施
笔者在本校普通话教学调研中发现,五个幼儿师范班300个学生,能在课堂上用兴趣不断跟着老师一遍遍纠正发音的只是少数,绝大部分只是被动性跟着学,这些学生没有体会到发音过程中语音的音高、音长、音强、音色所表现的美,他们的感受极粗略。因此笔者想到了普通话课上先让学生听舒缓悠扬的音乐,继而再让学生在重复播放的音乐声中朗读的教学渗透方式。用音乐的细腻、婉曲、优美去渗进他们的思维意识,让他们慢慢认识到美、感受到美,激发他们美的共识。
2.课外普通话运用中的美育渗透
除了对学生进行课堂普通话训练中的美育渗透,笔者也在课外普通话运用中引导学生进行了自我美育渗透。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多利用新闻媒体听取普通话口语表达的音韵美和语感的自然度,并采用录音对比方式:将自己说的普通话口语进行录音处理,并与媒体播音人员的语音、语感进行美感对比,在一步步的实践中悟出孰美孰不美,美在何处,不美的原因又在何处;并让学生写简短的自我评鉴……
五、教学成果
笔者在实验中同时将此教学方式用在了本校二年级即将参加普通话测试的学生身上,测试结果表明,普通话课的美育渗透在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审美素养上是起了积极作用的:二年级参与实验的两个班中,过了二甲的学生占了总数的70%,比往届学生增加了一倍。并且在测试完后,有许多学生仍然坚持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并表示要继续往高级别提升自己。实践证明,普通话课的美育渗透是可行并行之有效的。
在今天的教育实践中,有人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同时,今天的美育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个维度变化,那就是:由形式美育走向了实质美育。普通话教学与美育渗透相辅相呈,用美育手段能立体地辅助普通话教学,帮助学生提高普通话水平,普通话的音韵协调美也促进、带动了学生美的素养的提升,既能行之有效地完成普通话教学任务,完成国家赋予的普通话推广使命,也将在提高全民素养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第四届全普通话培训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2010
[2]于慧,孙晓芹.《论普通话教学与美育的结合》.《泰安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
[3]周虹.《普通话教学经验点滴》[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Z1期
[4]熊云骥.《突出中师特点 进行教学改革》[J].师范教育,1986年12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