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价值取向
2014-09-05陈秋月
陈秋月
【摘要】从语文教学实践中不难看出,语文教师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成长和发展。小学语文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教育,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追求工具性取向和人文性取向并重,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价值取向改变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184-01
小学语文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教育,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奠基性作用。教师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渗透在日常教学行为中,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在现实教学中,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学价值取向存在误解和偏差,片面追求字词句等的掌握,写作能力的训练,政治工具性的倾向,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因而,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培养科学而又合理的教学价值取向,要追求工具性取向和人文性取向并重,这有助于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应不是一句空话。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有足够自由发展的空间。多读优秀文学作品,仔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民族性和人文精神。改革应试教育过于重视目标与结果而忽视教育的过程体验和长远发展的弊端。改革应试教育忽视多数学生,只关注少数优秀学生,学生个性受到压抑,使全体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过程性体验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
第二,要改革教师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在评价功能上由原来的专制刻板的管理取向向发展取向转变,以教师为本,改变过去评价内容狭隘化、简单化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方式。采取发展性教师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评价不再只是为了分等级,然后奖惩。而更多的为教师提高教学的信息反馈,帮助教师发现不足,进而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采用教师自评,同时让同事、学生和家长等人员共同参与评价,避免机械单一的指标量化模式。从多方面评价教师,使对教师的评价不再只是学生的升学率,使教师有精力和时间关注学生的人性,关注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第三,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素质。要重视教师培训,提高语文教师人文素养。李镇西老师说:“没有语文能力或者语文能力不强的教师,是很难培养学生真正的语文能力的。”同样的,如果教师自身都没有人文意识和人文素质,那么很难教出语文的人文性来。当前小学的语文教师大部分是专科学校毕业,自身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专业的教育教学知识也不是很丰富,多是凭借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把教学简单化。然而教学是不断发展的,语文教师本身也应是不断发展的,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弥补自身不足,在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学校应不断创造机会,为教师提供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专家讲座,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人文素养。新课改提倡师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的角色不断发生着变化,教师也是发展中的人,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促进自身专业化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实践。学校应该鼓励教师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增强人文意识,教师应该多读关于增强自己文化素养的书,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素质,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教师本人要把自己看成不仅仅是一个教书先生,而要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发自内心的喜欢学生,爱学生,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领路人和指导者,用自己的人文底蕴和创造性教学引领学生前进。
第四,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传统的语文教学以灌输为主,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能唯老师马首是瞻,对知识死记硬背。以接受性课堂为主,扼杀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新的课程观念下,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坚持以人为本,学生是发展的个体,是学习的主体,是有发展潜能发展着的独立个体。教学不是为了使学生服从教师,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而是要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要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个性差异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关于人性教育,教人向善,这就要求把人作为学习的主体,不是学生被动的适应教师,而是要教师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的发展为本。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尊重个性,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学生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就要把学生当作具有独特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作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的空间。就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去吸收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头脑去吸收精神营养,是别人所不能代替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也不可能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更不可能代替学生明白道理和掌握规律。人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坚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第五,要转变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自主体验。传统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的思想,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自己的思考和体验。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积极的交流互动,使学生能够采用探究合作的形式获得知识,使新知识的获得成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过程,丰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主观体验,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加强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资源等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多种实践的机会。改变过去单一的在固定教室进行教学的模式,构建活泼开发的富有人文气息的现代化语文课堂。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进行人文教育,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 彭金红,黄伟. 语文教师与他的课程——试论教师对教科书选文的解读与阅读教学的关系[J].教育科学研究. 2012(04) [2] 邱兴宇. 新课改视角下的语文教师素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13(02)
[3] 杨敬伟. 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J].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9(03)
[4] 蹇波. 中学研究型语文教师素质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