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货币的起源和中国货币的演变
2014-09-05陈致宁
陈致宁
【摘 要】货币的产生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关于货币的起源众说纷坛,形成了各种学说,如我国古代的先王制币说,西方学者提出的创造发明说、保存财富说、契约说等。这些学说均未科学完整地解释货币的起源,只有马克思货币起源学说才科学完整地揭示了货币的起源。货币自形成至今,其存在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货币的演变也同样经历了漫长岁月。
【关键词】货币;起源;演变
一、货币的起源
(一)货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认为,货币起源于商品,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矛盾运动中价值形式发展的自然产物 [1]。
在原始社会,大家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既不存在商品,也不存在货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由于社会分工,各生产经营者只从事某种特定的具体劳动,生产或提供具有某一特定使用价值的产品,整个社会的产品则由众多从事特定具体劳动的生产者所生产的各种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产品共同组成。社会消费的多样性和个体生产的单一性决定了在社会分工条件下,每个生产者都相互需求对方的产品,也都为满足对方的需求而生产产品,他们的劳动具有社会性,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在私有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属不同所有者,生产者生产产品,同时也要换回自己所需的其他劳动产品,从而社会产品就转化为专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出现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商品要进行交换,就要有交换的比例。各种不同的商品是由不同形式的具体劳动创造出来的,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无法比较,为了寻找商品交换的可比较性,人们发现尽管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式不同,各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创造它们都耗费了人类劳动,即一般人类劳动,或者叫抽象劳动。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抽象的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各种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因此在量上是可以相互比较的。
(二)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在交换发展过程中,商品的价值形式不断地演变,最终导致货币的产生。原始公社阶段,公社的共同体内部虽然不存在交换,但在公社间出现了产品交换。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不多,这种交换只是偶然现象。一种物品的价值偶然地被另一种物品表现出来,比如一只绵羊和两把石斧相交换,绵羊的价值就偶然地由两把石斧表现出来。马克思把这个阶段的价值表现形式称为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用公式表示为:
1只绵羊=2把石斧
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用于交换的物品越来越多,交换也发展成为经常的现象,一种物品不再偶然地同另一种物品相交换,而是经常地同许多种物品相交换。例如,一只羊可以与两把石斧、一捆烟叶、一袋小麦等多种物品相交换,其价值就由石斧、烟叶、小麦等多种物品表现出来。马克思特这种价值表现形式称之为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
用公式表示为:
1只绵羊=2把石斧/1捆烟叶/1袋小麦
上述两种价值形式都属于直接的物物交换。随着交换物品种类日益增多,直接的物物交换的缺陷日益明显。在频繁的交换过程中人们发现某种物品的交换频率较高,所以这种物品慢慢变成了一种交换媒介。比如两把石斧、一捆烟叶、一袋小麦等多种物品都与一只绵羊相交换,这个表现所有物品价值的绵羊就是一般等价物,这种商品的价值形式马克思称之为一般价值形式。
用公式表示为:
2把石斧/1捆烟叶/1袋小麦=1只绵羊
在漫长地交换过程中,比较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当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表现时,这种价值形式被马克思称为货币形式。
二、中国货币的演变
(一)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是指用自然界存在的或人类生产的物品来充当货币。历史上,粮食、农具、牲畜、布匹、木材、毛皮、贝壳、龟壳等都充当过一般等价物。在我国贝壳充当货币时间较长、影响较大。实物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特点是保持了其原有的自然形态,但并不具有普遍可接受性,其本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点,所以不是理想的交易媒介。
(二)金属货币
金属货币是指以金属(如铜、银、金等)作为材料的货币。金属充当货币材料采用过两种形式,即秤量货币和铸币。西周的铜币多为饼状或块状,是早期称量货币。由于秤量货币交易起来很不方便,于是,人们就将金属货币铸成一定形状,标有一定重量和成色并标明计量单位,这就是金属铸币。如我国早期的空首布、刀币、圜钱及以后出现的秦半两、汉五铢等。铸币的出现,克服了秤量货市流通时的种种不便,便利了商品交易。
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的共同特点是其实际价值和名义价值相等,即作为商品的价值和作为交换中介的货币价值完全相等,都以其自身所包含的实际价值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屑于足值货币。
(三)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3]。信用货币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金属货币流通受本身供给量的限制,满足不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规模日益扩大对媒介手段追加的需要;另一方面,大型交易和异地交易越来越频繁,金属货币不便于携带、流通用费高,并且,人们在交换中,更重视货币的交换价值。
在长期交换过程中,人们开始使用代用货币,即纸制的用以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的货币符号,包括政府和银行所发行的纸币符号。政府凭借其权力发行的,叫纸币;银行通过信用渠道发行的,叫银行券。历史上,这两种代用货币与金属货币同时流通。其本身的价值低于其货币价值,在流通中都是以金属货币的代表资格出现,克服金属货币流通的不足。尽管都是代用货币,银行券与纸币有一定的区别: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依靠政治权力强制进入流通,满足政府国库支付;银行券是由银行发行并主要通过票据贴现和放款进人流通,满足商品流通的客观需求。纸币不能随时要求兑换金属货币,银行券要保证随时兑换金属货币。纸币产生于货币流通手段职能,银行券产生于货币支付手段职能。其中我国北宋时期使用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
信用货币的主要形式有:
1.辅币
主币单位以下的小额通货,其主要功能是作为零星小额交易的媒介手段。其自身的价值低于其货币价值,由各国政府垄断发行。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金属本位币是由贵金属铸造的足值贷币,辅币是以贱金属铸造的货币符号,可以按一定比例兑换本位货币。
2.金或纸币
它是目前各国计价结算的基本通货,由各国政府垄断发行,其自身的价值低于其货币价值,属于货币符号。
3.银行存款
它是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可签发支票存款。银行有一项重要的职能就是充当客户的支付中介,为客户办理转账结算,客户先将一部分款项存入银行开立支票存款账户,在需要支付时,可根据交易额在存款余额内签发支票,银行通过支票的收付替客户结清债权债务关系。银行存款与现金一样,能够充当商品交易媒介和发挥支付手段职能,都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信用货币。
4.电子货币
它是利用电子计算机系统储存和处理的信用支付工具,如银行卡或信用卡,持有这种磁卡与持有现金一样,每次支付可以从磁卡的存储金额里予以扣除。其既可以提取现金,也可以进行转账,目前已经成为经济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支付工具。
参考文献:
[1]夏丹阳.马克思与西方货币定义的比较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1)
[2]杨立新,王竹.论货币的权利客体属性及其法律规制——以“一般等价物”理论为核心[J]. 中州学刊,2008(4)
[3]杨植柳,何芳,杨博宇,宋子强.论信用货币[J].时代金融,201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