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骨科术后汗症96例临床观察
2014-09-05吴镇林
吴镇林 何 逸
(广西省南宁市中医医院 广西南宁 530001)
中医治疗骨科术后汗症96例临床观察
吴镇林 何 逸
(广西省南宁市中医医院 广西南宁 530001)
目的对中医辫证分型论治方法在骨科术后汗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选自2008年2月~2013年3月收治的96例骨科术后出现汗症的患者,将其随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使用常规补液、抗感染等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病情的给予适当中药辅以中医辫证分型论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疗效更显著(p<0.05)。结论把中医中药辩证分型论治方法应用在骨科术后汗症的临床治疗中,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骨科,术后汗症,中医治疗,疗效
术后汗症指的是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后,其身体出现比较明显的出汗症状,且出汗量比正常者多,根据临床实践可知,这种现象在骨科手术中较为常见[1]。相关资料显示,在骨科手术中,约90%以上的患者会在术后出现程度不同的出汗症状,这主要和患者的生理功能受到麻醉的影响有关,也和手术过程中手术设备、器械对患者的脏器与机体的损伤有关,在手术器械的作用下,患者的机体就会出现气血亏虚,脏腑功能失调、营脉受阻等症状。中医理论认为,术后出汗多主要是因为患者出现气虚血瘀、气血双虚、气阴两虚等现象,对于气虚血疲的患者,其主要是在局部出汗,出汗过程中,还可能会伴随刺痛,且舌质也会出现暗红现象,此时有疲点疲斑,且出现脉弦涩;对于气阴两虚的患者,其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舌红苔黄、五心烦热、夜寐盗汗、脉细数;对于气血亏虚型的患者,其主要症状是动辄汗出、脉虚细、面色苍白、四肢无力、舌红苔薄白[2]。本研究使用分别常规疗法和中医辨证分型论证方法对96例骨科术后汗症患者进行治疗,现把相关情况作以下分析与总结。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南宁市中医医院2008年2月~2013年3月收治的96例骨科患者,术后所有患者均出现汗症现象。本组男54例,女42例,年龄22-68岁,平均(46±5.2)岁,中医诊断分型为气虚血瘀型32例,气血双虚型26例,气阴两虚型38例,根据患者意愿,并经其家属同意,把患者分成对照组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43例,实验组5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使用补液、营养支持以及抗感染等常规疗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对于汗症则不采取任何措施进行特殊处理。
1.2.2 实验组 实验组则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然后结合汗症中医分型,根据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使用中药汤剂对患者进行治疗。
对于气阴两虚型的患者,使用当归六黄汤进行加减治疗,主要药方的组成为:黄连6g,黄柏、黄琴、当归各12g,生地、黄精、熟地、五味子各13 g,玉竹、党参、沙参各17g。
对于气虚血瘀型的患者,使用血府逐疲汤进行加减治疗,主要药方的组成为:川芍12g,糯稻根、黄蔑各31g,红花6g,党参、当归各16g,玉竹、麻黄根各9g,桔梗、桃仁、积壳、赤芍各10g。
对于气血两虚型的患者,使用当归补血汤进行加减治疗,主要药方的组成为:当归11g、获菩15g、玉米须14g、党参19g、炒白术16 g、炙甘草6g、黄蔑28g、五味子10g。上述方药每日1剂,用水煎2次,煎汁为300mL,共分3次服用, 7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将患者在术后的主要临床症状及其相关的次要症状进行统计分析。汗出、神疲乏力、五心烦热为主要的临床症状;次要症状为午后出现口干咽燥、颧红等症状,根据症状程度的不同,按0-6分计分。把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进行对比,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及总有效率进行对比分析[3]。
1.4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中医的相关诊治标准,疗效评价标准为:①治愈:汗止,精神疲惫、四肢乏力、汗出、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等症状完全消失;②显效:出汗症状出现明显减少,其他症状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改善;③有效:出汗症状有所减少,其他临床症状也得到了一定改善;④无效:出汗现象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其他症状也没有出现明显变化或没有出现任何变化。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患者的全部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与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积分情况
表1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积分情况
由表1可知,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过7d的治疗后,实验组各项症状的积分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对比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表2显示,实验组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根据相关研究及临床实践可知,在骨科手术中,几所有患者都会在术后出现汗症。目前临床上对于汗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西医研究比较公认的看法是,汗症主要是因为患者机体中的植物神经因手术麻醉和手术而出现紊乱现象,而中医研究则认为主要是因为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的机体受到了手术器械的损伤作用,从而导致营脉受到阻碍、气血出现亏虚、脏腑功能出现失调现象,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气虚血瘀、气血两虚和气阴两虚三种类型[4]。
根据上述三种论证分型,本研究对实验组患者进行治疗时,除了使用补液、营养支持等常规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还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使用中药汤剂加减疗效进行治疗。如气阴两虚型的患者,主要是因为手术过程中出血过多,血液供应无法满足筋脉的需求,此时患者的机体处于阴虚火热状态,导致阴不潜阳,进而导致汗症的发生,归六黄汤具有滋阴降火、益气止汗的功能,把之用于对此型患者进行治疗,可起到明显的止汗作用。对于气虚血疲型的患者,其主要是因为机体是手术过程中受到了器械的创伤,从而导致体内出现淤血,使血液循环受阻,当经脉处于疲滞状态时,患者体内的阴阳情况就会失调,津行也会受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出现局部汗出症状,血府逐疲汤具有活血化疲之功效,此外,还能促进血液的供应,并益气敛汗,进而可使汗出现象得到一定抑制[5]。药方中的少量红花在活血方面具有良好疗效,而且还能起到很好的养血补血作用,应用于术后汗症的治疗中,具有良好效果。对于气血两虚型的患者,主要在因为在手术过程中出血过多,因血气不足而出现气虚现象,导致卫表不固、揍理疏松等现象,当归补血汤具有良好的益气功效,同时能促进血液的生成,可对气血进行有效双补。
总之,骨科大手术后,许多患者都会出现汗症,这主要和术中器械损伤、失血过多等因素有关。本研究中,实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知,从中医角度对患者的汗出症状、脉象、舌象等进行辩证分型论治,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1]刘有旺,李雅林,方茜,等.白色念珠菌性乳腺炎的中药治疗研究[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0,5(2):118.
[2]孙秋颖.探讨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诊治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136
[3]王丽新.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89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5):131.
[4]邹铭斐.中医药辨证分型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103.
[5]徐卫平.中医治疗骨科术后汗症的临床效果评估[J].中国医药指南 ,2013,11(18):668.
(责任编辑宁梵西)
2014-10-22
吴镇林,15731687@qq.com。
R 274
B
1674-9545(2014)04-007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