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教学思想的不同

2014-09-05李正杰

关键词:修己子路苏格拉底

李正杰

【摘要】启发诱导的教学方式来源已久,但绝不是一个内涵。东方有孔子的启发渊源,西方有苏格拉底的历史功绩,探究两者的不同,得出新的结论,对于我们当下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启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174-01

一、孔子的启发教学思想

启发诱导是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孔子在《论语·述而》中对此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经典表述。按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可见,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适时施教。

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进一步说明。孔子不是把仁义之道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在学生达到“愤悱”状态之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最后水到渠成地进行知识传授。其实这里隐含着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前提。所以朱熹说,“愤悱,诚意之见于色辞者也。待其诚至而后告之。既告之,又必待其自得,乃复告尔”。由“愤悱”而“启发”,举一反三,令其“自得”。

二、苏格拉底的启发教学思想

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又称苏格拉底法或助产术(产婆术),据说是苏格拉底从他母亲(接生婆)那里受到启发,认为他的教学不是给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像接生婆那样,把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通过提问引导出来罢了。他认为人生来灵魂中就蕴含着真理,只是为后天所蒙蔽,通过启发可以让真理呈现,因而智慧不是认识自然,而是“认识你自己”。黑格尔解释说:助产术就是“帮助已经包藏于每一个人的意识中的思想出世”。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称白己是知识的“接生婆”。

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要点,可以概括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首先,他与学生谈话时,装作无知,倾听对方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然后,针对对方的观点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而承认自己‘无知”。其次,他通过提问题,遂步引导对方思考,把对方头脑中的知识启发出来,这就是助产术的方法。再次,他通过对一些个别事物的分析、比较和归纳,揭示出事物的一般本质,得到普遍的概念。这就是归纳。黑格尔说过,“苏格拉底是第一个用归纳法来规定普遍的人”。最后,他将所得到的一般概念的意义明确规定下来,即“定义”的方法。

三、二者教学思想的分析

(一)主动与被动

孔子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思考、领悟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任务是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帮助学生明确认识,形成正确的观念,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还意味深长的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思考的主动性具体表现在碰到问题就问:“怎么办?”老师给予启发诱导的前提就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求,有了自己的“愤”和“悱”,教师才能适时的给予启发。孔子强调学习的主动性。

苏格拉底则认为,人在获得生命之前就从不知什么地方,以何种形式获得了知识,但在出生时却将它们丢失了,后来,“借助视觉、听觉、或任何其他感觉感知了一个对象后,感觉者可以通过联想回想起已经忘记了的对象,他们只不过回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换言之,学习就是回忆。学习是回忆,教育就应促进回忆,因为人的头脑中已存有各种知识,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启发学生把这些知识发掘出来,教师就是帮助人实现回忆的人”。换言之,学生的脑子里的知识就是“未出生的孩子”,教师就是“产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地位是被动的接受引导的。

(二)说教与辩论

孔子在教导学生的时候扮演的角色基本上属于“智者”的角色,孔子的弟子在孔子那里得到的答案往往是最终的正确答案,在启发诱导的最后往往是孔子以权威的答案作为谈话的结尾。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论语·述而》),但实际上却扮演了一个全知全能的人。

苏格拉底的问对与孔子相比显得极其冗长。他在问对过程中,不断地与对方进行讨论,显得相当繁琐、啰嗦、沉闷,远不如孔子启发方法简练、明确,且警句连篇。实质上,苏格拉底方法重视过程,重在讨论知识的来源与思辨,重在给予谈话者新的思考角度和方法,他并不以知识教人,而是教人如何获得知识。教人“思想”而非教人“信仰”。

(三)全面与片面

孔子一向是主张学生的“学”的,“学”在论语中一共出现65次,仅次于“仁”的地位。可见孔子的启发诱导是在弟子“学优”的基础上的启发诱导,是建立在弟子广泛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的,是能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境界的。同时在启发的时候又给予学生新的知识的教导。

西方哲学史家罗素认为,“苏格拉底的方法所适用的,乃是那些我们对之已有足够的知识而可以达到正确结论的事物”。此外,只要所争论的是逻辑的事情而不是事实的事情,那么,这种方法也是发现真理的一种好方法。“但是当其目的是要发现新事实的时候,这种方法便完全行不通了”。“比如说细菌传播疾病,我们很难认为,这种知识是可以用问答的方法就能够从一个本来对此一无所知的人那儿推引出来的。” 这就是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局限性。由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既提问又传授知识,所以这种局限性就不明显。

(四)辅导与主导

孔子更注重追求一种宽松、自由的谈话环境,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让每一个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不加以限制,当曾皙感到犹豫时,孔子鼓励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论语·先进》)又如《论语·宪问》中,子路问,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修己以敬”。子路还是不能理解“敬”的含义。孔子点拨道:“修己以安人”。子路又问:“如斯而已乎?”孔子进一步启发:“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让子路深入领悟真义,其思维过程是发散的,逐步深入的。在这个过程中孔子更像是一种辅导的形式在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

反观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整个谈话过程都是一问一答的形式,教师主导着整个谈话的走向和发展脉络,学生是一种被动的应对的局面,只能面对苏格拉底“见招拆招”疲于应对,如果苏格拉底碰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的话,这个方法未必能起到效果,这也是苏格拉底“产婆术”的一个局限。

参考文献:

[1] 王有春.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比较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143-145.

[2] 续润华.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比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杜会科学版.1992(01):108-112.

[3] 陈晓慧.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启发方法何以不同[N].光明日报.2009-07-20(7).

[4] 郭利峰.苏格拉底的思想及其影响[D].内蒙古大学.2004.

[5] 杨卫华.东西方文化的奠基及其分野——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比较研究[J].学术论坛.2007:42-46.

[6] 杨伯峻译.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83.199.168.

[7] 袁鸣.简明西方哲学史[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25-29.

猜你喜欢

修己子路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信仰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苏州传世家训中的修己之道及其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苏格拉底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经典诵读:《论语》教学案例评荐
论语小故事,人生大道理
像苏格拉底一样拒绝
苏格拉底教学法与创新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