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银行的抱负与现实
2014-09-05陈季冰
陈季冰
经过长达5年的坐而论道和两年的艰苦谈判,“金砖国家”集团终于结出第一个实体成果。
在正于巴西福塔莱萨召开的金砖国家第六次年度峰会上,巴西总统罗塞夫正式宣布了由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五国共同出资成立的新开发银行(New Development Bank,人们一般更习惯称之为“金砖银行”)的具体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这家银行将不是一个封闭机构,它的名称之所以叫做“新开发银行”,而非“金砖开发银行”,显然是为了给将来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加入预留出空间。为了达成协议,中国作出了重要让步,放弃了依据各国经济规模出资——意味着中国将占据一半以上的份额一的提议,同意每个成员国等额分担资本金,借此保证各国在该银行事务上的平等决策权。
据说,设立这家银行的构想最先是由印度在2012年提出的(当时有人曾称之为“南南银行”),并于去年在南非金砖峰会上获得通过。它的目的是创立一个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世界的发展需求和金融稳定提供资金服务的机构,世界银行是它现成的模板。通过成立金砖银行,“金砖国家”由此向美国和欧洲长期把持的世界银行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发起挑战——进,可以视作它们逐步摆脱西方主导,重塑国际金融秩序的一次集体行动;退,则至少为自己在与西方国家的谈判中增加了筹码。
显然,这项计划将给自“二战”以来由西方主导的多边体系带来挑战。虽然在成立之初它的规模和重要性将无法与美国主导的世界银行抗衡(截至去年6月,世界银行的资本总额为2230亿美元,其中多数也是担保额度,亦即“通知即缴资本”),但随着其资本金规模的扩大以及在国际资本市场上通过发债融得更多资金,有人预估,未来它的总放贷能力有望达到350048美元。而从近期联合国的一份讨论稿来看,作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供应方,金砖银行的重要程度甚至有可能超过世界银行。目前,发展中国家面临每年1.4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资金缺口,这正是金砖银行可以大显身手的“用武之地”。
西方主导的现有国际金融机构往往把提供低息贷款与政治条件捆绑,这是发展中国家政府所最为反感和抵触的。相比之下,未来的金砖银行可能会提供不附带政治条件的贷款。它还可对世界银行形成一种补充,资助世行不提供资金的产业项目。
然而,即便解决了股权结构、开放性、总部所在地、放贷对象等一系列棘手问题,金砖银行依然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对于帮助发展中国家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促进全球各地的扶贫开发而言,对症下药的先进理念、机构本身的良好治理结构以及丰富的专业知识,才是最宝贵的稀缺资源。
就拿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组织背后的所谓“华盛顿共识”来说,新兴经济体迄今仍然拿不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完备的经济发展理念。这意味着,在起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金砖银行在开展业务时其本身的指导思想就注定存在许多模糊不清之处。
笔者还认为,金砖银行这样的国际机构要想充分发挥作用,必须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即在框架原则确定以后,它在具体业务的决策方面应该拥有无需听命于各国政府的高度独立性。能不能抵挡住有可能来自出资金主的政治压力,使自己最大限度地免于屈从它们的外交政策目标,是一些市场分析人士对金砖银行最为担心的地方。毋庸讳言,相对于掌控着世界银行和IMF的美国和欧洲,金砖五国的国内治理现状或许并不能非常好地支持这家银行的独立运作。事实上,我们还可以说,这正是美欧牢牢把持世行和IMF主导权的主要理由之一。
而在更高的层面,相对于发达国家,金砖国家自身的金融开放度、它们金融机构的国际化水平以及金融市场和本币的国际影响力等至今仍然处于相当弱势的地位,这些都限制了金砖国家开展更大规模和更高水平金融合作、进而与现行国际金融体系分庭抗礼的雄心。从这个意义上说,金砖国家的当务之急也许不是挑战以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代表的“旧秩序”,而是加大力度改革国内金融体制。
但反过来看,不论金砖银行的前途将是多么复杂、艰难,它毕竟代表着新兴市场抛开旧秩序另起炉灶的尝试。最终,它也许未必能完全达到预期的成就,但新的联合银行是新兴经济体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影响力日渐增强的象征,它所代表的呼吁改革的压力对加快全球金融和货币体系改革而言,注定会起到非常有益的促进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