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居民参与全民健身路径锻炼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2014-09-05黄伟业张伦厚王红光张桂玲朱建国贾洪全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连云港市农村居民全民

黄伟业,张伦厚,王红光,张桂玲,朱建国,贾洪全

(淮海工学院 体育部,江苏 连云港 222005)

以人为本,实施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战略、构建和完善造福全体国民的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已成为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也是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是我国落实《群众体育“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第二阶段工程的重要内容和实施实事工程措施之一,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的硬件设施,它主要包括全民健身路径及其配套设施[1].全民健身路径是指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在社区、村、公园、绿地等地建设由室外健身器材组成、占地不多、经济实用、可免费使用的体育健身设施.目前,江苏省不断加大农村体育设施的投入,对提升村民文化素养,增进健康和社会和谐,促进农村体育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连云港市为地处苏北的沿海港口城市,随着农民财富的增长,农村居民对自身的健康和精神需求也随之提高,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建设满足了农民对体育锻炼需求,有效地丰富了文化生活,为他们的健身锻炼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近年,连云港市大力实施了省“万村体育健身工程”,“自然村小篮球板工程”,“乡镇体育健身活动中心”,“农民体育健身路径工程”.100%的乡镇拥有了健身路径和体育健身活动中心,80%的行政村建有健身路径和篮球场.“十二五”,连云港市计划“行政村健身路径建成率要达90%以上,城市社区健身路径建成率达100%,人均体育设施面积达2.3平方米,形成市、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网络,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36%以上.《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达97%,农村老年人合格率达89%,幼儿合格率达94%”[2].全民健身路径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新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场地器材匮乏之间的矛盾,不仅提供了健身活动平台,而且对转变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被誉为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本研究就目前农村的健身路径是否真正惠及新农村居民,以及现状如何等问题进行实证调查,以期为今后新农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和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连云港市(赣榆、东海、灌云、灌南4县)参加健身路径锻炼的新农村居民.

1.2 研究方法

查阅文献资料,访问座谈、实地考察,数据统计,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人群年龄界定是根据我国青联及WHO的青年人口界定,18~40岁为青年人口,17岁以下为少年人口[3],根据WHO并结合我国退休年龄的实际,41~60岁为中年人口,61岁以上为老年人口[4].随机抽样、抽取1400名参加健身路径锻炼的新农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400份,回收1396份(男性561名,女性835名),回收率99.7%,其中有效问卷1380份(男性557名,女性823名),有效率98.85%.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连云港市新农村居民参与全民健身路径锻炼现状

(1)参与全民健身路径锻炼的年龄特征.由表1可知,在健身路径锻炼中,具有老年人占绝大多数的特征.随年龄的增长,大多数的老年人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但她们健身锻炼一般会选用方法比较简单、实用、易学,原则是不花钱的运动项目,而健身路径基本上能满足老年人对健身的要求,在锻炼的同时也能进行情感的交流[5].

表1 连云港市新农村居民参与全民健身路径锻炼的年龄特征

(2)参与全民健身路径锻炼的性别特征.由表2可知,农村女性是参与健身路径锻炼的主力军.(18~40岁)、(41~60岁)两群体的女性参与锻炼比例相对较高,原因是在农村家庭中,多数男性外出打工,女性在家陪伴小孩和老人,所以锻炼的机会相对较多.同时,健身路径设置离居住地较近(一般在村委会附近),能满足老年人的锻炼需求,锻炼的比例相对较大.访谈发现,多数男性认为健身路径锻炼运动量小,锻炼效果不理想而使用比例偏小.还有的男性不愿与女性和小孩在一起锻炼.

表2 连云港市新农村居民参与全民健身路径锻炼的男女比例

(3)参与全民健身路径锻炼的动机.由表3可知,61岁以上的老年人锻炼目的性明确.通过观察,发现(41~60岁)和(61岁以上)两群体中,老年人很注重健身路径器械的正确使用和锻炼效果;(18~40岁)的青年人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陪老人和孩子;而(6~17岁)的少年锻炼的目的不明确,多数是以玩的心态进行锻炼,甚至锻炼方式不规范、粗暴,存在损坏器材的现象和不安全性.只有72.17%的居民锻炼动机是强身健体.因此今后应加大科学健身知识讲座,增强新农村居民运动保健的理念.

表3 连云港市新农村居民参与全民健身路径锻炼的动机

(4)参与全民健身路径的锻炼时间.判定我国体育人口的标准为:每周身体活动频度在3次以上(运动频度);每次身体活动时间在30min以上(运动时间);具有与自身体质和所从事的体育项目相适应的中等或中等以上负荷强度者(运动负荷)[6].适宜的运动量,是健身锻炼取得满意效果的关键[7].从生理学角度来讲,以健身路径的运动负荷要求,锻炼时间一般要超过1h才能达到效果.由表4可知,锻炼时间超过30min以上的人数占50.66%.少年和青年的锻炼时间基本是30min以内,少年主要是为了玩耍、游戏;青年主要是以放松、陪伴老人和小孩为目的,多数人没有真正参与锻炼;中年群体在30min以内和30min~1h基本比例相当;老年群体中,多数的锻炼时间在30min到1h之间,少数人在30min以内和1h以上,主要原因是多数老年人把使用健身路径进行锻炼作为参加体育锻炼的一种有效手段.今后应加强科学引导,增加锻炼时间.

表4 连云港市新农村居民参与全民健身路径锻炼的时间

(5)参与全民健身路径锻炼的频度.由表5可知,新农村居民参与健身路径锻炼的频度存在不确定性,50.58%的健身人群只是偶尔使用健身路径进行锻炼,这就造成了健身路径的总体使用率不高,锻炼价值和趣味性相对较低,兴趣不浓;多数农村居民只把健身路径的锻炼作为辅助锻炼.体育主管部门应加强科学引导,增加锻炼频度(每周3次以上).

表5 连云港市新农村居民参与健身路径锻炼的频度

(6)参与全民健身路径锻炼的时段选择.我国群众体育锻炼的时间段大多集中在早上、下午、傍晚和晚饭后[8].由表6可知,新农村居民在春、夏、秋季使用健身路径锻炼中,早晨(28.77%)、傍晚(23.84%)、晚饭后(43.77%)三个时段锻炼较多,健身路径使用效率较低.冬季反之.可看出,农村居民进行锻炼的时间段比较集中,经常出现器材不够用的情况.因此,今后除了要增加器材设置外,还要加大科学健身宣传,使锻炼时间尽量分散,根据季节不同,科学地选择锻炼时间.

表6 连云港市新农村居民参与健身路径锻炼的时段

(7)参与全民健身路径锻炼的锻炼顺序选择.由表7可知,新农村居民锻炼者在自己喜欢的器械上锻炼所占比例最大,在自己喜欢的器械上锻炼的占54.42%,随意使用的占39.49%,按摆放顺序锻炼的占6.09%.体育主管部门应多指导人们更加科学的、有目标的来健身,科学的选择和使用锻炼器械.

表7 连云港市新农村居民参与健身路径锻炼的顺序

(8)全民健身路径设置的满意程度.由表8可知,有56.86%的中年人和91.67%老年人感到满意,说明其很受老年人欢迎.因为健身路径不仅能满足老年人对健身器械的操作简单、易学的要求,而且也能满足健身场所离家较近、无偿使用的要求.总满意度为71.52%,说明在新农村体育健身设施相对于城市比较缺乏.少年儿童对健身路径的满意程度54.88%,也较高,主要是他们将健身路径当成娱乐、玩耍的工具.从总体上看健身路径的设置暂时还不能满足连云港市农村居民的需求,今后还需进一步提高满意度.

表8 连云港市新农村居民对健身路径设置的满意程度调查

2.2 连云港市新农村居民对全民健身路径涵义的认知现状

(1)新农村居民对全民健身路径的涵义缺乏基本认知,在问卷调查与座谈中发现,大部分居民不知道全民健身路径是什么,只有少部分居民知道健身路径.虽然,连云港市体育局每年都举办送体育下基层、进乡村活动,但对全民健身路径的宣传力度还是不够.目前连云港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体系已初具规模,培养了近万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全民健身路径的宣传主力军,宣传力度较大,而农村相对是宣传的薄弱区域.

表9 连云港市新农村居民对使用全民健身路径的认知程度

(2)新农村居民对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方法与功能的认知对健身路径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到健身路径的使用和锻炼效果.由表9可知,50.58%的农村居民认知程度较高,47.54%的人知道一些.多数认为不需要学习、指导,靠自己看或摸索就能知道如何使用.全民健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结构、影响因素及组织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相互协调,才能达到完美的功效[9].调查发现,由于对健身路径的使用方法和功能不太了解,加上缺少科学指导,部分居民因没有很好掌握、理解路径器材的使用方法和功能特点而怀疑锻炼效果.很多人是按照个人喜好进行锻炼,认为感觉锻炼舒服就行.还有的是同伴建议和模仿他人进行锻炼.只有少数锻炼者是看使用说明进行锻炼.这与他们的文化层次及掌握的体育知识有关.

2.3 新农村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与维护现状

由表10可知,83.91%的居民认为没有管理人员,只有9.64%居民知道有管理人员.调查发现,农村健身路径的管理是目前市体育局在全民健身路径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管理经费缺乏.近年,市加大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特别对农村健身路径的投入较大,其中包括了场地、器材与体育指导员方面的资金投入,但缺少后期维护与管理的资金投入.行政村的健身路径工程和自然村的“小篮板工程”损坏比较严重,有的场地、器材损坏,有的移位,其管理和维护已刻不容缓.要求尽快落实资金和安排专人定期管理与维护.

表10 连云港市新农村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与维护现状

3 结论与建议

(1)结论:连云港市新农村居民健身路径的使用率呈现老龄化趋势,女性多于男性,锻炼动机呈现多样化特征.中老年人占农村体育人口的比例较大,老年人对健身路径的满意程度最高,锻炼时段在晚饭后和在自己喜欢的器械上锻炼比例较大,认知度高达50.58%.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对缺失,健身路径的后期管理与维护经费欠缺,规模小于需求,安全管理有漏洞.

(2)建议:加大普及科学健身知识的力度,增强运动保健的理念.积极科学引导,增加锻炼频度(每周3次以上)和锻炼时间(每次30min以上),加强运动强度监督(最佳心率控制运动量达到中等以上),提高体育人口比例.使居民根据季节而科学的选择锻炼时间和有目标的健身,科学的选择和使用锻炼器械,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加大经费投入,加快建设步伐,继续扩大广告投资、企业赞助等渠道规模,更多的吸收市场经济资金.“十二五”末,行政村健身路径设置率争取达到100%,造福于老百姓,提高满意度.健全管理制度,加大监管力度,增加维护和管理的资金投入,消除安全隐患,设置醒目的标识、指导说明和安全警示牌.设立管理维修和体育指导员的专项经费,定期检查与维修.明确管理权限,优化管理结构,全面加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革体育社会指导员的制度体系,多下农村进行健身宣传与指导,与时俱进,培养新农村居民使用健身路径锻炼兴趣和科学的健身理念.

猜你喜欢

连云港市农村居民全民
连云港市实施“智云安全护航工程”
全民·爱·阅读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莲年有鱼》
学习母鸡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可持续全民医保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全民环保是大势所趋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