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实效性新探
2014-09-05赵阳
赵阳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是高校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和平台。虽然各大高校都很重视“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取得阶段性效果和成绩,但同时还面临诸多难题和困境。坚持课程改革和创新的大方向, 采取合理、有效的对策, 开创“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新局面, 提高其教学实效性, 依然需要我们积极努力的探索。
【关键词】高校形式与政策课堂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154-01
为了让高校大学生能及时将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关注时事发展,教育部规定“形式与政策”课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同时“形式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大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各大高校都十分重视形式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加快了这一课程改革的步伐,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都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该门课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如何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是保障这门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条件,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衡量形式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维度
1.学生思想认识上的提高
1987 年《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必修课程在高校开设以来,一直强调这门课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200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布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为形势与政策课的发展和教学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同时该通知指出形势与政策课需要“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1],再次明确了这门课对学生在思想政治认识上的要求。因此,让学生通过形式与政策课的学习,了解国内外形式,正确的理解我国、我党的基本路线,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意识,是衡量该门课教学实效性的基本标准之一。
2.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
形势与政策课要培养学生对国家情感、态度和正确人生价值观。通过形式与政策课的教学,促进情感、态度的有效生成,并将它们转化为自己所认同的内在价值。对于课程的学习来说要培养其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兴趣,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现阶段“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形式不够新颖,对学生吸引力不强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具有较高的政策性、时效性、针对性,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正确的解析政策;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对实事问题能够第一时间关注并进行正确的分析;良好的知识传授技能,结合自身的理解分析教授给学生。但目前在教学形式上,形式与政策课还显得比较单一,都是以传统的课程教学为主,在内容上是以思想政治理论为主,不能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应付的情绪,致使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授课水平直接会影响到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形式与政策课的任课教师不是专任思政课教师,而是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老师,这些教师大多数都不是思想政治理论科班出身,课堂教学缺乏理论深度,只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在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显得方法不多。因而使这门课程实效性降低。
3.学生对所授课程兴趣不大,重视程度不足
学生作为这门课程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其的主体需要,激发其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实践的积极性,激发其对这门课的兴趣,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2]。但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还没有做到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没能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导致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对课程的学习与参与,使教学变得盲目化、抽象化和脆弱化。
4.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准确的反映教学效果
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方式都是以考查为主,最终的成绩依据来源于课堂考勤和学生交的学习论文以及实事理论测试的综合评分。这里面的大部分是流于形式,只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忽略了学生之间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只注重总结性评价,忽略了更为重要的过程性评价。评价方式的单一,导致评价内容的不完全准确,从而影响这门课程的实际效果。
三、完善“形式与政策”课堂实效性的对策
1.创新教学方法,多形式教学模式教学
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灌输式教学方法,要让形势政策教学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探索学生能积极参与、师生良性互动式教学新模式。如通过专题研讨、案例教学、课堂辩论、互教互学等方式。
2.加强师资建设, 形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形式与政策课教师队伍
形势与政策教师要是有着坚定和正确政治立场和马克思主义信念的,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业务功底、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政策解读力,实际教学中要具备扎实而让学生信服的教学水平和技能,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灵活且能做到教学相长、知行合一,在为人方面也要平易近人、具备充分的人格魅力。
3.以生为本组织教学内容, 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以生为本,依据当代青年认知特征和现实需求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内容,是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学实效性的一大课题。当代大学生主要以90后为主,这部分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多样、涉猎广泛,具有很高的爱国热情和社会参与性,但受挫能力较差、容易偏执、缺乏理性、随大流,缺恒心。这就要求我们选取的教学内容一定要尽可能和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紧密相关,想学生之所想,及学生之所需。及时准确的掌握当前学生所关心的国内外时事大事和某一阶段关注的热点、焦点、疑点问题,做好正确的引导,保持对学生的吸引力;保证学生关注内容的政策蕴涵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完善考核制度,既要重视过程性评价,又要注重总结性评价
过程评价,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要表现;总结评价主要是指对实践教学完成以后要对学生的理想、信念、能力等方面所做的全面评价[3]。在评价的过程中,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不能只用一种评价方式,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和校外评价相结合,尽可能的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其自主学习意识。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10
[2] 赵涛涛、姚三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科教论坛.2011(11)
[3] 丘有华.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初探.[J].华章.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