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40应每年查次眼底
2014-09-05刘宏伟
刘宏伟
眼底疾病是目前常见的导致不可逆性视力丧失的主要眼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糖尿病患病率的升高和眼外伤的频发,老年黄斑变性、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疾病、眼底疾病已经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致盲的主要原因。但眼底疾病有着诊断难、发现难、治疗难的特点,所以,从40岁开始,应每年检查1次眼底,“三高”患者、高度近视者及青光眼患者更要定期检查眼底。
眼底检查是窥探疾病的窗口
首先,眼底检查可发现眼底的原发性疾病,比如青光眼、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色素变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神经萎缩、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老年黄斑变性等。这些病发病率高,病程长,病因复杂,病情多变,可严重影响视力。
其次,眼底检查可发现全身疾病。比如,视网膜水肿、出血、渗出等常见于高血压患者;视网膜上形成微血管、出血、渗出,甚至出现增殖性改变,引起视网膜脱离等,常见于糖尿病患者;眼底出血和玻璃体积血等常见于肾炎、白血病、贫血、心脏病和急性传染病;视盘水肿常见于脑水肿、脑出血、脑肿瘤、脑炎和脑血管畸形。
眼底检查方法多
眼球后部大约2/3的区域就是眼底部分,包括视网膜、黄斑、视盘、“视网膜血管”和脉络膜等组织,这部分是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一般要用眼底镜(分为直接眼底镜和间接眼底镜),或“裂隙灯”加“凸透镜”等特殊仪器对其进行实时检查,但不足之处是这些方法不能记录眼底病变的结果。
如果需要保存眼底检查的结果,就要进行眼底照相。早期的眼底照相机因为使用的光源是可见光,需要患者散大瞳孔,才能使眼底情况一览无余。目前眼底照相机使用的光源是红外线,不会引起瞳孔缩小,照相时无需散瞳,更为方便。眼底照相除了可保留患者眼底的图像资料,用于治疗前后效果的比较;还可将疑难疾病通过网上传输,进行远程会诊。
如果眼底有占位性病变,可进行B超检查;如果是视网膜血管的疾病,可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如果是脉络膜血管的疾病,可进行“靛青绿血管造影”检查。
现在,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眼科检查中已普遍使用,它利用一定波长的“低相干光”照射眼底成像,可检查“玻璃体界面”、视网膜、黄斑、脉络膜内层等部位,对脉络膜疾病的诊断有独特的作用。
检查结果微解读
正常的视网膜为桔红色,当有脉络膜血管病变时,可见“豹纹状眼底”。视网膜病变时,可出现水肿、渗出、出血、新生血管、脱离、色素斑和肿物等。
黄斑是眼球后极部“无血管”的组织,它的中心有反光点,称为“中心凹光反射”。黄斑病变时,可出现水肿、新生血管、出血、渗出、色素紊乱和黄斑裂孔等。
视盘呈椭圆形、淡红色,中央呈漏斗形凹陷,色泽稍淡,称为“生理凹陷”。如果视盘色泽变淡,生理凹陷扩大加深,应确定是否有青光眼;视盘还可出现边界不清、出血、渗出、充血及水肿等。
视网膜血管分为视网膜中央动脉和视网膜中央静脉,两者管径之比为2︰3。眼底检查时,其粗细、走向、管壁反光、分支角度及动、静脉交叉处有无压迫或拱桥现象,血管有无阻塞、新生血管及血管壁有无白鞘,视盘上的动静脉有无搏动等,都对视网膜病变有提示意义。
脉络膜位于视网膜和巩膜之间,主要由色素及血管组成,常规眼底检查看不到它,但如果它发生病变,并累及到视网膜,则可在检查中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