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不典型心电图的临床分析
2014-09-05雷莉
雷莉
急性心肌梗死不典型心电图的临床分析
雷莉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不典型心电图的主要表现及特点。方法 38例AMI患者的不典型心电图, 分析其表现及原因。结果 AMI的不典型心电图主要表现为持续且显著地ST段压低、T波倒置或高耸、R波逆递增或递增不良、束支传导阻滞、U波倒置等。结论 不典型心电图的AMI患者诊断应以动态的心电图变化、临床症状和心肌酶改变综合判定。
急性心肌梗死;不典型心电图
心电图是诊断和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主要手段,其典型表现为损伤型ST段抬高及对应性ST段压低、坏死型Q波、缺血性T波, 但并非所有的AMI患者均有明显的心电图表现, 因此, 分析AMI患者的不典型心电图的临床表现及特点对提高AMI的诊断准确率及有效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3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38例心电图不典型AMI患者, 男22例, 女16例, 年龄48~76岁, 平均年龄(60.3±3.9)岁, 入院时病程1.5~24 h, 平均病程(10.6±2.6)h, 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疼痛或不适、牙痛、出汗、腹部紧缩、乏力等, 梗死部位:前壁15例, 前间壁9例, 广泛性前壁7例, 后壁7例。
1.2 心电图监测 所有患者均行光电12导联心电图检测系统进行观察和记录, 并由经验丰富的医师分析心电图表现。
2 结果
38例AMI不典型心电图原因主要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同部位多次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早期、心肌梗死合并束支阻滞、小面积心肌梗死、后壁心肌梗死、记录导联不全面、U波改变。心电图不典型改变表现为:持续且显著地ST段压低、T波倒置或高耸、R波逆递增或递增不良、束支传导阻滞、U波倒置等, 具体见表1。
表1 38例AMI的不典型心电图表现
3 讨论
心电图检查对诊断和治疗心肌梗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典型的AMI心电图表现非常容易识别, AMI的诊断准确率比较高, 但如本文研究结果可知, 部分表现不典型的AMI心电图主要如下。
3.1 T波倒置及ST段压低 本文研究结果可知, AMI不典型表现中, 非ST段抬高型所占比例超过1/3, 表现为明显且持久的广泛性T波倒置及ST段压低, 并呈规律性改变, R波较之前明显降低是重要的诊断依据。本组中, 13例患者有此明显表现。有研究指出, 仅胸前导联T波倒置患者行冠状造影时多提示3支血管病变, 其原因可能是多发性梗死部位及大小相近, 所产生的异常向量相互抵消导致心电图表现不典型[1]。
3.2 ST-T呈宽大直立型高耸波 AMI的迅速变化会使细胞内钾离子大量外排进而导致短暂细胞外高钾, 此种情况集中表现在V1~V3, 如果症状不典型的话同样会导致误诊, 本组资料中, 7例前间壁AMI经过ST-T动态变化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而诊断。
3.3 R波递增不良或逆递增 正常的R波振幅是V1~V4递增, 当这种递增消失或逆递增时即提示心肌梗死。心肌梗死面积越小, 梗死厚度不足左室壁的1/2时表示不典型QRS改变, 本文中有10例患者有此表现, 通过病情观察发现部分患者再梗死, 表现为R波的递增规律破坏及Q波加宽加深, 并伴随ST-T改变。局限性高侧壁心肌梗死时aVL、Ⅰ不出现Q波。
3.4 心肌梗死合并束支传导阻滞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右束支阻滞时, 两者均保持各自心电图的独立性, 互不影响。本文中6例前壁AMI合并右束支阻滞, 由于V1、V2导联原发性ST-T改变被继发性ST-T改变所抵消, 故AMI早期时, ST-T改变幅度会降低, 只表现为R波减低及QRS波群的变化。AMI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时, 右中胸或右前胸的导联呈QS型或Q波, ST-T改变同样不明显, 表现为损伤型ST-T抬高, 从而掩盖AMI的心电图变化。
3.5 U波改变 本文出现5例U波改变, 而U波倒置与心肌缺血密切相关, 尤其是左冠状动脉近端病变者。急性心肌梗死早期U波改变要早于ST-T改变, 并与ST-T改变具有相同的定位诊断意义。
综上所述, 作者认为, 急性心肌梗死的不典型心电图表现多样, 不能凭一次的心电图改变而做出判断, 而应反复观察和辨别心电图变化, 通过前后对比来观察心电图改变, 并结合临床表现、心肌酶学检查来明确变化, 避免误诊或漏诊。
[1] 王洪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分析.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14):522-523.
2014-07-10]
463300 河南省汝南县第二人民医院心电图室