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堵住课堂教学的缺口 凸现数学教学的效果

2014-09-05徐爱香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4年9期
关键词:例题解题函数

徐爱香

【摘 要】目前,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每天忙于备课、改作、辅导;学生很痛苦,每天有做不完的练习,考试成绩却不甚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们的教学很多时候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那么如何实现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呢?本文结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几个教学环节来探讨提高“有效教学”的若干策略。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一、创设能激发兴趣的学习情境——学生“愿学”的前提

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和体验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一节课的开头非常重要,一个精彩的教学情境犹如一支婉转悠扬的乐曲的“起调”扣人心弦,它能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例如:在上高中数学必修3:《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众数、中位数、平均数》这节课,我们很多老师都会采用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习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请大家来回忆一下,初中数学是怎样定义这几个量的?

这样的导入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导入显然是“低效”或“无效”的。

我校某老师的这节课导入是这样的:

(PPT演示)体会如下语句:期中考试后,雅伦同学讲:我班数学成绩74分的最多;

博伦同学讲:我的成绩73恰好排在正中间;凯伦同学讲:我班数学成绩的平均分是70

请思考:上述同学主要描述了数据的哪些特征?(同学回答)

雅伦、博伦、凯伦、是该班的三个同学真实姓名,而且用的数字也恰好是本班期中考试的真实成绩,通过创设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学生马上睁大眼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三句话学生不仅回忆概念,还能根据学过的概念进行辩析。这样的设计,融数学问题、生活问题、思想教育于一体,学生兴致高涨,积极投入新课的学习中。

二、构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学懂”的关键

《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具体而言,就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与巩固过程,经历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经历应用数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与态度。

记得在一次高三复习课中,有这样一道选择题:

1.下列函数中,最小正周期是π的是( )

(A) (B)

(C) (D)

大部分学生都选C,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在周期性的教学过程,为省时间,重结论、轻过程,直接给出和的周期公式:,而没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头脑中只有这条公式。

2.在最近的必修4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

(1)观察正弦函数的图像,正弦函数的图像出现“周而复始”的现象,你能说明原因吗?

(2)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你能举例说明吗?

(意图:通过生活实例,学生直观形象感受周期的含义)

(3)你能给周期性下个定义吗?

(4)根据定义,正弦函数是周期函数吗?它的最小正周期是多少?余弦函数呢?

(5)出示例题:例:求下列函数的周期。

① ②

(意图:通过变式训练,学生巩固周期的定义,并让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规律)

(6)你能从例题的解答过程中归纳一下,这些函数的周期与解析式中的哪些量有关吗?

(7)提出:你能求出 的周期吗?

(学生第一次自主探究)

(8)你认为上述求周期的方法能推广到求一般周期函数的周期上去吗?

如果函数的周期是T,那么函数的周期是什么?

(学生再一次探究)

(意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在上述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强调过程重视结论,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源与流”,真正“学懂”数学。

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能力——学生“会学”的条件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它反映在数学基础知识里面,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它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只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把数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除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外,还应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能力的培养。

例如:学习了高一必修1《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后,在学生学会了根据单调性求指数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后,我设计了下面这个例题:

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第一次碰到这么复杂的求最值问题,学生呆了,最后想想就把两个端点代入就算了。于是算出当x=2时,

通过反思这个过程,学生不仅发现错误,而且对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防止以后类似的错误发生,同时培养了思维的批判性。

再次,反思解题方法,总结规律方法,训练思维发散性。

通过以上的过程,再引导学生联想解决方程有解的知识和方法。

学生1:设,函数在区间上单调递增,所以在上有解,则得

再次启发学生是否还有另外的解法:

学生2:方程可化为,即求当的最值。

通过对解题方法的反思 ,实现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总结解题规律,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熟练掌握解题技能,积累解题经验,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参考文献:

[1]周泓.数学课堂中怎样实现有效教学

[2]王公庭.注重反思、提高能力endprint

【摘 要】目前,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每天忙于备课、改作、辅导;学生很痛苦,每天有做不完的练习,考试成绩却不甚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们的教学很多时候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那么如何实现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呢?本文结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几个教学环节来探讨提高“有效教学”的若干策略。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一、创设能激发兴趣的学习情境——学生“愿学”的前提

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和体验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一节课的开头非常重要,一个精彩的教学情境犹如一支婉转悠扬的乐曲的“起调”扣人心弦,它能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例如:在上高中数学必修3:《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众数、中位数、平均数》这节课,我们很多老师都会采用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习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请大家来回忆一下,初中数学是怎样定义这几个量的?

这样的导入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导入显然是“低效”或“无效”的。

我校某老师的这节课导入是这样的:

(PPT演示)体会如下语句:期中考试后,雅伦同学讲:我班数学成绩74分的最多;

博伦同学讲:我的成绩73恰好排在正中间;凯伦同学讲:我班数学成绩的平均分是70

请思考:上述同学主要描述了数据的哪些特征?(同学回答)

雅伦、博伦、凯伦、是该班的三个同学真实姓名,而且用的数字也恰好是本班期中考试的真实成绩,通过创设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学生马上睁大眼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三句话学生不仅回忆概念,还能根据学过的概念进行辩析。这样的设计,融数学问题、生活问题、思想教育于一体,学生兴致高涨,积极投入新课的学习中。

二、构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学懂”的关键

《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具体而言,就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与巩固过程,经历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经历应用数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与态度。

记得在一次高三复习课中,有这样一道选择题:

1.下列函数中,最小正周期是π的是( )

(A) (B)

(C) (D)

大部分学生都选C,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在周期性的教学过程,为省时间,重结论、轻过程,直接给出和的周期公式:,而没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头脑中只有这条公式。

2.在最近的必修4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

(1)观察正弦函数的图像,正弦函数的图像出现“周而复始”的现象,你能说明原因吗?

(2)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你能举例说明吗?

(意图:通过生活实例,学生直观形象感受周期的含义)

(3)你能给周期性下个定义吗?

(4)根据定义,正弦函数是周期函数吗?它的最小正周期是多少?余弦函数呢?

(5)出示例题:例:求下列函数的周期。

① ②

(意图:通过变式训练,学生巩固周期的定义,并让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规律)

(6)你能从例题的解答过程中归纳一下,这些函数的周期与解析式中的哪些量有关吗?

(7)提出:你能求出 的周期吗?

(学生第一次自主探究)

(8)你认为上述求周期的方法能推广到求一般周期函数的周期上去吗?

如果函数的周期是T,那么函数的周期是什么?

(学生再一次探究)

(意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在上述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强调过程重视结论,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源与流”,真正“学懂”数学。

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能力——学生“会学”的条件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它反映在数学基础知识里面,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它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只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把数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除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外,还应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能力的培养。

例如:学习了高一必修1《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后,在学生学会了根据单调性求指数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后,我设计了下面这个例题:

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第一次碰到这么复杂的求最值问题,学生呆了,最后想想就把两个端点代入就算了。于是算出当x=2时,

通过反思这个过程,学生不仅发现错误,而且对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防止以后类似的错误发生,同时培养了思维的批判性。

再次,反思解题方法,总结规律方法,训练思维发散性。

通过以上的过程,再引导学生联想解决方程有解的知识和方法。

学生1:设,函数在区间上单调递增,所以在上有解,则得

再次启发学生是否还有另外的解法:

学生2:方程可化为,即求当的最值。

通过对解题方法的反思 ,实现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总结解题规律,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熟练掌握解题技能,积累解题经验,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参考文献:

[1]周泓.数学课堂中怎样实现有效教学

[2]王公庭.注重反思、提高能力endprint

【摘 要】目前,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每天忙于备课、改作、辅导;学生很痛苦,每天有做不完的练习,考试成绩却不甚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们的教学很多时候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那么如何实现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呢?本文结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几个教学环节来探讨提高“有效教学”的若干策略。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一、创设能激发兴趣的学习情境——学生“愿学”的前提

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和体验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一节课的开头非常重要,一个精彩的教学情境犹如一支婉转悠扬的乐曲的“起调”扣人心弦,它能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例如:在上高中数学必修3:《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众数、中位数、平均数》这节课,我们很多老师都会采用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习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请大家来回忆一下,初中数学是怎样定义这几个量的?

这样的导入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导入显然是“低效”或“无效”的。

我校某老师的这节课导入是这样的:

(PPT演示)体会如下语句:期中考试后,雅伦同学讲:我班数学成绩74分的最多;

博伦同学讲:我的成绩73恰好排在正中间;凯伦同学讲:我班数学成绩的平均分是70

请思考:上述同学主要描述了数据的哪些特征?(同学回答)

雅伦、博伦、凯伦、是该班的三个同学真实姓名,而且用的数字也恰好是本班期中考试的真实成绩,通过创设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学生马上睁大眼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三句话学生不仅回忆概念,还能根据学过的概念进行辩析。这样的设计,融数学问题、生活问题、思想教育于一体,学生兴致高涨,积极投入新课的学习中。

二、构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学懂”的关键

《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具体而言,就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与巩固过程,经历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经历应用数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与态度。

记得在一次高三复习课中,有这样一道选择题:

1.下列函数中,最小正周期是π的是( )

(A) (B)

(C) (D)

大部分学生都选C,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在周期性的教学过程,为省时间,重结论、轻过程,直接给出和的周期公式:,而没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头脑中只有这条公式。

2.在最近的必修4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

(1)观察正弦函数的图像,正弦函数的图像出现“周而复始”的现象,你能说明原因吗?

(2)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你能举例说明吗?

(意图:通过生活实例,学生直观形象感受周期的含义)

(3)你能给周期性下个定义吗?

(4)根据定义,正弦函数是周期函数吗?它的最小正周期是多少?余弦函数呢?

(5)出示例题:例:求下列函数的周期。

① ②

(意图:通过变式训练,学生巩固周期的定义,并让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规律)

(6)你能从例题的解答过程中归纳一下,这些函数的周期与解析式中的哪些量有关吗?

(7)提出:你能求出 的周期吗?

(学生第一次自主探究)

(8)你认为上述求周期的方法能推广到求一般周期函数的周期上去吗?

如果函数的周期是T,那么函数的周期是什么?

(学生再一次探究)

(意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在上述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强调过程重视结论,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源与流”,真正“学懂”数学。

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能力——学生“会学”的条件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它反映在数学基础知识里面,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它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只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把数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除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外,还应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能力的培养。

例如:学习了高一必修1《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后,在学生学会了根据单调性求指数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后,我设计了下面这个例题:

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第一次碰到这么复杂的求最值问题,学生呆了,最后想想就把两个端点代入就算了。于是算出当x=2时,

通过反思这个过程,学生不仅发现错误,而且对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防止以后类似的错误发生,同时培养了思维的批判性。

再次,反思解题方法,总结规律方法,训练思维发散性。

通过以上的过程,再引导学生联想解决方程有解的知识和方法。

学生1:设,函数在区间上单调递增,所以在上有解,则得

再次启发学生是否还有另外的解法:

学生2:方程可化为,即求当的最值。

通过对解题方法的反思 ,实现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总结解题规律,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熟练掌握解题技能,积累解题经验,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参考文献:

[1]周泓.数学课堂中怎样实现有效教学

[2]王公庭.注重反思、提高能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例题解题函数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二次函数
第3讲 “函数”复习精讲
用“同样多”解题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二次函数
函数备考精讲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